导图社区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足以改变你思维世界的小书。在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书中作者将一门宽广、深奥的逻辑科学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既没有刻板的理论教条,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必不可/多得的现实指南!
编辑于2025-04-08 17:47:14生存、爱与被爱、自我价值的肯定、追求多样性,是人类的心理需求。挫败的根源,一是错误的信念、二是错误的行为,导致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本书强调所有蜕变始于信念改变,认为你相信什么,你就是什么样子。作者希鲁姆·W.史密斯是美国杰出的演讲家、畅销书作家和企业家,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这是一本足以改变你思维世界的小书。在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书中作者将一门宽广、深奥的逻辑科学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既没有刻板的理论教条,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必不可/多得的现实指南!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女性成长的书籍,更是一本揭示女性内心世界的作品。通过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对话,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代女性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成长时所经历的困惑和挣扎。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见解,对于理解女性主义和女性成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存、爱与被爱、自我价值的肯定、追求多样性,是人类的心理需求。挫败的根源,一是错误的信念、二是错误的行为,导致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本书强调所有蜕变始于信念改变,认为你相信什么,你就是什么样子。作者希鲁姆·W.史密斯是美国杰出的演讲家、畅销书作家和企业家,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这是一本足以改变你思维世界的小书。在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书中作者将一门宽广、深奥的逻辑科学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既没有刻板的理论教条,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必不可/多得的现实指南!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女性成长的书籍,更是一本揭示女性内心世界的作品。通过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对话,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代女性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成长时所经历的困惑和挣扎。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见解,对于理解女性主义和女性成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第三部分 语录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
语言逻辑应该以事实逻辑为基础
逻辑是对思想的剖析
逻辑是让人信奉真相的技术
一个逻辑学家不需要亲眼见到或听过大西洋或尼亚加拉大瀑布,他从一滴水中就能推测出它们存在的可能性
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逻辑并不满足于断言
它毫不理会权威的见解、众人的成见,更不理会死人的迷信
当人们动脑筋工作时,逻辑是个伟大的工具
当人们进入冥想或者心不在焉时,意识不再发挥作用
因为意识不是人本身——它就像人的手脚,仅仅是个工具
逻辑学:一门关于思想和推理的艺术,逻辑能力的高低与误解产生的概率成反比
同正确推理一样,错误推理也是可能的,这个事实是建立逻辑学实践论的基础
第二部分 认识非逻辑学
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怀疑论
怀疑论的两种态度
将怀疑永久化,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
极端怀疑论者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
中度怀疑论者勉强承认这个世界上或许有真相存在,但是他坚持,即使真相存在,人类也没有能力探知它
在特定的情况下,将怀疑作为一种适当的、必要的态度
选择性怀疑就是要在我们已经拿到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合理地质疑
逃避性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
他们永远宣称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对某个事物作出确定的判断
他们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它可望而不可即
他们仅仅是声称人们对任何确定的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
秉持逃避性不可知论的人,无知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借口而非理由
这样的无知是懒惰和漠视的结果
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玩世不恭者习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作出悲观的预计,而盲目乐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
玩世不恭者和盲目乐观主义者都形成了偏见
偏见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raejudicare,意为预先判定
为了辩白,玩世不恭者会假设
要辩论的问题是荒谬的
他的对手很愚蠢
辩论本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眼界狭窄
逻辑、正确推理的意义在于发现真相
在被发现之前,事物真相存在的确定地点我们是不知道的
所以一定要预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探寻真相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一个眼界狭窄的人,他拒绝某些选择仅仅是因为这些选择偏离了他的预先设想,所以他认为不值得去探寻
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是道德沦丧,而忍受一切则会使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情感和论证
情绪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
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只有真相,才值得人们为之欢呼雀跃
推理的原因
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
逻辑并不仅仅是正确的推理过程
理想的辩论,输赢并不是真正的目的,从正反双方的努力中,发现所辩论事物中蕴涵的真相才是最终目的
论证不是争吵
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是击败你的对手
真诚的局限性
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
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
常识
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
错误的推理形式总称为“谬误”
最基本的谬误形式有两种
形式谬误
问题出现在形式上,或是论证结构上
非形式谬误
形式谬误之外的各种逻辑错误
错误推理通常很有迷惑性,有时甚至比正确推理听起来更合理
错误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推理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否定前件
在讨论条件论证时(形式A→B),有两种有效的形式: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
如果a,则b(肯定前件)
如果非b,则非a(否定后件)
与此相对应的,无效形式也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否定前件
A→B
-A
所以,-B
这是一个无效论证,因为结论并不具备必然性
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是必然正确的
A实现,B必然实现,不意味着A是导致B的唯一条件
肯定后件
条件论证的另一种无效形式称为肯定后件,形式如下
A→B
B
所以,A
这个命题并不是说只有这个条件成立,才能得到所要的结论
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是必然正确的
不能得出B实现时唯一的解释是A
中项不周延
中项(出现在前提中但不出现在结论中)必须至少有一次是全称的(周延的)
因为它要有适当的范围来联结大前提和小前提
如若不然,就会产生中项不周延谬误
中项不周延谬误,通俗称为牵连犯罪
偷换概念
谬误同时产生于当我们以欺骗为目的、故意使用多义词时
一个建立在多义词基础上的前提,结论一定是不成立的
如果你要公正地就某一点进行辩论,首先请给你所要辩论的观点一个明确的定义,并且在整个辩论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它
关爱他人是利他主义的标志
唐璜是个博爱者
所以,他是个利他主义者
这里的问题出在“爱”上,这个词的含义太过模糊,太多的事情都可以归属于它
窃取论题
这种谬误的重要标志是: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做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
前提没有为结论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证明
因为小明在撒谎
所以,小明是个撒谎者
结论所陈述的只是我们已知的事实,没有真正的推论
所有在桌边的人都刮了脸
吉姆在桌边
所以,吉姆刮了脸
窃取论题谬误的另一种叫法是循环论证,有时也称为恶性循环
因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
他们缺乏自由的愿望
几页之后,我们又读到
根据人类缺乏自由愿望的事实
所以他们的行为是被注定的
虚假假设
评判假设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命题不能违反矛盾律
尽可能地少用假设
稻草人谬误
论证中,我们要对事不对人,要紧扣论证中给定的论点
如果你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在这个比喻中,“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
误用传统
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
将历史悠久作为拒绝传统的唯一理由同样也不合逻辑
他们认为只有新的才是有价值的
实际上,传统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
以暴易暴
在决定先例是否有借鉴意义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实际上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
民主谬误
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X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说X是正确的
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作出论证的人
压制理性
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传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滥用专家意见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专家
检验的标准不是他们在说什么,而是他们是如何通过论证来得到它的
应该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专家的话占据主导地位
质的量化
我们通常用数量定语来表示质量,通过它可以带来可见的实践效益,但是我们同时要注意它的限制
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或许我们可以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
爱、善良、公平……
以出身论英雄
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坏的
这并不必然成立
止于分析
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
简化主义
这种谬误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之时
人的身体可根据化学元素被分解,就简单认为人的身体等同于一堆化学元素
只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人的缺点上就认为已经了解这个人的本质
分类错误
将事物归入错误的类别是因为我们最开始就没有正确认识它们,而没有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我们散漫的态度
混淆视听
使我们遗漏真正论点的谬误形式
它们通常以转移我们对目前事务注意力的方式发挥作用
对人不对事谬误:提供与论证毫无关系的爆炸性情感信息来攻击对手
混淆视听: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特点
它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
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以笑饰非
使人们嘲笑某个论证是反对它的强有力的途径,但是这种方式对论证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影响
以泪掩过
强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维是成反比的,一旦情感超过一定界限,引导论证正确进行的机会就随之归零
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不能仅仅因为你不能证明我是错的,就说我的观点是对的
两难陷阱
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
对真实情况的扭曲反映
以先后论因果
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一件事之前,这并不足以断定它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
情感误导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犯了情感误导谬误
结果就是对所讨论问题的严重扭曲
功利误导
效果不能单独确定一个行为的价值
当我们仅仅注重于一个方法对想要得到的结果的作用,而不考虑其他方面时,我们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误
避免结论
结论是必然要达到的
论证
人类推理的语言学称谓,是以目标为导向的
如果我们论证的目的只是为了使自己听到自己在说什么,那是将论证的庸俗化
认识到有些问题目前在我们认识能力范围以外,暂时无法解决是一回事,但是接受这样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的结论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简化推理
有些听众将其接受能力局限在自己想听的东西之上,另一些人只喜欢简单的答案,这往往是愤世嫉俗者的特点
不要告诉听众他们想听到的,要告诉他们真实的
书籍信息
作者:[美]D.Q.麦克伦尼 著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3-5
相关书籍推荐
《逻辑思维,只要五步》
《思维方式》
《好好思考》
第一部分 学习逻辑学
逻辑的重要性
要懂基本的逻辑知识
举例:要论证“我们的消费心理实在还远不够成熟”,需要
先明确消费心理是什么
表现的行为现象是什么
成熟的表现是什么样子
不成熟的表现是什么样子
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量化区别
有了这5点及其具体的说明,才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管理的基石是逻辑
管理讲究按照规律来进行组织、排序、命令、测量、监督、评估和改进,一切都按逻辑次序进行
而不是靠头脑发热、感性冲动和热血沸腾,也不是靠励志、理想和信念就可以实现的
思想准备
正视错误
学习推理可能出现的错误对我们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它将使我们对正确推理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的神经更为敏锐,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地遵循正确的路径
在我们面对错误推理时,它将保护我们不受误导
全神贯注
每个情景都有其特殊性,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
确认事实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
事物:即存在的实体
事物是比事件更基础的存在形式
事件:由事物组成,或是由事物的表现形式组成
要存在无形的事件,有形的事物是其基础
确认事物的存在
实地考察
通过间接方法证明
在史料的基础上,确认事件的真实性,由此确认一个历史事件的存在
主观事实与客观事实
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
它们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
主观事实
由个人亲身经历的
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
确认事实
直接确认事实
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
间接确认事实
在利用间接证据求证一个事件的真实与否时,我们必须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因为认真审查证据来源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是最重要的
由于主观事实得以确认的基础是对其他当事人的完全信任,所以你必须首先考虑对其他当事人完全信任的可能性
观念与其对象
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正确观念与错误观念
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
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扭曲脆弱,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确认观念正确与否
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
观念是人类认知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
观念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正确观念能使此桥固若金汤
留意观念的本源
理解观念的关键点永远应该是它在外部世界的根源
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
要确认事实,我们必须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
大脑中的观念,是主观的范畴,而我们所关注并意欲确认的事实,是客观的范畴
如果我们成功地为观念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了对应物,那我们就确认了一个事实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主要由3部分形成
客观存在的事物
如果没有这个客观存在,就无所谓相关的观念和语言
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简单观念
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
相对容易验证,因为它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只有一个
复杂观念
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观念
举例:民主的内涵有其丰富的来源:人物、事件、宪法、立法行动、旧制度以及新制度等
必须不断地涉及现实中的种种事件,而这些事件即是民主内涵的现实土壤
错误观念
对客观事物作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
错误观念是我们在应该全神贯注时却麻痹大意的产物,是我们对客观世界作出一相情愿的假设的结果
将观念付诸语言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
事物 -> 产生观念 -> 出现语言
人们交流不畅可能是观念不一致,也可能是表达方式不对
准确表达
语言要忠实表达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回头重新审视观念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合适的表达将随之而来
语言和观念完全切合,它们都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种情况通常存在于简单观念中
有效沟通
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
陈述
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
只针对可以作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命题
语言的基石:词语
逻辑的基石:命题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说完整的句子
逻辑中最常见的是说明句,说明句类似于命题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客观命题的真假判断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有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不要对外行人使用业内行话,沟通的关键是理解
最忌讳两件事
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
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模糊和多义的共同缺点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无可争议的内涵
一个词语的指代物不明确,它就是模糊的
通常,一个词语的使用越普遍,它的含义就越模糊
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
尽可能有针对性地表明本意
用定语做限定
在你试图说服别人某件事情是不公平的之前,你要告诉他们你是如何定义不公平的
避免闪避式语言
委婉表达
语言中,委婉表达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使委婉的语言成为信息缺漏的根源
语言的力量
使用者塑造语言,同时语言也塑造使用者
真相
真相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
本体真相
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
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如果它确实是,则必然存在于某处
本体真相的对立面是虚假的幻象
逻辑真相
逻辑真相是逻辑学家直接关注的真相形式
逻辑真相仅仅是关乎命题的真理性
逻辑真相反映的是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
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
确认真相
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但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
命题真假的依据:现实情况
逻辑真相: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
撒谎是一个心理问题而非逻辑问题
当人们撒谎时,脑子里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的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地欺瞒篡改
符合论与融贯说
符合论:对真相的本质的理解
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
融贯说意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
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
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
因为它所仰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世界中的现实情况,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
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逻辑学(人类理性)四个基本原理
首先,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
其次,基本原理是不能被证明的
同一律
表述: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苹果就是苹果,不会是香蕉或者梨子
排中律
表述: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处于变化中的事物仍然属于事物的范围
没有正在变成的事物,从无到有之间没有通道
一盏仍处于制作过程中的灯还不是灯
薛定谔的猫,猫不知是死是活,但它一定非死即活,不可能不死不活,只是当下无法确定
充足理由律
表述: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也可以被称为因果原理
宇宙中的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没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
如果一个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这就意味着它要先于自身而存在,这显然是荒谬的
即使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石头也是其存在的原因
一个事物之所以被称为另一个事物
它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存在
它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以这种或那种特定的方式存在,即存在方式的由来
矛盾律
表述: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同一律的延伸,如果X是X(同一律),那么在同一时刻,它就不能是非X(矛盾律)
定语“在同一方面”指的是存在方式
同一时刻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方面既是又不是,是不矛盾的
苹果可以一面是红的另一面是青的,但不能说同一面又是红的又是青的
针对同一个事物,如果出现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则它们是矛盾的
苹果是水果-苹果不是水果
如果说逻辑学的第一要务是反映真相,那么消除真相的对立面是最重要的事情
灰色地带及人为灰色地带
灰色地带是指真相不能被清晰确认出来的情况
灰色地带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事物有时候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负面只有在正面已知的情况下才可以被确认为负面
万物终有其根源
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有理由
找到事物的根源,从根源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在探寻事物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其结果开始
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
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我们用图形来表示他们的关系:A→B→C
因果链的源头是A,因此A才是造成问题C的根本原因
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
区分原因
动力因
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
动力因中,要区别主要原因与工具原因
工具原因从属于主要原因,绝对依附于主要原因,它是被动的,不能自发地引起行动
主要原因在两者中占主导地位
最好的工具握在不合格的人手中,也不会出现最好的结果
目的因
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
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
质料因
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
形式因
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
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按照“四因论”来进行分析
一个数学观念(或其他任何观念)都是没有质料因的
定义术语
避免语义不清和模棱两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义术语
便于理清我们自己的思路,然后更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
逻辑上定义术语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经典定义是“理性的动物”
第一步,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当中
“动物”是与人最相近的类
第二步,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理性”是将人从动物中区分开来的点
逻辑定义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所定义事物的本质
直言命题
直言论证(由直言命题组成)是最有效的辩论,因为它提供给我们的是确定的信息
一个命题可能在形式上是直言命题,但实际上它所表达的内容可能不对
芝加哥棒球队是最好的棒球队
普遍命题
普遍命题成立条件
它所陈述的事物是真实的
适用于整个类别
普遍命题有两种形式
全称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意味着“所有的”、“每个”,它肯定了某个类别的所有事物的某种共性
全称否定命题是指“没有”的陈述(没有鱼有脚),它强调某个类别缺乏某种特性
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不对其类别的所有个体发生作用
通常它会被定语“一些”所限定
单称命题
和全称命题对立,它的特点是其所表述的事物是单个的个体
“玛丽从马里兰来”是个单称命题
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建立一个论证
推理的过程构成论证的核心
逻辑推理的基本步骤(推理的过程)
根据已知正确的第一个观点,推断出第二个观点,而第二个观点之所以正确,是由于第一个观点的正确
论证的基本要素
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
前提(支持性命题)
结论(被证明的命题)
复杂论证通常包含大量的前提,而且各前提之间往往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关系
从全称到特称
如果某个结论对整个类别成立,那么它必然对这个类别中的任何部分都成立
从特称到全称
整体包含部分,但是部分不能代表整体
得出正确的结论,前提对结论来说必须是充分的,这恰恰是特称前提所不能提供给全称结论的
避免以偏概全
断言
从语法上看,每个命题都包括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
主项:我们所要言说的对象
谓项:我们对此对象所说的一切
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如果观念在语法上的联结反映了现实联结中的客观秩序,则这些观念是切合的
否定命题
肯定命题
在观念之间搭建桥梁,将不同的观念联结起来
否定命题
全称性否定命题:完全隔断观念之间的联结
“没有一个哲学家是永远正确的”
特称性否定命题:部分隔断
“一些纽约居民不读狄更斯的作品”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都能同样清晰地说明同一个事物,最好是选择肯定结构的命题
“强制征税不是不公平的”与“强制征税是公平的”
比较
判断是命题的基础,适用于命题的一切原则,也必然在判断中适用
如果一个判断所揭示的观念之间的联系真实反映了客观世界中的关系,那它就是正确的
比较两个事物:它们或者完全相似,或者截然不同,或者部分相似
“完全相似”不是“完全相同”
“截然不同”也不是“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或“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是不存在的
完全相似:在一个事物当中所观察到的所有特性,都与另一个事物当中的类似特性相匹配
部分相似:部分不同”的判断中,相似和不同永远没有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截然不同: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它们都是存在的
如果将A与B相比,可以得出B与A完全不同的结论的话,那么我们只能确定事物A,因为B是根本不存在的
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相似特征的多少,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些相似特征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性质揭示了事物的本质,那么它就是重要的,它揭示了事物本身的特性
比较和论证
当我们将论证置于比较中时,我们的目的是展示(也就是通过论证证明)我们所比较的两个事物实际上是相似的
类比论证的基本结构
在比较的两个事物中,对于其中一个A,我有比B更深入的了解
我所做的推理的目的是:在已知A、B有足够多毋庸置疑的相同特性的基础上,使你相信它们的一些非显性的特性也是相同的
论证概要
A具有特性R、S、T、U、V、W、X和Y
B具有特性R、S、T、U、V、W、X和Y
A具有特性Z
所以,B也具有特性Z
分析:这个结论不是必然的,但它是极有可能的
类比论证只适用于当我们不能直接证明B具有特性Z的时候,当然,也可以是B还没有发生所以不能被分析的时候
正确论证
命题的真实性:论证正确的必要条件
真实性针对命题的内容
结构的合理性:论证正确的必要前提
有效性针对命题的结构,我们称之为论证
只要命题反映的事实是真相,它就是正确的
论证如果想成立,如前文所述,在前提正确的基础上,它的结构也必须能有效支持它的结论
简单的论证形式:联言论证、选言论证和条件论证
联言论证
联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 · B。其中A和B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命题
符号“·”代表的意思是“和”,表示A和B都是真的
这其实是一个连锁反应,在假设其中一个为假的情况下,你不能认为另一个为真
A · B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前提,由此可得出两个有效的结论
A · B 所以,A
A · B 所以,B
选言论证
选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 v B
其中A和B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命题
符号“v”的含义是“或者”,表示组成这个命题的两个部分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不能同时为真
一个为真,另一个必为假,反之亦然
它们也不能同时为假
条件论证
条件论证有时又称假言论证,包含“如果……那么……”结构
A→B (大前提)
A (小前提)
所以,B (结论)
条件命题,像一个联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是个真正的复合命题
前一个命题被称为“前件”,后一个命题被称为“后件”
条件论证的要点是大前提A→B告诉我们如果A(无论它是什么)成立,那么B也必然成立
真实前提带来真实结论
为了保证条件论证的有效性,A和B之间一定要有必然联系
条件论证的另一有效方式
A→B
-B
所以,-A
在日常论证中,鲜有在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情况
结果:即使前提实现,我们也不一定能得到论证中的结论
目标:尽可能严谨地建立我们的论证,保证结论出现的最大可能性
在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条件论证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
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
三段论符号模式
每一个M都是P
每一个S都是M
所以,每一个S都是P
M、S、P,分别代表着三个命题中包含的事物——要表达的观点
M代表“中项”,P代表“大项”,S代表“小项”
中项尤其重要,它是搭建起联结其他两项的桥梁,论证的成功与否有赖于中项
前提的真实性
如果我们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一个有效的论证(结构合理)也只能给我们带来错误的结论,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前提的相关性
如果前提本身和结论毫不相关,即便它是正确的,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皮埃尔很英俊,笑容迷人
所以,皮埃尔应该被选为州长
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以事实为前提的论断:有确定的评判标准
以价值命题为前提的论断
无确定的评判标准,因为价值的评估永远会受到挑战
评判价值命题稳定性的标准,是它与建立起它的客观事物的关联程度
价值命题所依附的客观事物越是广阔坚固,它本身就越可靠
举例:大家都会很期待某个领域内的专家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之内作出的评判
论证结构
无效论证(论证结构缺陷)
前提正确、结构错误带来的错误结论
结构缺陷影响:它阻断了论证各部分之间的正确联系
肯定命题中谓项的重要性质
通常是特称(或者“不周延的”),永远不会是全称(或者“周延的”)
中项至少要有一次是周延的,这样才能在大项和小项之间起到联结作用
一个不支持中项周延性的论证结构必然是无效的。这种错误在逻辑学上有特定的名称,叫做中项不周延
沿着这样的结构,可以构造出正确的论证,前提是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这样演绎出来的结论只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
结论可能性的高低取决于前提联系的紧密程度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在三段论的论证中,如果前提中有一个特称命题,那么它必被反映在结论中
如果一个前提以“一些”开头,那么结论必以“一些”开头
出现在结论中的某项的量,无论是关于主项的还是谓项的,都不能超越前提中同项的量
如果结论中某项是全称的,那么前提中某项必然要是全称的
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
一些M是P
一些S是M
所以,一些S是P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命题的质,指的是它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如果论证中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否定的
两个否定前提的影响相当于一个不周延的中项
一个不周延的中项不能起到有效联结大项和小项的作用
归纳论证
区分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
演绎论证是从一般到个别,归纳论证恰恰相反(有其局限性)
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更准确)
演绎论证的基本原理
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大前提)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到结论)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
结论的真实性已经包含在大前提中
演绎论证是解析过程,因为它把普遍的事实还原成了它的组成部分
归纳论证的前提则是一个由特称命题组合而成的系列证据
归纳推理的目的是对大量的事物作出可信的一般性结论(即有高度可能性)
所以研究者所要做的就是:以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为样本来做研究,以此来代表整体
样本范围的大小决定了它的代表性
评定论证
在评定论证正确性的过程中,第一步要确定的是,我们所要评定的论证是否是一个真正的论证
换句话说就是,论证的两个基本要素——前提和结论
只有证据充足的命题可以得出结论
检查前提与所要得出结论的相关性
确认论证结构合理与否
论证的力量取决于它对客观规律的反映程度
构造一个论证
在你的命题中,必须要有一部分(前提)作为另一部分(结论)的支持信息
前提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真实、有力
前提的真实性
单个命题中包含的几个主张必须都是真实的,不能仅仅是部分真实
前提的力度
一个真实的前提并不能保证它对所要证明的结论直接有效
给予结论最大限度的直接支持的前提才是相关前提
要剔除相关度弱的前提,否则它们只能分散对相关度强的前提的关注度
限制前提的数量使你的论证重点突出
最后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个由来已久的忠告:了解你的听众
一个论证有双重的目的: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服听众接受
为了成功做到后者,在论证时,我们必须选择适合于听众的方式
这就是逻辑学艺术性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