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权变” :《孟子》的道德选择辨析
道德困境是道德主体在面对普遍性道德原则与具体道德实践相冲突之时的两难境遇,如何既避免将道德原则僵化和极端化,又避免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的随意化,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权衡变通,《孟子》中称为“权变”,“权变”要求道德主体自身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判断力,能够在不违背普遍性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调和普遍性道德原则与具体道德实践的矛盾和冲突,使道德困境的破解合情合理亦符合普遍性道德原则的内在基质。
请“礼”让位合理吗?——孟子论“礼”的双重内涵。“节”“俭”者能够对自我的情欲有所克制,提示了“礼”必备一种自制的品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权变”:《孟子》的道德选择辨析
“权变”问题
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如何协调普遍性道德原则与具体道德行为
道德困境的选择机制——“权变”
“权变”的要求
道德主体自身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判断力
不违背普遍性道德原则
调和原则和实践的矛盾冲突
结果合情合理且符合道德原则的内在机制
典型的道德选择情境
“违礼行权”
关于“违礼行权”和“合理行权”,在文本中没有做出严格的界定,在一定意义上我认为两者是一个概念上的产物,即违背礼制,但不违背礼德的“权变”,因此,在此用“违礼行权”代表两者。
违背礼制,合乎礼徳
“嫂溺,援之以手”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礼要合乎仁义,“行权”要在礼的主次方面做出正确选择
伊尹“放太甲”
合理“行权”依据
“太甲所为,不顺义理”
如何合理“行权”
伊尹具有圣贤之品德,所谓“有伊尹之志”
作为重臣老臣,伊尹有教导辅佐和安邦利民的权责
“违礼行权”的要求
普通人“违礼行权”
不可常态化,但有时情有可原
原因
“礼”的责任大小以层级性相应分配
“礼”的权责一致性
居上位者“无礼”在先,居下位者“违礼”情有可原
圣贤“违礼行权”
“违礼行权”的圣贤有德当位,在道德与权责相互保证的前提下,方可“行权”
与权责相比,道德更重要,是“违礼行权”的前提条件
“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一般圣贤方可“违礼行权”,普通人“违礼行权”绝非常态,应尽力修身以求周全“礼”
“无礼行权”
违背礼制,缺失礼德
“窃负而逃”
“有罪必罚”和“事亲为大”相冲突
不阻止依法拘捕,但放弃天子之位,“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
看似恪守政治准则,又维护道德原则,其实背离王道
其一,直接负面影响。其父脱罪,社会正义难以伸张,违背“推己及人”的原则
其二,“窃负而逃”的基础。公权力的滥用,以权谋私
其三,“终身䜣然”的代价
弃民于不顾,违背“忠政爱民”
“石奢纵父”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忠孝难两全)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子为父隐”血缘亲情
“伏诛而死”大义凛然
看似舍生取义,忠君孝父,实质上却违背社会公义
无视被害之人
“权变”依据
分清道德原则的主次,对道德选择前提进行判断,维护更重要的道德原则
公德和私德相冲突之时,必须以公共性道德为依据,方能维持道德权威性和社会稳定
道德选择的根据——仁爱原则和“义”之路径
明确道德选择的根据
不同道德价值会产生冲突,危害公共利益
约束道德主体,引导规范道德选择
降低“权变”后果的不确定性
“义”
“义”,人之正路也
“反经行权”的必要依据和准绳
判定“权变”合理性的根本价值尺度
限制“权变”动机并使之趋于仁义的关键所在
“舍生而取义者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义”是普遍性、根本性原则的本质性规定,“义”重于“生”
“义”与具体道德实践的统一
“成人”“大丈夫”以“思义”“授命”“不移”“不淫”“不屈”的选择和坚守, 实践“义”,展示了“义”作为“人之路”的可行性
据“义”行“权”的判断标准
实质正义重于形式正义,实现实质正义是“反经行权”的目的所在
“舜不告而娶”
实质正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形式正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行权”的前提与合理性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而瞽叟“常欲杀舜”
是否符合仁爱原则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精神
“汤放桀,武王伐纣”
政权存在要义(合法性)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桀纣之失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汤武革命
“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权变”的道德合理性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合乎“民为贵”)贞而不谅,据“义”行“权”
对“权变”道德合理性的判断
“反经合道为权”
经是一般性(经者,道之常也)
道是普遍性(道是个统体,贯乎经与权)
权是灵活性(权者,道之变也)
“反经合道为权”,然而“经者天下之体也,权者吾心之用也”,“行权”对道德主体要求极高
“可与共学,……”《论语·子罕》
道德前提标准的影响
“弟为尸,则谁敬”
“在位,弟在尸位,乡人在宾客之位也”
变换伦理位置,恭敬的主客体对
“敬弟”维护伦理纲常之本
君臣之义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君臣之义维护伦理纲常之本
“行权”的成本问题
“子路侵官”
“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
不涉及根本性问题时,不可擅自“权变”
“权变”的合理性在于动机的善与恶
道德合理性难以判断
动机的隐藏性
结果的滞后性
为“权变”限制边界和进行依据规定的理由
道德前提多元会产生“权变”的无限制,陷入主观武断,失去道德合理性的依据
君王的政治实践与道德选择
应遵循一定政治道德原则,如“与民同乐”的仁爱原则
“与民同乐”的政治意义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树立“民为贵”的民本思想,让“治人者”关注“治于人者”的实际境遇,推动仁政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