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阅读与心智成长。
编辑于2025-04-23 16:01:21《如何阅读一本书》
基础阅读
定义:读懂一句话在讲什么。即在认字/词的阶段,一般小学阶段学会。
教学法
ABC法:先认识字母,再认识单词。先学各个字母组合的发音,不考虑组合是否有意义。属于演绎法。
发音法:通过发音认字。
视觉法:先从视觉认识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再认识单词,再认识字母。注重分析,属于归纳法。
阶段
准备阶段:出生-幼儿园,看图、记忆、发音
认字:-一年级,能阅读简单的书
字汇增长及课文应用:-四年级,能轻易阅读,及简单填写
熟练读写:-初中毕业,能读所有读物,已经是成熟的阅读者,但技巧还不够老练
检视阅读
定义:快速了解一本书重点在讲什么,即略读。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抓重点,忽略细节。大部分书略读即可。
场景
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
想挖掘所有东西,但时间有限
方法
阶段一:有系统略读,了解本书架构
先看书名页,再快速看序,注意副标题。对书的类型,主题,写作背景有大概了解。
研究目录页。对书的架构做概括性了解。
检视附录索引。辨认重要词目。
看书衣,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根据目录,挑选几个章节看
随机翻阅,每处读几段或几页,留意主题脉络,注意最后两三页
阶段二:粗浅的阅读
粗浅的读一遍;碰到不懂的直接跳过,不要停下来查询,专注你看的懂的,保持阅读的连贯性;
问题
阅读速度
检视阅读快是因为只读了书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不是因为阅读速度快;
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中对不同的内容应该以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例如:简单的、已知的内容可以快速读,新概念、重要论述要慢点读;
逗留与倒退
逗留现象:不熟练的阅读者在阅读一行字的时候眼睛会在多个地方发生逗留,眼睛移动时看不见,停下来才能看得见;这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
倒退现象: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后,眼睛会自然的回到原点;严重影响阅读速度;
解决方法:可以使用手指作为指针顺着每行字移动,速度比眼睛感觉稍快一些,迫使眼睛跟上手的速度,这个方法可以改掉“逗留现象”和“倒退现象”,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理解的问题
检视阅读只能知道这本讲了什么,只是粗浅的理解。而分析阅读才能知道为什么?作者是对的吗?即深层次的理解。
分析阅读
定义:读懂书的所有细节,即精读。可以反复读,慢慢读。
笔记
书上做笔记的好处
会让你保持清醒
表达出来(说或者写)是一种主动思考
将感想写下来有助于记住作者的思想
【我的想法】写能让大脑休息片刻,同时输出固化自己的想法,让大脑更高效
【我的想法】将灵感写在书边上,有利于回顾,避免灵感一闪而逝
做笔记的方法
画底线
段落外做记号
空白处做星号
空白处编号,记录论点的顺序编号
空白页记录其他页码,做索引用
关键字句圈出来
书页空白处做笔记,记录问题、答案、灵感
书前空白页些下全书大纲,或者读后感
笔记类型
结构笔记:记录全书架构,而不是内容细节
概念笔记:概念是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是你的观点
辩证笔记:来自同一主题的不同书籍的观点的碰撞
习惯养成
不断练习
遵循规则
三个阶段(主动阅读四问)
第一阶段:找出书的架构(讲什么?)
书籍分类:根据书本的种类和主题做分类。例如:科学、哲学、小说等,有大分类和细分类。越早越好,最好在阅读之前就知道。
概述全书:用简短的文字叙述全书内容。
列出大纲:列出全书纲要,再列出次一级或多级的纲要,展示全书脉络。
确定问题:确定作者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诠释书的内容(怎么讲?)
达成共识:诠释关键字,在词意上与作者达成共识
明确主旨:圈出重要的句子,找出其中的主旨
梳理架构: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架构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回答问题: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没解决?哪些解决不了?
第三阶段:评价一本书(真实吗?有用吗?)
公正评价的前提
避免带入情绪;情绪化会让人不愿倾听对方,也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
说明前提假设;假设是推论的基础,不同意假设就没必要评判后续推论是否正确;
化解盲点;派别之争容易产生盲点,应该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评价的礼节
暂缓评论;先完整读完读懂书,再评论,无论同意或反对作者的观点;
避免争强好胜;不要为了胜利而辩论,要为了真理而辩论;
能够区分观点和知识的不同。观点是主观的,无所谓对错,无需争论。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争辩。
评价的类型
证明作者知识不足
证明作者知识错误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证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不完整
意义:为了有用而阅读,读完书要能得到知识的增长或心智的增长
论说性书籍能够在自己的知识架构中添砖加瓦
想象类书籍能够制造特殊经历,带来心智成长
辅助阅读
类型
相关经验:以往阅读其他书籍的经验
其他的书:作者的其他书籍,相同主题的其他书籍
导论与摘要:书籍的导读和文摘
工具书:字典、百科全书
原则
尽量少用
要用也应该先读完一遍再用,特别是带有他人观点的导读。哪怕是字典也不要边读边查,一些词不理解先跳过去,读完一遍再查。
可以读作者自己的序,但不要读别人写的序,因为基本都是吹捧之言没必要读。
使用方法
知道自己要问什么
知道哪个工具书可能有答案
知道工具书怎么用的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实用型的书
定性:理论性书能解决作者关心的理论问题。实用性书能教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但不能直接帮你解决,你问题还得靠你自己依据指导进行练习和行动才能解决。
类型
阐述规则(例如:驾驶手册)
阐述原理(例如:政治、经济)
四问
讲什么?
确定问题:知道作者的目的,想要你做什么?
怎么讲?
回答问题:了解作者要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真实吗?
你能不能接受作者的宗旨(他最终的目标,及达成目标的方法)?你的目标是什么?作者的方法是最好的吗?目标不一样,或者方法不是最好的一般就不接受了。
有用吗?
认同作者的方法并采取行动,才是真的有用。否则就是没用。
想象文学
定性:论说性书籍传递的是知识;想象文学传递的是经验或体验。
否定
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
论说性作品传递的是知识,读者需要像个猎手,主动抓去需要的知识填充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补全完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文学作品传递的是经历和情感感受,读者需要被动些,让自己跟随作者的思路傲游,才能体验到作者要传递的经历和感受。要身临其境,代入角色去读。
不要去找共识、主旨、论述
文学作品经常有留白,每个读者读的体会都不一样;这是精髓所在;
文学作品注重整体给读者带来的经历和感受,逻辑完整不是必要的;
不要用真理的标准评小说
文学不需要完全写实,只需要可能发生,或者与真实神似即可;因为他是在读者内心构建的一个新世界;
四问
讲什么?
将文学作品分类:抒情诗、小说、戏剧
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书的剧情就是大意所在,而整本作品是经验本身;
怎么讲?
明确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即起承转合在哪;
小说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与他们的思想、言语、感觉及行动;这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世界中的要素;要素就是读者与作者需要达成一致的共识;
主旨由要素来表达的,需要身处想象的世界中观察和体会;
整体的论述架构,则需要对每个角色都熟悉,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同意他们的法律,呼吸相同的空气,一起经历所有的事;
真实吗?
首先应该感谢作者将故事写出来;
接纳作者的主题、想法、前提假设;
能够批评的只有结果;即每个角色写的好不好,情节写的好不好;
有用吗?
想象文学不是不分对错,之分喜欢或不喜欢;
故事、戏剧、诗
四问
讲什么?
说出作品中的情节大意,并要包括动作和变化;
怎么讲?
要能辨识作品中的所有角色,并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关键事件;
真实吗?
作品像个故事吗?能满足你的心灵吗?你能欣赏它的美吗?
有用吗?
一个故事更能带动一个观点(政治、经济、道德上的观点);人们不喜欢被说教,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经历,而想象文学就是给人们带来一场穿越时空之旅,让人亲身经历,因此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传播的观点;
故事
快速的、全神贯注的读完,最好一次性读完;这样才能对你的心灵产生最大的影响;
史诗
强烈推荐《伊利亚特》、《奥德赛》、《埃涅阿斯纪》、《神曲》、《失乐园》
难点在于跟随作品逐步升高那种环绕着主题的追寻;
戏剧
不会描述背景,剧本本身是不完整的作品,完整的作品只出现在舞台的表演上;
读戏剧就需要让他在心灵的舞台上演出来;
戏剧作家不能像小说家一样与读者对话;因为戏剧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很少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
大多数剧本是不值得读的,因为本来就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演出的;只有像莎士比亚等少数作品值得阅读;
悲剧的精髓在于缺乏时间;希腊戏剧中主角的形象和演员的真实形象都非常高大;
抒情诗
无论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
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
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经历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但非必要;
伟大的诗值得反复读,温故而知新;
历史
定性:历史是记录过去可能发生过的事情的一种文学;绝对的真实性不重要,重要的的是给后世带来的借鉴作用;
原则
兼听则明
每一种历史的写作必然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
作者通常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或哲学,经常会在描述许多事件中套用其中一个模式;因此,在读历史书时需要知道作者套用了哪个模式,因为这会带来偏见和偏差;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或时期,读不同作者、不同观点、不同时期作者的观点,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更准确;
博古通今
历史具有普遍性,类似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总是不断的重演,读历史可以给未来做借鉴;
不知要关心过去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这般行动的原因;
四问
讲什么?
明确作品限定的范围;即谈到了什么?没谈什么?例如:有的书谈政治,有的书谈经济;
怎么讲?
明确作者写作的方法;例如:是按年代写,还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分开写?
真实吗?
分析不全面:例如只讲政治不谈经济情况
误用资料:基于不可靠的资料写的历史
有用吗?
没有任何文学能够像历史一样影响人类的行为;
政治家接受历史的训练会比其他的训练还要收获良多;因为人性的本质几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
传记
传记是特殊的历史,是围绕一个人的历史;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有所指引;
类型
定案本:盖棺定论,是对一个人一生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这个人重要到够得上写这种完结篇的传记,可靠性最高。例如:《约翰逊传》
授权本:由亲友写的,通常有明显的偏见;可靠性最低;
一般传记:介于以上两种之间
时事
与发生在过去的事一样,我们也无法确定当下发生事件的事实;因为我们没有上帝视角,哪怕我们身在现场,也没法了解全部事实;
记者总是带着各种类型的滤镜,我们要了解作者戴的是哪种滤镜,才能尽可能了解事件真相;
五问
作者想证明什么?
报道一个事件,总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的;
他像说服谁?
报道一般是有目标人群的,如果你不是目标人群,可能就不会想看;
他具有的特色知识是什么?
例如:专业背景、阵营、立场、观念、偏见等
他使用了特殊语言是什么?
一些词汇在特定时期是会引起特定反应的,例如:在国民党时期的“共产主义”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记者可能并没有看到真正的事实,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他看到的;
文摘
这里是指新闻摘要,浓缩和筛选过的新闻;例如:《时代》、《新闻周刊》、《头条新闻》
新闻文摘经过了高度浓缩,丢失了绝大部分细节,我们用来做索引,认为重要的再去读原稿;
科学与数学
科学的客观不在于没有最初的偏见,而在于坦然承认他有前提假设;
科学除了要读经典作品,还需要做亲自做经典实验,亲眼目睹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科普书籍只讨论一点相关的实验内容;内容只包括一点数学;所以比原创性科学巨著易读的多,但比故事书难的多;
科普通常是理论性的书籍,但是书中的结论通常具有启发性,很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环境问题、原子与核战争,因此应该多读此类书籍;
数学书籍
《几何原理》欧几里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
《光学》牛顿
《两种新科学》伽利略
科普书籍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Science)
《数学入门》怀特海
《宇宙和爱因斯坦博士》林肯.巴内特
《封闭的循环》巴瑞.康孟纳
哲学
分类
理论部分
例如:关于存在与变化的问题,与这个世界上存在与发生的事有关,在哲学领域中属于理论或思辨部分;
形而上学:讨论存在的问题
自然哲学:讨论特质与种类的演变,变化的条件和原因;
认识论:讨论人类知识的起源、范围和限制,确定与不确定的问题;
实用部分
例如:关于善与恶,好与坏的问题,和我们应该做或探寻的事有关,属于实用部分,或者规范的哲学;
伦理学:讨论如何过好生活,个人行为中的善与恶的标准;
政治学:讨论良好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行为问题;
传承
第一顺位问题
世界上存在及发生了什么事?人类该做什么,该追求什么?
当前主流哲学家不相信这类问题可以解决,基本不思考,而这却是普通感兴趣的。
第二顺位问题
第一顺位问题中的知识。例如:回答第一顺位问题时的思考模式;如何用语言将思想表达出来。
当前主流哲学家的研究方向,但作品不考虑外行人,阅读困难;
方法
哲学是一种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刻的思考问题本身。没有实验方法可循,也没法通过实验验证;但可以做思想实验;
回答哲学问题可以通过一般的经验(生而为人就有的经验,而不是成为哲学家才有的)来检验是否合乎逻辑。
把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区分开,科学问题留给后世科学家解决。
风格
哲学对话
多人对话形式。第一种哲学的论说形式,不是很有效;第一次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类似中国的《论语》的形式;
哲学论文或散文
直接叙述自己的观点。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文:《物理学》《形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灵魂论》;康德的论文;
面对异议
陈述各种不同观点,再面对所有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基本上就是现代科学论文的写作思路了。代表性的有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分成几个部分:论文、问题和决议;类似辩论。
哲学系统化
用类似数学组织的方式整理哲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
格言形式
代表作有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提示
找到作者的中心思想和原则
哲学家有自己特定的中心思想和原则,但是不一定在书中明说,可能只是侧面提到;
作者所有的作品讨论的问题可能是彼此相关的,其中心思想可能在他的其他书本中解释清楚了,但是在你读的那本书中只是简单提到;例如:亚里士多德;
哲学问题是解说事物的本质,科学问题是描述事物的本质;
注意哲学家的原则,这可能是他希望你接受的假设;
哲学家本身的经验是人类共同的经验,科学家的经验是特殊经验(经过实验、训练等才能获得的);
哲学家在面对问题时,除了思考什么也做不了;读者在阅读哲学书时,除了思考,其他方法也都是没有帮助的;
厘清自己的思路;
神学分为自然哲学和教义哲学;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形而上学的最后一部分;
神学
自然神学;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形而上学的最后一部分;例如:世界的起点是什么?
教义神学;首要原则是某个宗教所信奉的经文,依赖所宣传的教义和宗教权威人士;
阅读经书需要先接受(或暂时接受)其原则才能顺利的读下去;
社会科学
容易之处:使用的词汇,叙述的方式都是最常见的;
困难之处
专业名词被滥用,导致难以理解;
社科作品是混杂的,不是纯粹的论说性作品;读者需要判断书中混杂了哪些因素;
四问
讲什么?
书籍分类:对于社科书籍,回答“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不容易的,但很重要;需要判断其包含哪些不同的组成元素;
列出大纲:这个是容易的;
怎么讲?
达成共识:这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作者无法将自己的用语规则说明清楚;
真实吗?
有用吗?
社会科学关注的是某个事件或问题,而非某个作者或某本书,因此通常需要读一系列相关的书;这就需要用到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
定义:有目的性的,围绕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籍,分析对比各方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做什么?
针对某个问题做个文献综述。针对一个特定问题,阅读一系列相关的书,找到解决方法;
目标不是给某个观点站台,因此需要尽可能的客观陈述各方观点;
目标也不是找到该主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因为大概率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更多的是整理出这个问题解决方案的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得看论文了,看书不行),以便作为想要解决该问题的人的思考基础(站在巨人肩膀上);
怎么做?
如何筛选相关书籍?
1.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候选书目。可以通过图书馆目录、专家推荐、大数据推荐等方法得到,通常书目会较多;
2. 通过检视阅读筛选出相关书籍,并按重要性排序
目标
对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接下来再针对几本书做分析阅读,会大有助益;
可以简化你的数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相关资料非常多,但并不都值得用分析阅读;
行动
判断一本书重要不重要;检视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可以判断;
判断哪个资料最重要;需要检视阅读完所有书,才能对重要性做排序;
如何阅读这些书籍?(五步)
1. 找到相关的章节
上一步已经过滤掉大量不相关的书目,但是剩下书目量依旧非常大,无法全部分析阅读;
大部分书籍中跟主题相关的内容只有少部分章节,因此再用检视阅读重新筛一遍,找出相关章节,以便后续分析阅读;可以显著降低需要分析阅读的量;
我们的目标是主题,是解决问题,即找到主题相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为了欣赏某本书,因此不相关的章节都不要去读,避免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筛选书籍与筛选章节两个步骤不可合二为一!因为筛选书籍阶段对主题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强行进行章节筛选结果会很不准确,且会降低初筛的速度;筛选书籍阶段完成后,会对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再进行章节筛选会更准确,且快速。
2. 建立共识(词汇)
不同书籍的作者不可能都使用相同的共识,需要读者来建立共识。
建立一套自己的词汇,能够用于表达所有作者的观点,用于后续主旨的准确表达。
3. 厘清问题(问题拆解)
将主题分解为一组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清晰的描述主题,然后在书籍中寻找各问题的各种答案;
4. 界定议题(主次之分)
对于每个问题,都会有许多相近或相关的问题,读者需要厘清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
确保各作者对问题本身的认知是相同的。
对各方观点进行分类。
5. 分析讨论
依照特定的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先后顺序、因果顺序、传承顺序)列出问题(前两步整理的问题),说明各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其实就是科研里针对某个问题做了个文献综述。
如何保持客观?
不断回头参阅作者原文,重新阅读相关章节,加深理解;
对作者观点的总结使用自己的中立语言;但是,要有仔细的引用作者的原文,以免自己对文意有所曲解,导致总结的偏差。
使用主题工具书
解决的问题:开始研究一个主题时不值得该读哪些书;
经典工具书:《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
作用
启动阅读
主题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就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开始读一些经典著作的比较短的章节,而不用读完全书,有助于克服开始读书的恐惧;
建议阅读
主题工具书的建议可以激发读者对相关主题、某位作者的兴趣,从而继续探索下去;
指导阅读
告知读者诠释相关章节的方向;
同一主题在不同书籍章节的诠释,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同一章节按不同主题诠释,加深对章节丰富含义的理解;
可行性
达成共识(词汇)虽困难但可行;
跨越时空间隔进行交流是可行的;
表达的风格不影响表达的内容;
阅读与心智成长
书太多,要有选择的读;
读能力范围内的书不能提升你的阅读能力;
阅读娱乐性和资讯类的书不能提升你的心智;
成功阅读一本难读的好书可以增进你的阅读技巧;
阅读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和你自己;
书的等级
不值得读的书
娱乐、资讯:瞄一眼即可
普通好书:读一遍能给你带来些许提升,再读无味
经典好书: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