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2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社会动机概述,社交情绪。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4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分类、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理论、人际吸引等方面。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3的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梳理了态度的相关概念、特点、成分、功能、形成过程、转变因素及测量方法等内容,便于理解和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社会心理学2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知觉
对自然信息的知觉,对社会信息的知觉
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是社会认知过程
认知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
认知人际关系
认知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
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归因
根据信息、线索、行为→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过程
分类
内因与外因
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
内控:找主观原因
外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
外控:找客观原因
综合归因:内因和外因两者的影响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因素的归因→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不可控因素的归因→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折扣原则
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不变性原则会打折扣
协变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
客体有无特异性
共同性信息
主体对客体的感观是否和其他人一样
一致性信息
主体对客体感观是否一直一致
三维理论(凯利)
归因↓
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
子主题 2
刺激客体
高→高→高
例子:吃饭:这家饭馆好吃→其他人也觉得好吃→你每次吃都好吃→归因饭馆确实好吃
行为主体
低→低→高
你觉得这家饭馆难吃→其他人觉得好吃→你每次吃都难吃→归因是你自己
情境
高→低→低
你这次觉得这家饭馆好吃→其他人觉得难吃→你下次觉得难吃→归因你上次可能受情绪等环境影响
控制点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
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不同视角对行为原因解释有差别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自我防卫策略
动机性归因偏差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的过程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一般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初次印象(第一印象)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
陌生的人容易产生
近因效应
最近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
亲近的熟悉的人容易产生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特点是以偏概全
刻板印象
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有限经验→刻板印象→消极作用→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各种信息→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形成总体印象
加法模式
好几项印象的得分相加
平均模式
各项的得分相加后平均
加权平均模式
各项(重要项目分数占比高)的得分相加后平均
中心品质模式
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形成的总体印象(其他的不重要)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也称为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
个体用一定方式→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个体进行自我印象的控制→一定方法→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是一种社交技巧
常见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常模即大部分人是什么样子的
隐藏自我与自我太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其所好
社会动机概述
定义
自然动机
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与调节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大致呈倒U型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主要社会动机
亲和动机
亲和起源于依恋,亲和即合群
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
情境因素
压力越大,亲和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亲和动机越强
情绪因素
恐惧亲和动机越强;高焦虑亲和倾向较低
出生顺序
长子,长女在恐惧时比弟弟妹妹更明显
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影响因素
目标吸引力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权利动机
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侵犯动机
侵犯行为
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情绪唤起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角色与群体
大众传媒的影响
侵犯构成
伤害行为
社会评价
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提出)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利他动机
利他行为: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不期待回报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外部因素-自然环境
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他行为
社会情境
他人在场都不管→负面;他人在场有榜样→正面
时间压力
利他对象的特点(有吸引力的人)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心境、内疚、人格
社交情绪
人际交往中→个人的主观体验→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满足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
与人交往→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往往伴随有生理上的症状;消极的情绪体验
嫉妒
羞耻
个体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产生痛苦的社会体验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
过多、过少都是不健康的
内疚
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者过失负有责任→产生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