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这是我对自己课堂笔记的整理,知识梳理清楚,涵盖核心知识点,非常实用,值得收藏。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编辑于2025-04-26 14:45:24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的统治
建立(陈桥兵变)
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979年,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
局部统一:周边民族政权林立
加强中央集权
方针:崇文抑武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上午清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
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统兵权和发兵权分离)
定期换防
政治
中央:分化事权,分割相权(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
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文化: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的影响
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同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利禄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王安石变法
时间:1069年
支持者:宋神宗
主持者:王安石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变法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谷物或贷款;收货时,农民付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贵族的特权,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定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但变法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辽的建立
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民族:契丹
都城:上京
统治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西夏的建立
时间:1038年(宋夏战争开始时间)
建立者:元昊
民族:党项
都城:兴庆府
统治措施: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
辽与北宋的战和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宋向辽发动两次战争,试图夺回燕云地区但失败
1004年,澶州之战: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1005年,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钱物称为岁币
影响: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044年,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影响: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议和影响
积极: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
消极: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
金与南宋对峙
金的建立
时间:1115年
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民族:女真
都城:会宁府(南宋时,金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统治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金灭辽(1125年)、北宋(1127年,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的原因
政治上的腐败
军事上的无能
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南宋:北宋灭亡后,赵构(宋高宗)以临安为都城建立政权
宋金战和
战:郾城大捷: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到黄河以北
宋金议和
时间:1141年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以北为宋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
局面: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影响
积极:维护了国家内部和平
消极:加重人民负担
元的建立与统一
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的建立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统治措施:行仁政、行汉法、不嗜杀(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元朝的统一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难逃的宋宗室成员
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
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元朝的统治
中央
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项政务)
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
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地方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共十个)
意义
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成为我国行省制的开端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意义: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机构
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西北地区)军政事务
宣威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西藏地区)
意义: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元朝的民族交融
表现
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
形成新的民族——回回(他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发展
南方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越南传入占城稻
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是耕地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经济作物发展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种植区由南向北推进
南粮北运
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
开辟海运航线
手工业兴盛
丝织业:发展迅速,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棉纺织业
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黄道婆将棉纺织技术推广到松江
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制瓷业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
辽的瓷器鸡冠壶,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马的民族特色
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
元朝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
矿治业
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金的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
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铁甲、马镫是铁器中的精品
西夏兵器制作精良,西夏剑锋利无比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
金造出了撞冰船
商业的繁荣
商业城市
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
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商业都很繁盛
表现
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动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铺
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
货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元朝时,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纸币的生产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原因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宋代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发达的中外交通
推动了繁荣的海外贸易和密切的中外交往
宋:海路交通发达
原因
陆路交通被阻断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
经济重心南移
元:海陆并举,开创中外交通新局面
表现
元朝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经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西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夏金:草原丝绸之路
繁荣的海外贸易
表现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半岛,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鲜半岛,日本,波斯和大食等国与辽金有贸易关系
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到南宋激增至300余种
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关税、货物以及外商招徕等
特点
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多
进出口商品种类多样化
原因
经济(根本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国家重视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
交通: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
科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输入: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
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输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
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双向交流 共同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毕昇(北宋)发明了泥活字
王祯(元)发明了轮排技术
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指南针
先秦出现司南
宋代出现罗盘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作用
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北宋时,出现火箭
南宋初,制造出竹管火枪
南宋后期,发明了突火枪
突火枪是枪炮的始祖。
现存最早的金属火器是西夏铜火炮
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
天文学
沈括(北宋)
创制了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
著有《梦溪笔谈》: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他自己的不少科学创建,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颂(北宋)
创制了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
郭守敬(元)
研制出简仪等近20种天文仪器
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
在元初编成新历法《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理学
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理学
程颢和程颐(北宋):他们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
朱熹(南宋):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作用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
但理学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宋词:一种新体诗歌,也称长短句,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苏轼、辛弃疾:气势豪迈
李清照:风格委婉
宋诗
陆游:著名爱国诗人,作品抒发了爱国情怀
元曲
形式:散曲和杂剧
著名人物
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马致远
王实甫
史学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此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赵孟頫、倪瓒、黄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