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重点内容,涵盖了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预防等详细知识点。
编辑于2025-05-02 17:40:43总论
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概念
感染
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
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最常见)
定义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三无一有
临床上无症状、无体征、无生化改变
免疫学检查+
结局
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多数)
病原携带状态
意义
隐性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对防止流行的扩散有积极意义
隐性感染者↑→人群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性↓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最少)
定义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临床上有症状、有体征、有生化改变
免疫学检查+
麻疹、水痘—显性感染较多
病原携带状态(对人类危害最大)
定义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侵入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分类
按病原体种类
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急性:<3个月
慢性:>3个月(乙肝>6个月)
特点
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并排出
常见疾病
细伤乱流,白干一场
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乙肝
潜伏性感染
定义
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
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是传染源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毒力
毒素
外毒素(蛋白质)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
内毒素(脂多糖)
伤寒沙门菌、志贺菌
毒力因子
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
侵袭能力(志贺菌)
溶组织能力(溶组织阿米巴)
数量
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
伤寒需要10w个菌体,细菌性痢疾需要10个菌体
变异性
在人工培养多次传代的环境下,病原体致病力减弱
用于结核病预防的卡介苗
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肺鼠疫)
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IgM—感染过程中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感染随后出现,并持续较长时期
IgA—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蠕虫
IgD
感染后获得免疫强弱
穿上(伤寒)一(乙脑,乙肝)件灰(脊髓灰质炎)马(麻疹)甲(甲肝)就有稳固免疫力
在雪(血吸虫)里(痢疾)溜(流感)冰(丙肝)啊(阿米巴病)免疫弱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部位
机体内定位
排出途径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损伤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重要病生变化
发热
急性期改变
蛋白代谢
糖代谢
水、电解质代谢
内分泌改变
慢性感染导致组织纤维化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基本条件
传染源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最常见的同源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嘿!你别来无恙
嘿(黑热病)
你(疟疾)
别(斑疹伤寒)
来(莱姆病)
无恙(恙虫病)
血液、体液传播
医源性感染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感染,不是遗传
手—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人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个人行为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散发
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处于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暴发
在某一局部地区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 大多是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
流行
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
大流行
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
季节性
呼吸道传染病—冬春
肠道传染病—夏秋
地方性
外来性
感染后免疫
再感染
同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
重复感染
疾病尚在进行过程中,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
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病原体侵入机体——出现临床症状
前驱期
出现临床症状—症状明显
症状明显期
传染病特有症状和体征获得充分表现
恢复期
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再燃和复发
再燃
传染病患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余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见于
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
后遗症期
恢复期结束,某些器官功能未能恢复正常
常见症状和体征
发热(见诊断)
稽留热——一直高
稽1弛2(吃两顿记一次账)张驰热波动范围2°,稽留1°,都在39以上
大爷(大叶性肺炎)留(稽留热)在树上很伤(斑疹伤寒)心
弛张热——24h内,骤升骤降,高于常
张飞拜师结盟(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24h内,渐升渐降,低于常
歇,约鱼(疟疾)
回归热——数日内,骤升骤降
回家挥霍(霍奇金病)
波状热——数日内,渐升渐降
布鲁菌
发疹
出疹时间
一天风水两天猩,三麻五斑六正寒
病程第1天—水痘、风疹
病程第2天—猩红热
病程第3天—麻疹
病程第5天—斑疹伤寒
病程第6天—伤寒
分布
水痘—躯干
麻疹—耳后、面部→躯干、四肢+黏膜疹
形态
斑丘疹
斑疹
红色,不凸出皮肤
斑疹伤寒,猩红热
丘疹
红色,凸出皮肤
麻疹,恙虫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玫瑰疹
属于丘疹,呈粉红色
伤寒,沙门菌感染
斑丘疹
斑疹与丘疹同时存在
出血疹/瘀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疱疹
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立克次氏体痘、金葡菌败血症
荨麻疹
病毒性肝炎、丝虫病
毒血症状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肝、脾、淋巴结肿大
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详尽的病史询问、细致的体格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
地区分布
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
实验室资料
一般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总数↑
化脓性细菌感染
白细胞↑的4大病毒性感染 1.肾综合症出血热 2.流行性乙型脑炎 3.狂犬病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白细胞总数↑不明显/↓
G-菌、鲁菌病、伤寒、副伤寒
白细胞总数正常/↓
病毒性感染(流感、登革热、病毒性肝炎)
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肾综合征出血热
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出现幼稚细胞
严重感染
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
蠕虫感染(钩虫、血吸虫)
嗜酸性粒细胞↓
伤寒,流脑
尿常规、粪便常规
血液生化
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查病原体
分离培养病原体
标本的采集应注意无菌操作
尽量于病程早期阶段及抗病原体药物应用之前进行
采集病变部位明显的材料
细菌性痢疾—脓血/黏液便
肺结核—干酪样痰液
败血症—体温上升过程中有明显寒战时采血
疟原虫—体温高峰期或稍后一点时间
尽快送检,冷藏运输
注明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
检测特异性抗原
检测特异性抗体
检测特异性核酸
高通量检测特异性核酸
其他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原则
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丙: 两风两虫手足口 流感流腮红黑斑 (风疹,麻风,包虫,丝虫,手足口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红眼病,黑热病,斑疹伤寒) 甲: 老鼠乱窜 (鼠疫,霍乱) 其余记成乙类
甲类—强制管理的烈性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发现后2h内上报
乙类—严格管理的传染病(28种)
乙类甲管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肺炭疽
发现后24h内上报
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
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
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被动免疫—抗毒血清、人血丙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