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叶嘉莹说诗讲稿》叶嘉莹
《叶嘉莹说诗讲稿》是叶嘉莹教授融会古今中外文艺理论之精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新解读。书中,叶嘉莹先生以其互动亲切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中国古典诗歌阐释得清晰透彻,将文艺理论讲解得平易有味。该书不仅适合诗词爱好者阅读,也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诗词课程的参考教材。
编辑于2025-04-09 10:16:55大师的毕业论文,家学渊源,牛刀初试。全书共八章,以封建社会的全部社会现象为讨论对象,分析其形成至崩溃的全过程,深刻描写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封建阶级、封建政治等,解剖封建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及彼此间的关系。
《叶嘉莹说诗讲稿》是叶嘉莹教授融会古今中外文艺理论之精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新解读。书中,叶嘉莹先生以其互动亲切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中国古典诗歌阐释得清晰透彻,将文艺理论讲解得平易有味。该书不仅适合诗词爱好者阅读,也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诗词课程的参考教材。
孤独与缺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长的代价,村上春树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大师的毕业论文,家学渊源,牛刀初试。全书共八章,以封建社会的全部社会现象为讨论对象,分析其形成至崩溃的全过程,深刻描写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封建阶级、封建政治等,解剖封建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及彼此间的关系。
《叶嘉莹说诗讲稿》是叶嘉莹教授融会古今中外文艺理论之精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新解读。书中,叶嘉莹先生以其互动亲切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中国古典诗歌阐释得清晰透彻,将文艺理论讲解得平易有味。该书不仅适合诗词爱好者阅读,也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诗词课程的参考教材。
孤独与缺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长的代价,村上春树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叶嘉莹说诗讲稿》叶嘉莹
1. 一、从 "赋比兴" 谈诗歌中兴发感动的作用
1. 心物关系差异
兴:物象触发情感(《关雎》由雎鸠鸣叫引发求偶情思)
比:情感投射物象(《硕鼠》借肥大老鼠喻剥削者)
赋:直陈其事显张力(《将仲子》通过对话展现少女矛盾心理)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2. 感发方式
赋比兴就是诗歌的作法
象:取于自然界的物象、取于人世间的事象、取于假想中之喻象
用《易经》解释三象
吟诵
声音的感动、呼应
3. 形象功能
西方文艺理论中关于形象的名词
明喻
李白:美人如花隔云端
隐喻
杜牧:豆蔻梢头二月初
转喻
陈子昂:黄屋非尧意
象征
陶渊明:青松在东园
拟人
晏几道: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举隅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
寓托
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外应物象
李商隐《锦瑟》
西方文学理论的八种物象都是“比”,但是西方没有讲“兴”的词
表面西方虽有“兴”的用法,但不重要
《诗经.山有枢》
2. 二、中西诗论视野下的形象与情意关系
1. 意象符号学对比
中国:鸿雁象征羁旅(杜甫 "鸿雁几时到"),杜鹃寄托哀思(李商隐 "望帝春心托杜鹃")
西方:玫瑰隐喻爱情,夜莺关联浪漫
2. 创作心理差异
中国:物我交融(陶潜 "采菊东篱下" 体现天人合一)
西方:主客二分(华兹华斯咏水仙强调主观观察)
3. 跨文化诗学启示
李商隐《锦瑟》朦胧意象与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理论对话
3. 三、三首小诗的形象与情意互动
1.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有文学素养
2. 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
3. 《玉阶怨》题解
虞炎
谢朓
李白
4. 四、《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
1. 意蕴丰富的原因
萧统《昭明文选》
作者不知,叶考证应该在东汉傅毅以后,建安曹王以前
五言诗刚出现较为质朴(质木无文),十九首应在此之后
建安注意文字修饰,故在此之前
写人类基本的、共同的感情
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
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
没有明白的人称的指称
文法的模棱性
有优点也有缺点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2. 从《行行重行行》看《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
首句均为平声,但有天籁之美,不够规矩之束
且能突出越走越远的感觉
生别离甚于死别离
后四句将相隔万里,难以重逢
胡马、越鸟的形象很妙
善用比兴
又扬起了希望
三种语义
不忘故乡
同类相亲
一南一北
相去日已远等四句
游子不想回来了
可闺中女子,亦可被逐之臣
思君令人老
事异而情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文温以丽
弃捐,被抛弃了,就不用再说了
还是祝你健康,努力加餐
也可以是劝自己加餐
3. 《东城高且长》赏析
跳宕变化,中间还有一些不同,但也有不通的好处
以东城这一形象开始
叶认为是洛阳的东城
逶迤自相属
大城连绵不断没有缺口
代表一种阻隔、疏离感
如《青青陵上柏》“冠带自相索”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出自《诗经.秦风》《诗经.唐风》分别讽刺秦康公、晋僖公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一大转折
不得志就转向找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说容颜、再说衣饰、再弹奏乐器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如晏几道《临江仙》
再如《西北有高楼》
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
心猿意马,但犹豫不决
延伸指操守、品格、修养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双飞燕不通,既已成双,为何思君?
不通的好处在于两重转折
4.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又高又美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楼上还有悲感动人的音乐,是谁作的呢?莫非是孟姜女?
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空中送情,知向谁是
5. 五、诗歌吟咏的古老传统
1. 诗歌吟咏的起源
周礼
兴
培养兴发感动的能力
道
读“导”,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感动
讽
背文
诵
吟诵,有节拍有声调
言
发端,说话的人
语
答述,回答唱和
2.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节奏
诗经的四字
二、二
汉乐府五字
二、三
楚辞九歌的七言
四、三
七言诗
四、三
3. 诗歌的四声与平仄
声调
从南北朝齐梁开始
收到佛教影响
反切的拼音法
梵唱
五言
二三
二二一,故平仄在第二四字
七言
四三
二二二一,故平仄在第二四六字
有些名词可能前三个连着,但吟诵必须按照以上要求
如欧阳修的黄栗留、紫樱桃
4. 吟诵的作用
吟诵断绝导致诗词隔膜(对比日本俳句保留节拍吟咏)
百人一首
气
刘克庄有气无质,不好
杜甫 "新诗改罢自长吟" 体现音律推敲
李白也善于吟咏
儿童诵读《论语》不求理解,待阅历深化自然体悟(叶嘉莹幼年背诗经历)
6. 六、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1. 《秋兴》与《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白与晦的对比
叶认为白或晦只是方式,重点在内容
2. 何谓“象喻”
大诗人造境必合乎自然
杜甫:大诗人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
3. 从《曲江》之二看感发的层次
感知、感动、感发
穿花、点水两句
要从杜甫的生平等背景讲起
杜诗:十首以下难入
李白:百首以上易厌
杜甫家世
奉儒传家
4. 杜甫诗的象喻性
对外物认识的三个层次
感知、感动、感发
对内容的三个层次
感觉、感情和志意
《望岳》
《房兵曹胡马》
《画鹰》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5. 从《秋兴八首》看杜诗的象喻性
晚年两种不同格律诗风格
横放桀出完全打破格律
《白帝城最高楼》
谨守格律但在句法和意象上有拓展和变化
《秋兴八首》
八首诗是一个整体,次序不可颠倒
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
第二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
7. 七、西方文论观照下的李商隐诗
1. 《燕台》题解
《燕台四首》春夏秋冬
朦胧诗
后人多有猜测,如女子名,如幕府
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来说
客观的投影
2. 西方文论中的几个基本名词
阐释学
文本
语序轴
联想轴
创造性的背离
任何一个读者诠释自己的所得,而不是作者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3. 《燕台四首》赏析
春
夏
秋
冬
4. 李商隐与卡夫卡的相似点
禀赋的一种迥异于常人的心灵
把真实生活体验糅合在自己充满梦幻的心灵的幻想之中
读者态度,心灵感受不同看法迥然不同
8. 八、晚清落花诗的文化隐喻
1. 中国古典诗歌体式的发展变化
格调声律
晚晴发展到最为精美的一个阶段
同光体
融汇三元
开元
李杜
元和
中唐韩愈等
元祐
苏黄
2. 陈宝琛其人
同光体的大家
因为清朝遗老,不被今人所了解
身世
福建闽侯人,1848年生,20岁进士、28岁翰林、31岁给光绪侍讲,1935年殁。
敢于直谏,清流,劝溥仪不要为日本人做事,兴办教育
世代官宦
陈氏五楼
3. 陈宝琛《落花》诗赏析
楼台风日忆年时
冶蜂痴蝶太猖狂
生灭元知色是空
流水前溪去不留
人生命运际遇不同
云间三子的例子
叶认为后两首更好,王国维投湖前给学生的扇面就是后两首
写落花的诗很多
如《葬花词》
4. 《感春四律》赏析
写于甲午战争之后
一春谁道是芳时
阿母欢娱众女狂
9. 九、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
1. 阅读的视野
第一层次是美感的、直觉的阅读
第二层次是反思的、诠释的阅读
第三层次是历史性的阅读
叶讲自己读纳兰词的体悟
2. 文本衍生的意义
诠释的循环
合成视野
个人视野与历史背景相会合
对李商隐《北楼》翻译为例
3. 小词的微妙作用
双性人格
双重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