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投资研习录2
这是一篇关于投资研习录2的思维导图,《投资研习录》以巴菲特1957—1999年致股东信为蓝本,结合中国投资市场实际,深度解析其投资理念、方法论及进化路径。书中涵盖企业估值、市场波动应对、能力圈构建等核心议题,为投资者提供可落地的价值投资框架。
这是一篇关于戴维斯王朝的思维导图,本书讲述了戴维斯家族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华尔街投资传奇。戴维斯家族凭借独特的投资理念和策略,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们的投资故事不仅是个人财富积累的历程,更是投资智慧的传承。
这是一篇关于巴菲特致股东信——开场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与所有者相关的企业原则。我们希望公司股票的低换手率可以继续保持,保持在那些理解公司运营,欣赏我们的策略,分享我们愿景的人手中。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投资研习录2
1966年,收购科恩百货公司,别让报价影响判断
收购科恩百货
巴菲特和芒格非常幸运的三年后,将科恩百货公司按照买入价脱手了
芒格自嘲他们这笔买卖,“开心的日子一共只有两天:买入的那天和卖出的那天”
零售业是非常棘手的生意,只要经营的时间足够长,每一家连锁零售公司,最终都会陷入麻烦,并且很难调整。
零售行业股票不能买
竞争太激烈了
没有护城河
零售业是一场让人疲惫的马拉松。每一英里都可能有新的竞争者,奋力一跃超过你。
1966-1969年的科恩案例和紧随其后(1972年1月)的喜诗糖果案例,可以说是推动巴菲特从注重净资产的格雷厄姆烟蒂股体系,转化为注重未来盈利能力的“用合理价格购买优质企业”体系的关键战役。
投资不能基于预测或情绪
其他人给你的股票提供报价,这是好事。如果出现高到离谱或低到离谱的报价,好好利用它赚一笔就是了。其他时候,不要让报价影响你的判断,不要让市场的存在成为你的负担。
如果你自己拥有一家公司,你会听别人的猜测来决定卖掉或买回吗?
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除了傻子和神棍。
价值投资体系里最重要的一块认知基石:股票价格短期走势无法预测
1967年,主动降低投资目标,烟蒂之内孕育优质
降低目标
背景:巴菲特已经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可投资的对象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用定量方法能找到的便宜货已经基本绝迹了,我们赖以为生的主食没有了”
我将我们的长期目标修订为每年获取9%的收益,或者每年领先道琼斯指数5个百分点,两者取其低值
定量与定性
定性是回答企业好不好,定量是回答价格便不便宜
选一个良好前景的生意,一个历史显示值得信赖的伙伴,等待一个自己觉得划算的价格,入伙。然后静静等待“他”帮你赚钱。除非市场疯狂到出一个高的离谱的价格收购你持有的股份,否则绝不退伙。
先定性,再定量
做预测,搞投机,我们不发这种财
1967年的美国,预测股市走势就是最热门的方法
我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过去常说:投机不犯法,也不缺德。它的主要问题:只是发不了财。
投机若能赚到钱,何必做价投?投机若是不赚钱,何必等以后?
1968年,追求持续稳定获利,做投资要有钝感力
核心是持续稳定获利
巴菲特体系的厉害之处在于持续稳定的获利。65年里,巴菲特只有两次年度小幅亏损:2001年的-6.2%和2008年的-9.6%
巴菲特持续稳定获利的关键是:
购买的股票的亏损被企业经营盈利对冲了
股票市场下跌不代表企业经营盈利下跌
投资需要钝感力
关于企业管理,我们要相信雇佣的管理层有思考,有能力应对。
我们需要的是不断阅读思考,让自己有能力识别企业是否持续在朝着扩大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努力。
要分散投资
1969年,合伙基金落下帷幕,投票机称重机思辨
称重机与投票机
长期必然会发生什么,比较容易想明白。但是想知道短期内会发生什么,就比较难了。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长期看,股市是称重机;短期看,股票是投票机。
重量由企业价值决定,可以评估
投票由无数参与者的主观情绪决定,难以捉摸。
恐惧与贪婪在投票时,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称重时毫无作用,无法改变企业价值。
短期内的股市表现更容易被人的恐惧和贪婪左右,是无法预测的。只有盯着企业内在价值,并以这个为锚,利用人们的恐惧和贪婪,才是可行的投资之道。
别瞅傻子,瞅地!
长期看,股价总是围绕企业价值波动。
充满诚意的散伙饭
尽管巴菲特更想要股票,但他还是让客户先挑,剩下的给自己。这样的人做事,不成功都难!
股价通常围绕着内在价值大幅波动,但长期来看,股价总会在某个时点反映出企业的内在价值。
在我眼里,它们是公司,不是股票。只要公司长期经营的好,股价不用担心。这是很重要的口诀。
1970年,搭建伯克希尔舞台,客户优先待之以诚
1971年,转变身份摆脱束缚,直言保费收入无用
保费收入不重要
只要保险公司愿意放弃保单的盈利要求,实现任何目标的保费收入都不是难题,但那只能是股东的灾难。
保单价格低的不合理的时候,保险销售员拉不到业务,伯克希尔也照发工资让业务员闲待着
1972年,收购喜诗促成飞跃,结识政要步入上层
1972年伯克希尔花了2500万美元买下西诗糖果。
通过喜诗糖果原班人马的正常经营,这家企业从1972年至2007年累计为伯克希尔贡献了13.5亿美元。
平均每年挣3857万美元
正是经过喜诗糖果案例的强化教育,巴菲特才开始从烟蒂的固有思维摆脱出来。逐步进化为陪伴优质企业成长模式,这为未来的伯克希尔打开了成长的天花板。
1973年,股市大跌欣喜扫货,价值支撑不惧浮亏
大跌中欣喜扫货
在华尔街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协助下,以8%的利率发行了2000万美元债卷,借钱来大买特买。
投入1063万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B类股46万股,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第二大股东。
如何面对巨额浮亏
我们相信,我们买入价背后有足够的价值支撑。即使目前出现了巨额的账目亏损,我们依然认为它们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令人满意的回报。
心中有了估值锚,红也逍遥,绿也逍遥,耐心等待创新高
1974年,难掩亢奋点评市场,保险经营困难重重
让人头疼的保险业
未来人人夸赞,帮助巴菲特腾飞的绝密武器“保险业”,1974年正亏得让巴菲特脑壳痛
虽然财产理赔和医疗费用等成本快速提升,但保险费率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我们的承保损失超过12%,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巴菲特说:“我此时像一个性欲旺盛的男人闯入女儿国。现在是绝佳的投资时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机会,让你能够以本杰明.格雷厄姆所青睐的烟蒂股价格,买到菲利普.费雪所喜欢的成长股”
1974年的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已经跌至最低14.75美元/股,相比1973年巴菲特的抄底均价22.75美元/股,也跌去了35%
1975年,持续吐槽保险弊病,首次提出永久持有
持续糟糕的保险业
保险公司被人吹的再好,我们这种老实人也是不敢碰的
巴菲特基本不碰寿险,主营财产险和再保险
永久持有
我们按照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管理层德才兼备的标准挑选投资对象,然后以产业资本收购整个企业的视角,去衡量市场价格是否诱人。
我们倾向于长期持有
通过这种方法,股市的波动除了给我们提供更好的买入机会之外,不再有其他重要价值。企业的经营状况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找到优质的土地,享受它长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成长”,这样“股市的波动只负责锦上添花”,一语道破天机。
这是巴菲特的一次破壁
股市的波动从此只负责锦上添花,无论涨跌都不改变自己持续稳定赚钱的宿命。
十年总结
1965年-1975年,伯克希尔净资产年化增长15%
标普500指数1965年至1975年,合计11年,含股息总收益只有57.5%,年化约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