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受戒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通过江南水乡庵赵庄的世俗化宗教生活与纯真爱情故事,展现了多重主题意蕴。小说通过讲述少年明海出家当和尚并受戒的经历,以及他与村姑小英子之间纯真无邪的初恋故事,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由空气和人性光辉的“桃花源”式世界。
白鹿原,每一章概述,以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的命运沉浮为核心,通过家族成员的矛盾纠葛,揭示传统宗法制度与现代变革的激烈碰撞。
《李顺大造屋》通过典型人物群像,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中国农村三十年动荡史的控诉。李顺大一家与村干部、村民共同构成一幅充满压抑感的生存图景,揭示了政治运动如何撕裂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农民在绝望中延续的微弱挣扎。
《美食家》以苏州为舞台,通过“吃”的微观视角,完成对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巨变的宏大叙事。其魅力不仅在于对美食的生动描摹,更在于对人性、文化与历史关系的深刻洞察,被誉为“糖醋现实主义”的典范 。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受戒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创作于1980年,通过描绘少年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小英子的朦胧爱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世俗生活与人性之美。
故事梗概
主线情节
13岁的明海因家贫被送往荸荠庵出家,途中结识邻家女孩小英子。四年间,两人一同劳作、玩耍,明海为小英子姐姐的婚嫁刺绣花样,小英子则常伴其左右。明海17岁赴善因寺受戒(佛教仪式),归途中,小英子大胆表白:“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高声回应“要!” 。
环境背景
庵赵庄的荸荠庵(实为“菩提庵”)是故事主要场景。这里的和尚不守清规戒律,可以娶妻、吃肉、打牌,甚至杀猪过年。宗教与世俗生活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桃花源” 。
艺术特色
散文化叙事
小说淡化情节冲突,以散文笔法铺陈风土人情。如庵赵庄的农忙习俗、小英子家的院落描写,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 。
语言风格
语言朴素灵动,善用口语化词汇(如“滑溜溜”“格挣挣”)和象征意象。例如,结尾芦花荡的描写,以“芦穗”“青桩鸟”暗喻爱情的自由与纯粹 。
创作背景与影响
个人经历与时代
汪曾祺少年时曾避战火居于乡间小庙,结识赵姓邻居。40多年后,他结合这段经历与文革后的反思,以故乡高邮为原型创作,旨在“写美与健康的人性” 。
文学史意义
突破80年代“伤痕文学”主流,开创关注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新笔记体”风格,被视为当代文学文体自觉的先锋 。
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影响寻根文学的发展 。
核心隐喻
“受戒”这一仪式在小说中具有双重象征
表层:佛教徒的入门仪式,明海借此获得宗教身份;
深层:对人性自由的“解戒”。明海最终选择爱情,暗示真正的“受戒”是回归人性本真 。
核心人物
明海
身份:13岁因家贫出家,成为荸荠庵的小和尚,17岁受戒。
性格:聪明勤勉,会描画、书法、念经,但内心保留着少年的纯真。他对小英子的感情从懵懂到坚定,最终选择回归人性本真 。
细节:在善因寺受戒后,面对小英子的直白示爱,他高声回应“要!”,体现对世俗情感的追求 。
行为:13岁因家贫出家,却在与自然劳作(如踩荸荠、看场头)中萌发情愫。受戒后面对小英子直白示爱,以“要!”打破宗教身份,回归人性本真 。
小英子
身份:庵赵庄赵家的小女儿,与明海年龄相仿。
性格:活泼率真、大胆热情,擅长农活和刺绣,象征未被世俗规训的自然生命力。她的脚印让明海“心里痒痒”,成为两人情感萌芽的象征 。
行动:划船送明海受戒时主动表白,展现对爱情的直接与坦荡 。
行为:主动拉明海劳作、踩脚调情,划船送明海受戒时大胆表白,以“我给你当老婆”直击传统礼教禁忌 。她的脚印被明海视为潜意识欲望的投射(象征女性生殖器),体现弗洛伊德式的性本能隐喻 。
荸荠庵的和尚群像
仁山
身份:明海的舅舅,荸荠庵当家和尚。
特点:黄胖不修边幅,管理庵内账目,深谙佛门升迁之道,但日常不穿袈裟,体现宗教与世俗的融合 。
行为:管理庙产账目,打牌常输却乐此不疲,袈裟仅法事时穿戴,消解宗教神圣性 。
仁海
身份:仁山的二师弟。
特点:爱干净且有家室,妻子每年夏秋到庵中居住数月,打破僧人禁欲的刻板印象 。
行为:公然携妻居住庵内,妻子夏秋常来庵中,展现僧俗生活无界 。
仁渡
身份:仁山的三师弟。
特点:年轻俊朗,擅长唱情歌、放焰口,会表演“飞铙”,与多名女性有暧昧关系,但举止规矩,展现了世俗欲望与佛门身份的共存 。
行为:放焰口时表演“飞铙”,与多名女性暧昧却守规矩,体现人性与戒律的微妙平衡 。
普照
身份:仁山的师叔,年过六十的老和尚。
特点:性格孤僻,终日独处,与其他和尚形成对比,暗示庵内生活的多元性 。
赵氏家族
赵大伯
身份:小英子的父亲。
特点:全能庄稼汉,精通农活与手工艺(如罾鱼、修水车),身体健壮如榆树,沉默寡言但为人和气 。
行为:赵大伯借庵前打谷场劳作,体现僧俗互助 。
赵大娘
身份:小英子的母亲。
特点:心灵手巧,擅长剪花样子,认明海为干儿子,是促成明海与小英子亲近的重要纽带 。
行为:赵大娘认明海为干儿子,促其与英子亲近
大英子
身份:小英子的姐姐。
特点:文静内向,出嫁时因明海描绘的刺绣花样而风光,衬托小英子的灵动性格 。
行为:出嫁时因明海刺绣花样风光,衬托小英子的灵动,暗示传统女性命运 。
人物塑造的意义
世俗化宗教:荸荠庵的和尚们娶妻、吃肉、杀猪,庵赵庄的村民视出家为谋生手段,消解了宗教的神圣性,凸显人性本真 。
田园乌托邦:赵家的勤劳和睦、小英子与明海的纯真爱情,共同构建了一个未被压抑的“桃花源”,寄托作者对健康人性的赞美 。
突破传统叙事:通过平凡人物的日常细节(如农活、刺绣、划船),展现生活的诗意,呼应汪曾祺“写美与健康人性”的创作理念 。
主题
《受戒》的主题可概括为:以人性本真对抗规训,以田园诗意疗愈时代创伤,以文体革新重构文学价值。它既是汪曾祺个人记忆的诗意投射,也是中国文学从政治叙事转向人性关怀的里程碑。正如文末所言:“真正的‘受戒’是认识并保持内心的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