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36-孝文帝改革
这集主要讲的是拓跋鲜卑入主中原,成立北魏之后,经过几代君主做出的汉化改革。重点介绍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冯太后、孝文帝拓跋宏的举措。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3-孝文帝改革
1、拓跋鲜卑入主中原
拓跋鲜卑世居在大兴安岭深处,常年以狩猎为生。随着人口增加,且冬季时间长,猎物减少。之后部落首领带领族人走出大山,来到内蒙古呼伦湖一带,开始逐水草而居。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爆发,控制北方的前秦政权土崩瓦解,拓跋鲜卑乘机建立北魏政权,结束游牧生活,入主中原。
拓跋鲜卑族建立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出入中原,拓跋鲜卑实施一国两制,胡汉分治。缓解了鲜卑和汉族矛盾。北魏形成了鲜卑族和汉族共同执政的政权。胡汉杂居不断扩大,胡风汉俗互相杂糅。
拓跋珪死后,胡汉天平倾斜。拓跋部将野蛮的烧伤抢掠之风带入中原。建国后,对被征服地区的掠夺和欺压屡见不鲜。农民起义80多次。
2、拓跋焘汉化改革
公元423年,北魏第三位皇帝,17岁的拓跋焘即位。
修筑宫殿,祭拜孔子。
建立太学,要求鲜卑和汉族的贵族子女再次学习儒家经典。
大量任用汉族士人。
中原地区大兴农业,屯田垦荒,经济迅猛发展。 一系列汉化改革后,局面相对稳定,国力增强。
拓跋焘指挥北魏铁骑先后灭掉北燕、北凉。北方重归统一。
汉化以及汉族大臣权力扩张引起鲜卑贵族元老不安。酿成国史之狱。
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后,以正统自居,希望用国史的形式记录自己辉煌的历程。鲜卑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历史靠口耳相传。任用文韬武略的三朝元老汉族人崔浩编修国史。 公元439年,崔浩奉命编修北魏《国书》。崔浩历经十年之久搜集资料,尽数拓跋部早期历史,详尽赅备而无所隐晦。因为记载了许多拓跋鲜卑早期不光彩的历史,招来鲜卑大臣不满。(价值观不一致。) 鲜卑贵族强烈反对《国书》,呼吁诛杀崔浩及其党羽。 公元450年七月,崔浩及其家族以及与崔氏联姻的其他北方望族被满门抄斩。牵连多达300余人。即国史之狱。激化了鲜卑和汉族的矛盾。 由于宫廷政变,拓跋焘被太监所杀。20多年中,北魏政权混乱局面。
3、冯太后汉化改革
北魏第六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祖母是冯太后,汉人,辅政。
冯太后找到了破解民族矛盾的办法,辅佐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开展,时值北魏太和年间,史称太和改制。
A. 恢复中原实行的百官俸禄制,提高汉族官僚物质待遇。 B.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授给农民。农民以夫妻和耕牛头数授田。减少流民的冲击。 C. 为了对农业人口有效监管,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临长,五临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D. 同时颁布新的租调制度,农民种地越多,赋税越低,大大提高农民积极性。
北魏经过太和改制,经济政治已经极为汉化,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历时六年的改革,将北魏逐步带入太和盛世。北魏的皇权对农耕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孝文帝汉化改革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24岁的孝文帝开始亲政。
孝文帝宣布奉行儒家孝礼,为祖母守孝三年。历代君主中没有守孝三年的制度。鲜卑贵族无法容忍违背祖宗家法,离经叛道的行径,强力反对。 孝文帝让三个汉族大臣提出反对,和自己辩论,然后让拓跋贵族在旁边听。最后被孝文帝一一驳倒。实际三个汉族大臣是赞成孝文帝守孝三年制度的。
孝文帝为孔子修建了独立的庙宇,这在拓跋鲜卑尚属首例。
守孝期满后,孝文帝决定迁都。
孝文帝声称攻打南齐,一统天下。一改往常的行事方法,并没有和大臣辩论,抱着必胜决心出发。 公元493年九月,孝文帝亲率30万大军,特意命大部分文武朝臣随军南征。正值北方多雨季节,一路上秋雨绵绵,道路泥泞,行军艰难,到达洛阳时已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人们不愿再向前行进。孝文帝说如果不前进那就就此地安顿下来。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到中原腹地洛阳。洛阳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摆脱鲜卑大臣束缚,为强制性汉化改革打下有力基础。
孝文帝带头和汉族高门通婚。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堂上讲鲜卑语。皇宫里的拓跋皇室,也一律学汉语说汉话。皇后仰仗自己的身份在宫廷里一直讲鲜卑语。被孝文帝发现后,被贬为庶民,在瑶光寺里终老一生。
孝文帝在皇宫光极堂班赐汉式冠服,命令群臣,不准在公众场合着鲜卑服装。
100多个鲜卑族姓也统统改为汉姓。拓跋皇室改姓为元,从此孝文帝拓跋宏成为元宏。
孝文帝迁都次年,率领群臣到山东曲阜,拜访孔子,表明注重儒家思想的态度。
颁布法令,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死后安葬洛阳,不得迁回大同。还给在邙山给自己选了墓地,命名为长陵。
表面看来,孝文帝的改革使拓拔族改变了自己的民族传统习惯。但作为部落首领,他完成了祖先的意愿,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在他的带领下,一起投入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中。正是有了这样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才使华夏民族的发展,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