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1-3》知识汇总:长江流域各个省份的地理
这是一个关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1-3》知识汇总:长江流域各个省份的地理(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的思维导图,以幽默漫画形式呈现长江流域地理知识,将各省份特色转化为生动角色与故事,涵盖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与区域发展亮点。
编辑于2025-04-24 09:06:14这是一个关于《AI自媒体写作超简单》总结的思维导图,《AI自媒体写作超简单》是一本兼具理论指导与实战技巧的实用书籍,对于想要提升自媒体写作效率与质量的创作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这是一个关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4:丝绸之路篇》总结(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的思维导图,是一本以漫画形式讲解中国西北五省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适合中小学生地理启蒙。
这是一个关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1-3》知识汇总:长江流域各个省份的地理(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的思维导图,以幽默漫画形式呈现长江流域地理知识,将各省份特色转化为生动角色与故事,涵盖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与区域发展亮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AI自媒体写作超简单》总结的思维导图,《AI自媒体写作超简单》是一本兼具理论指导与实战技巧的实用书籍,对于想要提升自媒体写作效率与质量的创作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这是一个关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4:丝绸之路篇》总结(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的思维导图,是一本以漫画形式讲解中国西北五省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适合中小学生地理启蒙。
这是一个关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1-3》知识汇总:长江流域各个省份的地理(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的思维导图,以幽默漫画形式呈现长江流域地理知识,将各省份特色转化为生动角色与故事,涵盖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与区域发展亮点。
《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1-3》知识汇总:长江流域各个省份的地理(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
《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1》
1 全中国是个“班级”
中国有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
2 中国的山风河
(一)山
一、地球里外有三层
1、地核:最里面,超热
2、地幔:中间,软绵绵的软流层
3、地壳:全是石头,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岩石圈,岩石圈分成一块块的板块
二、中国的三大主要板块
1、塔里木板块
2、华北板块
3、华南板块
三、其它板块
1、北边的西伯利亚板块,和中国的三大板块碰撞、挤压出了很多山: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大兴安岭
2、中国的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碰撞、挤压出了秦岭:能有效地 阻挡气流的流动, 让南北两边的气候有明显差异,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分界线
3、6500万年前,南边碰过来印度板块,把小地块碰撞成一个大地块
四、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1、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
2、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
(二)风
一、青藏高原挡风+青藏高原周围的四股风
1、北边:西伯利亚的北极风→被青藏高原挡住
2、南边:印度洋的南亚夏季风→被青藏高原挡住→青藏高原以北形成大片沙漠
3、西边:西风带上的西风→吹到青藏高原时绕道往东→携带黄土→形成黄土高原
4、东边:夏季时,太平洋的东亚季风→携带水汽→被高原挡住→降雨
二、青藏高原吸风
1、青藏高原地势高,在夏季时,晒得比较充分
2、热空气上升,东亚季风补位送水汽
3、南方变得多雨,逐渐形成了烟雨江南、鱼米之乡
三、我国三大自然区
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少雨干旱,遍布沙漠、戈壁和草原
2、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盛产雪山
3、东部季风区水汽多,养育森林
(三)河
一、雪山山顶→冰雪融化成水→顺流而下,汇聚成河→大江与大河
二、黄河
1、流过黄土高原→携带黄土→华北平原→土壤肥沃
2、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中华文明
3、黄河流经9个省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三、长江
1、携带泥沙→堆积在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
2、长江流经11个省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四、珠江
1、青藏高原旁边→云贵高原→支流众多
2、珠江流经6个省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
3 西藏
(一)美景
一、用山来勾线
1、南边有: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
2、峡谷地带:雅鲁藏布江附近的藏南峡谷、横断山脉附近的藏东高山峡谷
3、冰雪融水→流进洼地→纯净的湖泊:玛旁雍错、扎日南木错、羊卓雍措、纳木错。“错”在藏语里是“湖泊”的意思
4、山地:藏北高原、藏南谷地、藏东高山峡谷、喜马拉雅高山区
二、用风来上色
南边有缺口,风雨从南进往北吹,大地从绿变黄:森林绿、原野绿、荒漠黄
(二)气质
一、穿搭
1、西藏北边
⑴.藏北高原太冷太干→藏北无人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⑵.生活的动物:藏羚羊、藏狐
2、西藏南边
⑴.谷地→雨水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勉强能住人
⑵.冰火两重天(白天挡不住阳光,日照强,温度高;夜晚捂不住热量,散热快,温度低)→藏袍:袖子可脱,方便白天散热;高级毛料,方便晚上保暖
⑶.缺氧+日照强→藏族人两腮发红
二、信仰
1、唐朝时→吐蕃的→松赞干布→娶老婆→佛教
⑴.从尼泊尔取了个尺尊公主→尺尊公主信仰印度佛教
⑵.从唐朝取了个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信仰汉传佛教
⑶.印度佛教+汉传佛教+吐蕃本地宗教→藏传佛教
2、松赞干布为两个老婆修剪了大昭寺和小昭寺,融合了藏、汉、尼泊尔等多地的建筑风格
3、布达拉宫→多次重建和扩建→宗教圣地
4、挂在家里的宗教画:唐卡
三、穷
1、地广人稀+劳动力少+信佛出家→没人干活
2、农奴制
⑴.占人口5%的农奴主,占有全部土地和大部分牲畜
⑵.剩下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自由,不但要替农奴主干活儿,还要背负重税
3、只懂农耕,持续落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⑴.解放军帮助藏族人民:修路、搞生产;农奴主不服→叛乱→解放军清除叛乱→废除农奴制→百万农民翻身
⑵.优势
①.抗寒作物+大片农场→特色农牧业:青稞、牦牛、藏羊
②.高原日照强→发展太阳能产业
③.旅游
4 青海
(一)要想供水,先得存水
一、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
二、海拔高→水汽到山顶→集体冷冻→冰川(姜根迪如冰川最著名)
(二)分区加工,合理供水
一、夏天→热→冰川融化→流进低地→汇集起来→三大碗
二、三块低地:柴达木盆地、河湟谷地、青南高原
三、三大碗
1、昆仑山脉青南高原的冰泉
⑴.青南高原的水+唐古拉山脉的水→昆仑山脉青南高原的冰泉
⑵.中华水塔
①.长江源:沱沱河
②.澜沧江源:谷涌曲
③.卡日曲:黄河源
⑶.三江源园区
①.长江源园区
②.澜沧江源园区
③.黄河源园区
⑷.高原动物
①.藏羚羊:天性活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②.雪豹:高原杀手
③.兔狲:生活在干燥、寒冷的高原,长得像猫,战斗力报表
⑸.珍稀植物
①.华福花:中国特有,特别挑剔环境
②.雪灵芝:中国特有,生长缓慢,“人间仙草”
2、河湟谷地的面汤
⑴.祁连山脉的水→湟水。路过黄河
⑵.古羌族→游牧民族→最早定居→种地。当时的主要粮食:小米、黄米。小米→面条
⑶.北边的丝绸之路南道,通往新疆
⑷.西宁:各地文化汇聚的重要枢纽,有西北藏传佛教活动中心:塔尔寺
3、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和青海湖
⑴.昆仑山脉的水→携带泥土/盐分/矿物质→柴达木盆地的盐湖(世界第二的的盐湖-察尔汗盐湖)和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湖水蒸发多/补给少→盐分浓度高→咸水湖
⑵.盐湖中有:大量盐分、矿物质(锂、镁、硼、碘等)
⑶.锂→制造锂电池等→发展新型储能行业
⑷.青海的德令哈→发展绿色能源:风、水、氢等
5 青藏铁路
(一)青藏铁路要修的原因
一、新世纪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二、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
(二)青藏铁路难修的原因
一、困难
1、勘探难:地形复杂,勘测工作量大
2、开路难:山川连绵不断,更有三座高山横在西宁和拉萨中间: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
3、施工难:海拔高,空气稀薄,人们容易高原反应,容易累
4、冻土难:土壤混着水分,形成冻土,夏天,温度升至零上,冻土融化,变软
二、工程分成两期
1、西宁→格尔木:1958年→1984年
⑴.勘探难:勘察队往山沟沟钻
⑵.开路难:遇山开山
⑶.施工难:人拉、肩扛、简陋设备、吃白糖和灵芝扛住高原反应
2、格尔木→拉萨:2001年→2006年7月1日
⑴.勘探难
⑵.开路难
⑶.施工难
⑷.冻土难
①.热棒→装有制冷剂→软化冻土:温度升高→沸点低→低温环境吸收热量→膨胀成气体往上;温度降低→凝成液体下落→吸热
②.片石通风路基→普通路基和冻土层间铺有层碎石→碎石块间的缝隙→帮冻土降温→空气流通:天冷→冷空气抱团→穿过碎石往下沉→冰冻冻土;天热→热空气四散→透过碎石往上飘→保护冻土
③.以桥代路:桥上修铁轨,供列车行驶。桥墩深入冻土,相当结实
(三)修好后的改变
一、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隧道:昆仑山铁路隧道
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冻土铁路隧道:风火山隧道
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点:唐古拉站
四、运载货物、发展旅游业
6 云南
(一)以前不了解云南的原因
地理环境
1、地偏:不方便对外/对内交流
2、山多:横断山脉、黄土高原、喀斯特地貌
(二)后来了解云南的原因
一、主要发展地点
1、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湖;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
2、云南的发展
⑴.战国时期→中原大国混战→庄蹻(qiāo)(楚国人)→来到滇池附近→统一周围部落→建立滇国→带来楚国冶铁技术→在昆明附近推广→农业水平上升
⑵.秦朝时期→秦始皇修五尺道→发展成商道(四川叫蜀+印度叫身(yuān)毒,这条商道叫蜀身毒道)
⑶.汉朝时期→汉武帝→取名叫云南(汉武帝借口自己梦到彩云,要去追,在南边追到)→派兵灭了滇国
⑷.东汉末年→中原乱团→为了避免误伤→重心从滇池旁边的昆明迁到洱海旁边的大理
⑸.唐朝时期→大理统一→成立南诏国
⑹.北宋时期→南诏国灭亡→段思平建立大理(天龙八部的段正淳是大理的第十五任皇帝)→全民信佛→大理也称为妙香佛国
(三)云南的宝藏
一、吸引动植物扎堆的两大条件:阳光足、雨量大
二、横断山脉
1、南边海上来的水汽→来到横断山脉→就地下雨
2、横断山脉:从北到南/从高到低,树叶的叶子越来越大
⑴.北边的针叶林:植物有绿绒篙、红豆杉;针叶林会长出松茸
⑵.中间的阔叶林:植物有长蕊木兰;动物有黑冠长臂猿;植物叶片大、气孔多,特别能蒸发水分→凝结成雾→无量山;针叶、阔叶林会长出鸡枞
⑶.南边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动物有亚洲象;阔叶林地会长出竹荪
3、云南北边海拔最高,水汽到这冻成冰雪:梅里雪山
三、云南的发展
1、红土
⑴.几亿年前→云南还是一片海→海下地壳薄→外冒岩浆→富含铜/铁→冷却→堆在海底→板块运动→地块浮出水面→铜/铁在干热环境下→变成红色
⑵.东川红土地→喜酸花卉
2、美食:过桥米线、汽锅鸡、菌子火锅、鲜花饼
3、主动利用特点
⑴.风景好→搞旅游
⑵.土壤红→经济作物:普洱茶叶、斗南鲜花、玉溪烟草
⑶.地势落差大→搞水电
⑷.阳光充足→搞光电
7 贵州
(一)绝地
一、缺点:位居内陆,地也不肥
二、穷的原因
1、喀斯特式贫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⑴.地球早期→贵州在海底→海洋生物遗骸堆在海底→骨头变成石灰岩→印度板块撞上亚欧板块→抬升出云贵高原→石灰岩沉积+流水侵蚀(多雨)→山/坑/洞→喀斯特地貌
⑵.喀斯特地貌:流动的水→侵蚀地表→石林;水→侵蚀到地下→溶洞
⑶.黄果树瀑布
2、历史
⑴.汉朝时期→贵州有个效果叫夜郎→没见过世面→夜郎国国王觉得自己的地盘比大汉大→夜郎自大
⑵.明朝时期→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龙场悟道
(二)上进
一、山多就修桥: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
二、水多就发电;山区气温低→服务器散热快→东数西算(国家级工程)
三、坑多就搞天眼:射电望远镜的放大版:天眼:探索外星人、脉冲星、宇宙起源
四、地贫但产茶、酒:山多+湿度大→种茶;盆地→冬暖夏热+少风少雨+不易吹风+独特土壤水质→微生物大量繁殖→发酵制酒→茅台镇→茅台
8 东数西算
(一)用西部的电,排更少的碳→响应碳中和
一、东边
1、天气热,电价高,地皮贵,很难增加数据中心
2、发达、人口多、产业多,信息化时代,需要计算海量数据
3、主要处理:紧急的、对网速要求高的数据:工业、互联网、金融、游戏等
二、西边
1、温度低,散热快,电价低,地皮便宜,数据中心能多建
2、压力低
3、主要处理:不紧急的、对网速要求不高的数据:云端备份、天气模拟等
(二)东数西算
一、数(数据)、算(算力)
二、计算机芯片→通电久了→发热→计算和散热→耗电
三、算力枢纽
1、算力枢纽:长三角枢纽、粤港澳枢纽、贵州枢纽、成渝枢纽、京津冀枢纽、内蒙古枢纽、宁夏枢纽、甘肃枢纽
2、算力枢纽→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建数据中心→需求增加(土建工程、信息通信、IT设备等)→引进高端人才→拉动就业
四、算力未来实现:元宇宙、无人驾驶、物联网
《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2》
1 水火相容
(一)盆地→文化
一、四川盆地-巴蜀文化-四川&重庆-川菜
二、两湖盆地-荆楚文化-湖北&湖南-湘菜
(二)水火相容:水多+天热
一、水资源丰富:四川盆地西电东送,两湖盆地南水北调
二、夏季天气炎热→火炉:成都、重庆、武汉、长沙
(三)其它
一、特点:四川很安逸,重庆很魔幻,湖北爱钓鱼,湖南方言多
二、湖广
1、元朝时→两湖+广西等地=湖广省
2、清康熙时→湖广→湖南湖北地区
2 四川
(一)日常躺平
一、位置
1、山
⑴.左边处于第一阶梯的川西高原
⑵.右边处于第二阶梯的四川盆地
⑶.板块摩擦、碰撞→四川地震
2、水
⑴.华西秋雨:雨从夏天下到深秋
⑵.夏天→南边印度洋的水汽+东边太平洋的水汽→盆地里降雨
⑶.秋天→南边印度洋的水汽+北边的冷空气→升到一定高度→盆地里降雨
⑷.山水环绕:岷江、沱(tuó)江
3、盆地
⑴.江河沉积→冲积扇平原
⑵.平原好种地+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种啥都丰收
二、历史
1、距今4800年至3000年的三星堆文化
2、战国时期→秦国派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天府之国
3、宋朝时期→钱币携带太多不方便→交子(最早的纸币)
三、好吃好喝
1、明末清初→皇帝下令→鼓励老百姓到四川发展:湖广地区(湖北、湖南)的百姓居多→大迁徙(湖广填四川)
2、四川人→水多→湿气重→吃辣椒→去湿→美食: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回锅肉
3、人畜无害
⑴.美景:四姑娘山、若尔盖湿地、九寨沟
⑵.动物:熊猫
(二)紧要关头雄起
一、周围北山围了一圈,位置隐蔽安全,易守难攻→兵家必争之地
二、抗日战争时期
1、出钱:征稻谷
2、出人:参战
3、出力:利用阶梯落差发展水电站
4、出技术:20世纪的电子大厂→现在的电子信息产业
3 重庆
(一)山刚
一、川东平行岭谷
1、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山谷相间,彼此平行
2、海拔不高,地势磅礴,“大地琴弦”
二、重庆东部的山脉
1、大巴山脉
2、大娄山脉
3、武陵山脉
三、巫山
1、重庆与湖北的界山,中国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之一
2、挡水
3、巫山十二峰
(二)水刚
一、四川盆地:西北高,东南低,四面八方的水全冲入重庆
二、长江→山峡
1、长江→遇到山脉→冲破巫山→三峡:瞿(qú)塘峡、巫峡、西陵峡
2、长江→遇到山脉→侵蚀
⑴.河流垂直向下侵蚀→地缝
⑵.地下河流侵蚀岩层→地下空了+顶部坍塌→天坑(如:小寨天坑)
⑶.天坑塌陷后→残留天然石桥(如:天生三桥:雄/奇/险/秀/幽/绝)
3、瞿(qú)塘峡/夔(kuí)峡:瞿塘峡西口称夔门,是入蜀的重要关隘
三、巫山→被水侵蚀→喀斯特地貌
(三)气候刚
一、重庆只分两季:夏季、冬季
二、空气从冷的地方往暖的地方跑
1、热的时候→膨胀上天→地表空了→低压
2、冷的时候→抱团下沉→挤在地表→高压
三、夏季
1、高压锅:夏季气温高+盆地山形→高压的冷空气把热空气按在盆地里→又闷又热
2、多江+白天太阳加热→江里的水→蒸发成水蒸气→空气湿度高→晚上降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雾(重庆外号雾都)→小水珠钻进衣服→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蒸发吸热)
(四)人更刚
一、硬刚山
1、在悬崖峭壁上→凿出古栈道→过人/运货
2、地陡→楼靠山盖:三面悬空→吊脚楼(如:洪崖洞,也称为“中华悬崖城”)
二、硬刚水
1、重庆的长江,西连通四川,东直达上海→发展航运业
2、江边鱼多→美食:万州烤鱼、九宫格火锅
三、硬刚人
1、南宋末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猛攻在钓鱼城猛攻36年都没拿下→吃瘪
2、钓鱼城→坐落在钓鱼山上:悬崖峭壁(天险保护)+平原河流灌溉,适合种地屯粮(良田自给自足)→易守难攻
四、产业
1、以前的军工企业→发展出经济:手机、电脑、摩托车、新能源汽车……
2、“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重庆→新疆→西欧:货物直达欧洲,货运量大、成本低
3、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其它城市效仿并合成→中欧班列
4 三峡大坝
(一)建三峡大坝的原因
一、河水量
1、补给→增加;蒸发/入海→减少
2、进水快,出水慢→河水灌满河道→淹没周边建筑和农田→洪涝灾害
二、下雨(进水)
1、夏季→吹太平洋的东南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
2、冬季→吹亚欧大陆的西北风→干燥的内陆带不来水
3、中国的雨:东南多,西北少;夏天多,冬天少
三、地形(出水)
1、水自西向东往低处流:西边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东边多平原和丘陵,平均海拔不到500米
2、水流不同落差(中西部海拔高,落差大,水流湍急;东部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夏天,东南边集中下大雨+西边上游来的湍急河流→西边的湍急河水涌进东边平原→水流容易堵在排水不畅的东部平原区
3、容易受洪涝灾害的7个省份: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
4、长江80%的水量集中在汛期(4-10月)→下游大片平原→河水泛滥成灾
(二)建三峡大坝的困难
一、拦得住
1、拦住上游的水→建在河流上中游交界处
2、湖北宜昌的三斗坪:两岸是坚实的花岗岩,保障了大坝地基的稳定性;河中央有个中堡岛,有利于机器进场、两岸分段施工
二、屯得了
1、三峡大坝的高度是181米+两侧的高山→近200米深的大水库
2、保护文化遗产
⑴.挖掘、迁移文物→张飞庙
⑵.搬不走的,在水下建馆保护
三、够结实
1、混凝土凝固的过程:先放热膨胀,再降温收缩,一伸一缩,容易产生裂缝
2、缩小混凝土的温差→无裂缝大坝
⑴.夏吃冰块: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加入冰渣儿降低温度
⑵.冬穿棉袄:给混凝土盖上泡沫板等保温材料
(三)建成以后的效果
一、防洪
二、发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
三、助力航运发展
1、大坝建成→长江上游水位上升,河流平静→能供大型货船日夜通航→提高航运价值(“黄金航道”)
2、五级船闸
⑴.船舶每驶入一级船闸,就会:关下游阀门,开上游阀门
⑵.等到水位高度与下一级闸室持平,就可以:打开中间的闸门,让船前进,反之亦然
⑶.旁边修升船机,专供小船通航
5 湖北
(一)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一、中心大道
1、处于中心地带,南来北往
2、位于中国第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落差特别大→风景独特:恩施大峡谷、武当山、神农架、西陵峡
二、千湖之省
1、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带→古代有个超大的湖泊群→云梦泽→大江大河带来泥沙→云梦泽面积逐渐缩小并沼泽化→今天的江汉平原;云梦泽被冲成一个个小湖(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
2、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最著名的是小龙虾
3、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的重要基地
4、河道九曲十八弯→泥沙淤积→水流不畅→水患严重
三、兵家必争之地
1、交通要道
2、物流便利、水运航道佳、水运成本低
3、九州通衢(qú):东进江南,西入巴蜀,南征两湖,北伐中原
(二)位置优越的由来
一、春秋战国
1、西周时期,河南是文化中心,湖北是楚地,比较落后,称为南蛮
2、各个诸侯一般都称××公、××候,只有楚国自称××王,“不服周”→“不服气,不认输”
3、曾国:周礼继承人,曾侯乙墓→出土编钟:音律体系完整,造型庞大精美
二、秦朝时期
楚国人不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三、三国及以后
1、襄阳→隆中对
2、荆州→大意失荆州
3、赤壁→赤壁之战
四、很少有王朝定都的原因
1、经常闹水灾
2、交通过于发达,四面受敌
⑴.战乱时代,百姓艰难
⑵.和平年代,依托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吃到发展红利,“湖广熟,天下足”
五、近代
1、清政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到湖广任总督→搞工业
⑴.修建的卢汉铁路→后改名叫京汉铁路
⑵.工厂: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
2、武汉(武汉=汉口+汉阳+武昌)成了时代发展的领头羊,张之洞被称为武汉城市之父→搞教育
⑴.汉口:通商口岸,经济发达
⑵.汉阳:新工业基地,军事发达
⑶.武昌:政治文化中心,文化发达
(三)上进
一、葛洲坝(水利工程)
二、传统产业:制造业、物流业
三、武汉的“光芯屏端网”:光电子、芯片、屏幕、终端、网络
6 湖南
(一)地理位置
一、山
1、群山环绕,丘陵多,地势起伏大
2、四座山:武陵山、雪峰山、南岭、罗霄山
3、山多→古代农业落后
二、水
1、气候湿润,水系纵横
2、四条江(三湘四水):澧水(lǐ)、沅(yuán)江、资水、湘江
3、良田(能种地,但地不多):四条江→携带泥沙土壤→堆积成洞庭湖平原
4、缺点(位置好,但出门难):四条江→汇入洞庭湖
⑴.湖面宽广,行船费劲
⑵.水的特点:升温降温,比陆地慢,一不小心就跟地面又温差→有温差就有风→湖陆风:湖面+陆地→温差→风
5、《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就在湖南→世外桃源
(二)特色
一、山太多,平地少→房子只能依山而建→吊脚楼
二、水太多,陆路少→出门得费劲划船
三、资源稀缺→为争夺资源→大打出手
(三)上进
一、地太少→上进
1、丘陵上→建梯田
2、利用洞庭湖→把周围变成良田
3、鱼米之乡→湖南电视台的台标以此为设计灵感:一个鱼头,一粒稻米
4、物产丰富,不缺吃喝后→湘菜:剁椒鱼头、东安鸡、常德牛肉粉、栖凤渡鱼粉
二、交通难→上进
1、株萍铁路(今为浙赣铁路一段)→连通湖南、江西
2、粤汉铁路(今为京广铁路南段)→连通湖北、湖南、广东
3、近代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毛泽东、宋教仁、黄兴等
三、产业
1、机械工程方面:三线建设的需要→机械工程→机械厂、研究院
2、农业生产方面:发现一株变异水稻→湖南杂交水稻中心
3、广播电视:湖南电视台
4、旅游景点:张家界、衡山
7 南水北调
(一)南水要北调的原因
一、风→带来海洋的水汽→降雨→有水可用
二、离海越近,越富裕
三、南北方水量差异
1、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2、长江流量大,黄河流量小
3、北方缺水
(二)南水北调的方法
一、南方水多
1、考虑:水量要足够,水质要过关,建设要方便
2、天选的水源地: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的江都水利枢纽
二、北方缺水
1、接济方首批名单:河北、北京、天津、山东
2、沿线工程名单:河南、江苏北部等
3、北方的诉求:住着更多人,要种更多地,要开更多厂
三、中间的水路
1、优势: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水利枢纽上,水路基本上的现成的
2、困难
⑴.要命的是:京杭大运河,南面的起点低,北面的终点高,长江没法儿自己往高处流
⑵.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得在老水库的基础上扩容60%左右
3、东中线比较
⑴.东线:有现成的水路,不能自行流通
⑵.中线:没游现成的水路,能自行流通
四、壮举
1、水往高处流:水泵:南水北调东线上有13个梯级泵站
2、水在天上流
⑴.有些水路悬空塔在地面上:北调中线共架有27座大型渡槽
⑵.造槽机:走一步建一步,现场浇筑定型
3、水在地底流
⑴.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穿黄隧道
⑵.打隧洞的困难:黄河底宽,地底的砂石硬
4、水绕文物流
⑴.南水北调沿线→绕开古都和遗迹、迁移文物→临时改线
⑵.丹江口市武当山下的→遇真宫(明代道观)→把遇真宫原地抬高15米
⑶.围绕南水北调展开:移民、治污等
(三)南水北调之后
一、解决了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南水注入→原先干旱的白洋淀等河道→重新恢复生机
三、南北交流→更密切
四、南水北调→沉寂多年的京杭大运河→重启
《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3》
1 江南五省
(一)平原
一、鄱阳湖平原
二、苏皖沿江平原
三、长江三角洲
(二)江南的优势
一、河湖纵横,渔业发达
二、通江达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品包邮
三、口味清淡,喜甜厌辣
(三)性格和气质
一、低调的江西
二、包容的安徽
三、勤奋的江苏
四、洋气的上海
五、精明的浙江
2 江西
(一)论家底(青山绿水和宝藏)
一、地理位置优越
1、身边都是大佬
⑴.向东毗邻浙江
⑵.向南接壤福建、广东
2、名字来由
⑴.唐朝时→江南西道的一部分
⑵.元朝时→江西行省
二、宝藏山
1、抬高:南边的华夏板块+北边的扬子板块→挤压抬高中间的江西
2、乱喷(岩浆):江西常年泡咋海中,特点:地壳薄→容易冒岩浆→富含矿产资源→江西的荣誉称号:中国铜都、亚洲锂都、世界钨都
3、抬高+乱喷→多山。较著名的山:东海时期道教创始人之一→张道陵→到龙虎山→炼丹→龙虎山也被称为道教祖山
三、水是生命源
1、河流:赣江(全省最大的河流→江西简称“赣”)、修河、饶河、抚河、信江
2、多条河流→向北汇聚在一起→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pó)阳湖
3、河流→江西地形南高北低→从山头流下→携带泥土→到地势平缓的北边→土被丢在路边→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鄱阳湖平原
4、江西上饶→人类稻作文化的发祥地
5、鄱阳湖平时的水位比长江高
⑴.丰水期:长江水位高→长江往鄱阳湖里灌水
⑵.枯水期:长江水位低→鄱阳湖往长江灌水
⑶.丰水一片,枯水一片→鄱阳湖湖水干涸→湖底裸露→鱼虾露头→白鹤(候鸟)来这里过冬→江西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中重要的中转站
四、江西的家底总结:山上有景,山里有矿;湖能喂鸟,地能产粮
(二)论过去(风头无两)
一、发达
1、唐朝时→国力强盛→广东通过海运跟外国人做生意→广东进步神速→广东和江西通过大庾岭古道勉强通行→朝廷下令升级改造→贯通南北的京广大水道→江西成为交通中转站
2、初唐时→李世民的小弟滕王来江西→建设滕王阁
3、唐朝中后期→江西靠着中转站→经济进步神速
4、景德镇→瓷器→漂洋过海→畅销全球
5、风景:庐山、白鹿洞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6、北宋时→唐宋八大家的三位: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7、南宋时→朱熹→做官+在白鹿洞书院讲学
8、其它名人:陶渊明、晏殊、黄庭坚、杨万里、文天祥、汤显祖等
二、衰落的原因
1、人口流失
⑴.江西填湖广:明朝→多年战乱→湖广省(今湖南、湖北)人口锐减→朱元璋下令把部分江西人迁到隔壁湖广省→后来两湖人民又移民到四川→川湘粤赣四省爱吃辣
⑵.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江西地形易守难攻且粮食充足→太平天国对抗清政府的前线→战乱→百姓逃亡
2、交通地位下降
⑴.清末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外贸中心→江西跟着遭殃
⑵.修建铁路原计划经过江西→后来阴差阳错拐到湖南→京广铁路的前身
(三)论担当(革命圣地,大国重器)
一、革命圣地
1、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共产党面对国民党迫害→共产党部分革命军领导南昌起义→集中在九江
2、九江(三面环水,万一起义失败,很难撤退)→南昌(武装起义的第一枪)→井冈山(壮大革命力量)
3、江西三面环山→适合低调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大国重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农业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江西九江人
3、江西经济作物→美食:赣南脐橙、庐山云雾茶
4、矿产资源→大国重器:军用钢铁制造、国产飞机研发(如:利剑隐身无人机)
5、风景:三清山(道教名山)、仙女湖
3 安徽
(一)能容水
一、淮北平原
1、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带来泥沙→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华北平原
2、黄河的特点:一到汛期→河水向四周泛滥
3、黄河+淮河→泥沙堆积→淮北平原
4、夺淮入海:南宋时期→黄河抢占淮河的河道→流入大海;黄河→把自己中下游的泥沙→带入淮河
5、淮河的地势:上游的河南段地势本身就高;中游的安徽段地势最低;下游的江苏段被黄河泥沙抬高
6、水往低处流→一到汛期→洪水流入安徽段→被淮北平原吸收→安徽容纳洪水
7、安徽容水:上游开闸,承接上游的洪水;下游关闸不泄洪,保障下游江苏的安全
二、沿江平原
1、长江冲积→陡峭的山体(大别山区+江淮丘陵+皖南山区)存不住水→沿江平原
2、淮北平原+沿江平原→蓄水区+泄洪区
3、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quèbēi)→可以蓄山洪和引流灌溉平原→后因为隶属安丰被成为安丰塘
4、四大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
5、全国有98个泄洪区,安徽就占了24个
(二)能容人
一、长江+淮河→把安徽分成三块:皖北、皖中、皖南
二、皖北搞农业
1、皖北是淮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河流灌溉→种粮食
2、遭受洪灾
三、皖南搞商业
1、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盛产名山
2、名山
⑴.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⑵.黄山: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
3、名茶
⑴.黄山→黄山毛峰
⑵.皖南山地→祁门红茶
⑶.皖中大别山区→六(lù)安瓜片
⑷.山里的→竹/木/石等各种原材料加工成→徽墨/宣纸/歙(shè)砚→笔墨纸砚之乡
4、徽商(商业组织)
⑴.主要在江浙沪区经商
⑵.在江苏贩盐
⑶.清末时期→红顶商人胡雪岩→来自安徽绩溪
⑷.徽商→在外赚了钱→衣锦还乡→盖了不少特色建筑→徽派建筑(马头墙、小青瓦)
四、皖中老挨打
1、兵家必争之地
⑴.北边:皖北农业区,粮食供给
⑵.南边:连接长江,顺流而下可直捣江浙
⑶.中间:合肥缺了个口,土地平坦,利于行军;旁边有水系贯通南北,便于运输物资
2、合肥
⑴.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太平天国、淝水之战
⑵.战争→劳民伤财→经济上拖累了合肥→合肥虽是省会→许多城市喜欢跟着南京混
3、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戏→传到安徽安庆后→与当地戏种融合→发扬光大→融合西北秦腔的徽剧→徽班进京→发展成京剧
(三)起飞
一、农业
1、旱涝灾害
⑴.夏季→降雨量大→洪水掩耕地
⑵.春季和秋季→田高水低+降雨量小→旱灾
2、淠史杭灌溉区→地跨河南和安徽→旱涝灾害改善→安徽成为长三角粮仓
⑴.雨季时,把大别山区流下的洪水拦蓄在各个水库里
⑵.旱季时,通过淮河的支流,将水引导农田里
二、科技
1、国家将一批北京高校迁往全国各大→其中的中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制造出一系列大国重器
2、大国重器:“墨子号”量子卫星、“九章”量子计算机、“人造太阳”
三、新能源汽车
车企:奇瑞、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等
4 江苏
(一)先天条件好
一、离海近
1、能吃到海鲜
2、能晒盐
3、发展外贸
二、水多
1、面朝大海→水汽充足→降雨很多
2、地势低→容易积水→水系纵横,有很多大型江河湖泊
⑴.河流:长江、淮河等
⑵.湖泊:洪泽湖、高邮湖、太湖等
3、农田不缺水
三、平地多
1、连云港的花果山:全省最高点,海拔最高600多米
2、平原+水源充沛→适合种地→农业发展迅速
3、产业:纺织业、手工业
4、苏绣:四大名绣之一
四、江苏的先天条件总结:地平水足好种田,水运发达交通便,盐业潜力大无边
(二)运河开得巧
一、没有直达北方的路→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下令修建隋朝大运河→江苏可以沿着大运河直达河南、北京等
二、江苏富商富可敌国→钱多得花不完→享受
1、建园林:扬州·个园、苏州·拙政园
2、淮扬菜:大煮干丝、文思豆腐
3、江苏苏州→昆山→昆山腔→昆曲。昆曲经典作品:《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感天动地窦娥冤》等
三、文人异士
1、文学大家:范仲淹、郑板桥、顾恺之等
2、小说家:吴承恩创作了《西游记》、施耐庵创作了《水浒传》
四、散装
1、江苏十三市,虽同属一省,却各自发展
2、散装的原因
⑴.文化上有隔阂:语言不通:北边的中原方言、中间的淮扬方言、南边的吴方言
⑵.发展上(苏南和苏北)有差距
①.夺淮入海:宋朝时→黄河占据淮河河道→北边河水泛滥→北边无法踏实搞生产
②.近代→铁路建设兴起→恰好条条绕开苏北地区
⑶.各自的支柱产业
①.张家港:钢铁
②.徐州:工程机械
③.苏州市区:电子信息
④.吴江:丝绸
⑤.扬州:玩具
⑥.丹阳:眼镜
5 上海
(一)地盘狭小
一、面积
1、上海的面积全国倒数第三
2、新疆的面积大概是264倍
二、历史
1、长江入海→携带泥沙→堆积在海口→上海露出海面→成了陆地
2、唐宋时→上海很多陆地刚成形→地势低洼/淤泥堆积/沼泽遍布→能搞的产业:捕捞业、种植业、制盐业
3、沪→一种捕鱼工具→上海的简称“沪”的由来
4、元朝时→上海人黄道婆→去海南修学→学成归来→为上海引入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当时的上海适合种植棉花→上海成了棉纺织中心
(二)通江达海
一、关系
1、因为长江→跟沿岸省份关系密切
2、通过海洋→对外商贸
二、故事线:小渔村→上海开埠→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浦东新区
1、通商口岸
⑴.清朝时→闭关锁国→上海没法对外贸易→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战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人做生意
⑵.清朝鸦片战争战败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
⑶.通商口岸开放→外国人可以出入上海→外国人在上海做生意和盖房子
⑷.充满西洋风情的建筑:万国建筑群、石库门、弄堂
⑸.洋货挤压上海本土的市场空间→土特产不好卖
⑹.上海人学外语→学技术→开厂子→云集外国资本+冒出新兴民族产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制造
⑴.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方号
⑵.三转:手表、缝纫机、自行车
⑶.一响:收音机
⑷.美食:咖啡、小笼包、生煎等
3、支援别省
⑴.给贵州的〇六一基地提供:人才支持、厂房建设技术
⑵.给鞍山钢铁厂的建设提供:千余种精密设备及材料
4、地盘小
⑴.新中国刚成立时→上海的人口和工厂主要集中在黄浦江以西的浦西
⑵.20世纪末→上海人口突破一千五百万→生活区没有扩展→挤
⑶.受西方文化影响→上海人追求精致→开辟新区,引领发展
5、浦东新区
⑴.在黄浦江东边,更靠近大海
⑵.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地标性建筑:上海环球、上海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东方明珠塔
⑶.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⑷.各行各业的心面貌:自贸区、互联网、进博会
⑸.长三角一体化:人才流动/产业转移/交通建设→上海带动周围省份发展
6 浙江
(一)艰难起步期:春秋战国
一、七山
1、山地和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七成
2、山多→交通不便→方言:浙江有11个地级市,37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方言多
二、一水
1、八大水系: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
2、杭州湾:越往里走→地形越窄→涌来的海浪越堆越高→钱塘江大潮
3、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地日引力、地月引力、沿海风向、水下沉沙等
4、发达的水系→发展渔业/搞运输卖特产
三、二分田
1、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自给自足
⑴.中间的:金衢盆地(河谷平原)
⑵.东边的: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
2、早期→太荒凉→百越之地
3、中华文明的起源:良渚文化(代表文物有玉琮cóng)、河姆渡文化
4、西南的广阔的山地丘陵→经济作物:茶树→茶叶、果树→水果、桑树→丝绸
(二)迅速发展期:两晋、唐、宋
一、秦汉前→北方动乱→逃到南方避难→带来先进技术→发展
二、动乱
1、永嘉之乱
⑴.西晋末年→内有皇族内讧+外有游牧民族造反→司马睿趁乱上位→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
⑵.北方世家大族→为躲避战乱→南下→跑到建康附近定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超高的文化素养/强悍的消费实力→浙江:农业水平提高→鱼米之乡;知识文化水平提高→盛产江南才子
2、隋朝大运河
⑴.隋炀帝杨广→发现江南风景美食绝佳→征发几百万民工挖一条从洛阳到江浙的隋朝大运河→连接繁华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等)
⑵.隋朝大运河→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修补→京杭大运河
3、靖康之变
⑴.北宋末年→北边游牧民族把中原的皇帝全家绑回东北→大宋皇室的漏网之鱼→宋高宗赵构上位→为躲避金人追击→跑到浙江杭州避风头→依靠北边的长江天险保护
⑵.定都行都临安→临安的意思:虽然人到杭州了,但只在这里临时休息,真正的首都一直在河南开封
⑶.浙江全面赶超北方各省→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⑷.海上丝绸之路
⑸.风景:西湖
三、清末→开埠(pù)
1、开埠:外国人强迫清政府开放几座城市,让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做生意、盖房子、建立新式工厂
2、最早开埠的(五口通商):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3、做买卖→有赚有赔→赔得一穷二白
(三)东山再起期:改革开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轻工业(浙江多山地不适合发展重工业)
二、轻工业上手不快→先发展小作坊(家庭作坊→专卖各种小商品)
三、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永康五金市场、柯桥轻纺城、海宁皮革城、义乌小商品市场……
四、美食:金华火腿、仙居杨梅等
五、产业:数字经济、小商品制作业等
7 中国港口
(一)建港口的条件
一、不冻:天气冷→水结冰→影响船只航行
二、不淤:持续有泥沙淤积→水底抬高→大船容易搁浅→影响航行
三、避风:风浪大→船翻货毁→生意打水漂
四、水深:生意大→拉货的船大→大船重→吃水深→港口也要深
1、低于15米是浅水港
2、超过15米是深水港
五、经济实力强:港口所在地的经济实力→决定港口的繁荣程度
(二)中国港口大测评
一、条件测评
1、水深
⑴.江河水浅→河港港口小
⑵.大海水深→河港港口大
2、温度
⑴.南方暖和→常年不冻→南方港口不受影响
⑵.北方寒冷→冬天封冻→北方港口规模受影响
3、经济
⑴.城市经济好→拉动附近港口发展→出大水港
⑵.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二、浙江的舟山港
1、大部分港区在浙江的舟山群岛上
2、优势:岛屿密布→避风;气候温暖→全年不冻;湾阔水深
三、上海缺深水港
1、上海坐落在长江口→泥沙淤积→河道浅→水深不到15米→港口不够深→大船进不了→外面生意有风险
2、洋山深水港
⑴.好处
①.四季温暖,终年不冻
②.水深15~20米,海潮强劲给力,泥沙沉积少
⑵.建成
①.原本海岛小碎→空间不够→建设施展不开→吹填造陆
②.吹填造陆:将小岛围起来→将泥沙吹进圈内(规模超过1亿立方米)
⑶.建桥:东海大桥→订单爆满→船货拥挤→想办法提升港口效率→打造自动化码头
⑷.上海洋四期自动化码头:操作电脑→远程控制→机器会自己动/车子会自己跑
3、上海港
⑴.上海洋山深水港+上海的外高桥等港区=上海港
⑵.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
8 中国第一高楼
(一)上海的摩天大楼
一、上海的摩天大楼
1、上海金茂大厦:420.5米,1998年建成
2、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2008年建成
3、上海中心大厦:632米,2016年建成
二、上海中心大厦
1、目前世界第三高、中国第一高
2、大厦高632米,地上127层,地下5层
(二)上海中心大厦的难建
一、盖楼的第一要义:稳
二、情况:楼层高,体重巨大;楼层越高,风越大;上海靠海,多风;土地松软,支撑力不够
三、上海的地质:长江→堆积泥沙→土地松软
四、难题:重量过大,地基不稳;沿海风大,容易晃动
(三)上海中心大厦的黑科技
一、加强地基
1、往地下打入955根深86米的基桩
2、钻孔灌注桩:基桩里留些孔洞,用高压枪往孔洞里注入混凝土→基桩更加稳定
3、盖上地板:混凝土浇灌时→一气呵成,不能停→又厚又牢固
二、解决晃动
1、拗造型:用造型打散风力
⑴.伯努利原理:哪边空气流得慢,哪边受的力就大
⑵.漩涡脱落:大厦总会往有旋涡的那边偏
⑶.造型:轮廓是圆润的三角状,整体呈螺旋上升状→风吹过时→同一时间受力抵消
2、减震器
⑴.阻尼器:大厦受力→得到能力→晃悠起来→把能量分给阻尼器→大厦能量少→晃悠幅度小
⑵.阻尼器原理:滋生电→消耗自身能量→更加耐用
⑶.电涡流阻尼技术
(四)上海中心大厦是绿色建筑
一、大厦用水:大厦楼顶设计收集槽→收集雨水→再利用
二、大厦用电:大厦楼顶安装270台风力发电机→发电供电
三、大厦照明:大厦的外墙是玻璃幕墙→透光;玻璃幕墙是双层的→中间的缓冲带→延缓内外温度的交换→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