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知觉
知觉章节思维导图详细版,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性。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4、知觉
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性。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1、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2、知觉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经验来解释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信息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3、知觉在感觉基础上发生,并且总是和客体意义相联系。
知觉的信息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的感知一定的事物和现象。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知觉的选择性有关。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
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一方面,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人对整体的知觉要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遵循“整体优先”,即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1、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2、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3、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的种类主要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方向恒常性。
知觉学习
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知觉适应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知觉的组织原则
邻近性
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性
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对称性
对称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良好连续
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共同命运
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封闭
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线条朝向
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简单性
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空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认识。
形状知觉
图形的组织原则=知觉组织原则
大小知觉
深度与距离知觉
双眼视差: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
方位定向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客观性的反映
时序知觉:我们能够分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时距知觉:能估计出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
时间点知觉:知道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也叫对时间的确认。
运动知觉:脑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指对空间中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叫真动知觉。刚刚能觉察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叫运动知觉的下阈限;看到闪烁时的速度叫做运动知觉的上阈限。
似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形式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例如电影。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如空中云动很容易看成月亮在动。
自主运动:黑暗中微弱的静止光电好像在动。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方向运动。
错觉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有某种固定倾向、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歪曲的知觉。
产生原因(错觉理论)
眼动说
当人们知觉某些几何图形时,眼睛运动的方向和范围会发生变化,因而引起知觉的错误。
移情说
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部分,并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图形上,因而引起视觉变形。
完形倾向说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某种完形的倾向,这种倾向夸大了似乎能分开的事物各特征间的距离,因而引起错觉。
透视说
由于图形通过透视暗示着深度,因而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
常性误用说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颠倒。指在某些特定场合中,深度知觉的线索改变,而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保持恒定,就会引起物体大小的错觉。
神经抑制作用说
在看两个接近的图形时,它们引起的视网膜内相邻的神经细胞的活动会发生侧抑制的作用,从而导致看到的图形发生了位置移动,造成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