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如何找到想做的事》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找到想做的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背景,核心观点,自我认知的三法则,探寻 “想做的事” 的两个公式,找出真正价值观的五个步骤,寻找 “想做的事” 的常见误区。
编辑于2025-04-10 10:56:14《如何找到想做的事》
作者背景
八木仁平: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日本 Meee 株式会社创始人。曾因找不到工作意义陷入抑郁,后潜心研究 “自我认知法”,成为自身方法论的受益者。将研究方法公布在博客上后,累计浏览量高达 2600 万,Twitter 粉丝超 24000 人,平均每年助力 200 多位大学生、职场人明确人生方向 。
核心观点
运用自我认知三法则、两个公式和五个步骤,系统且理性地认知自我,进而精准锁定真正想做之事,确立清晰人生目标 。
自我认知的三法则
“喜欢的事” 是手段,先找 “重要的事”
“喜欢” 与 “重要” 的关系:多数人直觉认为把喜欢的事当作工作便会幸福,实际却常碰壁。因为喜欢的事繁多,难以全部转化为职业。“重要的事” 即个人价值观,是贯穿一生的核心方向,比一时喜好更具决定性。例如,有人将 “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 视为最重要的事,那么在职业抉择、生活规划等方面,都会优先考虑能助力自我提升的选项 。
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意义:以价值观为指引,能在面临众多选择时保持清晰思路,不被短期喜好左右。在职业选择上,即便某个热门行业看似诱人,但如果与自身价值观不符,长远来看也难以获得真正满足感和成就感。只有契合价值观的工作,才能给予持续动力,让人在面对困难时也能坚守 。
寻找 “喜欢的事” 前,先找 “擅长的事”
“擅长之事” 的独特性:“擅长的事” 并非单纯指后天习得的技能与知识,而是与生俱来、无需过多刻意训练,就能比他人做得更出色,且过程中自身能感受到愉悦与满足的能力。例如,有些人天生对数字敏感,在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方面表现卓越;有些人则极具语言天赋,学习外语轻松上手,表达能力出众 。
从擅长到喜欢的路径:先挖掘擅长之事,能大幅缩小寻找想做之事的范围,提高成功率。当我们在擅长领域有所建树,获得外界认可与自身成就感,往往会进一步激发对该领域的兴趣,逐渐将其发展为喜欢的事。比如,一位学生在写作方面有天赋,作文常被老师表扬,这促使他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练习,阅读更多书籍,最终真正爱上写作 。
先不考虑实现手段
手段与目标的区别:确定想做之事时,不要过早纠结于如何实现。实现手段会因时代发展、环境变化、个人能力提升等因素而改变,而内心真正渴望达成的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例如,想成为知名作家是目标,实现手段初期可能是向传统纸媒投稿,随着互联网发展,也可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作品,但目标始终是创作优秀作品,获得读者认可 。
避免被手段束缚:过早考虑实现手段,容易因困难重重而放弃探索真正想做的事。若因当前缺乏资金、人脉等资源,认为无法实现目标,从而否定内心渴望,会错失许多潜在机会。应先明确目标,之后再逐步寻找、创造实现目标的手段 。
探寻 “想做的事” 的两个公式
公式一:喜欢的事 × 擅长的事 = 想做的事
公式内涵:此公式表明,想做的事通常源于个人兴趣与能力的完美结合。当我们对某件事充满热情,同时又具备做好它的能力,那么这件事就极有可能成为我们愿意投入精力去做的事 。
实际案例:例如,某人既热爱绘画,对色彩、构图有浓厚兴趣,又在绘画技巧上展现出较高天赋,经过学习与练习,绘画水平远超常人,那么从事绘画相关工作,如插画师、画家等,便是将喜欢与擅长结合,找到了想做的事 。
公式二:喜欢的事 × 擅长的事 × 重要的事 = 真正想做的事
融入价值观的意义:在公式一基础上,融入 “重要的事”(个人价值观),使对想做之事的界定更精准。只有当一件事既符合兴趣、能力,又与内心深处的价值观高度契合时,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 。
深度契合案例:假设一个人热衷于环保公益活动,在组织策划活动方面能力突出,并且将 “为地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守护人类共同家园” 视为人生重要价值,那么全身心投入环保公益事业,如成立环保组织、开展环保项目等,就是他真正想做的事 。
找出真正价值观的五个步骤
回答 5 个问题,找出价值观关键词
价值观相关问题:通过回答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深度挖掘个人价值观。如 “你最尊敬的人具备哪些品质?”“对你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哪些,为什么?”“如果拥有无限资源,你最想解决社会上的什么问题?” 。
关键词提炼: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提取出最能触动内心、反映自身核心价值取向的关键词。比如 “诚信”“创新”“公平”“关爱他人”“自我超越” 等,这些关键词是后续构建价值观体系的基石 。
形成价值观思维导图
导图构建方法:借助专业思维导图软件(如 Xmind、MindManager 等)或手绘方式,将提炼出的价值观关键词进行分类、梳理。以一个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将相关联的关键词作为分支展开,清晰呈现各个价值观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导图作用: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能更直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价值体系,发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支撑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价值观的主次与层次 。
从 “以他人为中心” 的价值观转变为 “以自我为中心” 的价值观
反思现有价值观:审视当前所秉持的价值观,思考其中有多少是受他人期待、社会主流观念影响形成,而非源自内心真实渴望。例如,有些人可能因家人期望选择了一份稳定但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其价值观更多围绕满足他人期待 。
重塑价值观导向:将价值观的出发点回归自身,关注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追求的目标。即便新确立的价值观可能不被他人理解或认同,但只要能让自己内心充实、满足,就坚定地以此为指引。例如,有人不顾周围人反对,放弃稳定工作,投身充满挑战的创业领域,只因追求自由、创新的生活方式与自我实现是其核心价值观 。
列出价值观排序,确定优先级
重要性评估:对已梳理出的价值观进行重要性排序,明确哪些是对自己至关重要、不可妥协的核心价值观,哪些是相对次要的。可采用打分制、两两对比等方法进行评估 。
形成价值观金字塔:以排序结果为基础,构建 “价值观金字塔”。将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观置于塔顶,依次向下排列其他价值观,各层价值观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关系。例如,塔顶是 “自我实现”,为了实现它,下一层可能是 “持续学习”“勇于挑战” 等价值观,再下一层可能是 “自律”“坚持” 等支撑性价值观 。
确定工作目的,工作自然顺利进行
基于价值观明确目的:依据清晰的价值观排序与体系,确定工作的根本目的。如果 “帮助他人成长” 是核心价值观之一,那么工作目的可能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培训师,或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相关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他人提升能力、实现价值 。
工作目的的推动作用:明确的工作目的能为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挫折时,凭借对目的的坚定信念,保持积极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也能在工作选择、职业发展路径规划等方面提供明确方向,使工作更具针对性与成就感 。
寻找 “想做的事” 的常见误区
认为必须是能坚持一生的事
误区剖析:很多人觉得想做的事必须从一而终,否则就是不够坚定、没有目标。这种观念给自身带来巨大压力,导致在选择时犹豫不决,错过许多尝试机会 。
正确观念:人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应关注当下最想做的事,随着阅历增长、自身成长,想法可能改变,当下的选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未来发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
觉得找到时会有命中注定的感觉
错误认知解析:部分人期待找到想做的事时,会有强烈的 “命中注定” 之感,如同突然被一道光照亮,瞬间明确方向。然而现实中,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
理性看待过程:找到想做的事往往是一个渐进过程,初期可能只是对某件事产生一丝兴趣,在深入了解、尝试过程中,兴趣逐渐加深,能力不断提升,最终确定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因没有强烈的 “命中注定” 感,就否定潜在的方向 。
认定必须是对别人有益的事
片面观念弊端:认为想做的事必须对他人有明显益处,才具有价值,会限制个人选择范围,忽视自身内心需求。过度关注他人利益,可能导致在做事情时缺乏内在动力,难以长久坚持 。
平衡自我与他人:在考虑对他人有益的同时,首先要确保事情能满足自身兴趣、发挥自身能力,给自身带来成就感与快乐。当我们在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往往也能自然而然地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
以为为找到喜欢做的事,必须做各种尝试
盲目尝试问题:觉得只有不断尝试各种不同事情,才能找到喜欢做的事,可能导致精力分散,在浅尝辄止中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却难以真正深入了解自己 。
有效探索方式:在尝试之前,先通过自我反思、与他人交流、分析自身过往经历等方式,初步明确自身兴趣、能力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尝试。同时,在尝试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方向 。
觉得喜欢的事情不能变成工作
传统观念局限: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认为将喜欢的事情作为工作,会消磨兴趣,把快乐变成负担 。
成功转化案例:实际上,很多人成功将爱好转化为职业,并取得非凡成就。关键在于找到合适方式平衡兴趣与工作中的现实因素,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与创新等。例如,将热爱的摄影发展为职业摄影师,通过拍摄不同题材作品、参加摄影比赛等方式,持续保持对摄影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