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事业单位考试——哲学
这是一篇关于哲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论,总论。
编辑于2025-05-15 10:59:22哲学
总论
马克思主义
创立者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错误)
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
1848 年 2 月在英国伦敦发表的
陈望道将其进行了中文翻译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说的就是陈望道的故事
继承和发展
李大钊是“引来天火的第一人”,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特征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帮助无产阶级批判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探索自然、社会、人的思维在发展过程中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哲学的含义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人都有世界观,所以人人都懂哲学(错误)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错误)
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如:甲先相信世界上有神,才会做出求神拜佛的行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如:通过甲求神拜佛的行为,侧面体现了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
何者是本原(第一性)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依据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为唯物主义的观点
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第一性的,为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二方面
是否具有同一性(同一性)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依据
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主张世界能够被人们彻底认识,属于可知论
我们要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如:主张新冠病毒能够被我们研究透彻,进而研发出杀死病毒、治愈人类、控制传播的特效药
主张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人的思维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世界上 总有一些东西很神秘,无法彻底地研究明白,属于不可知论
如:病毒无时无刻都在变异,主张新冠病毒无法被人们研究透彻
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将物质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如:五行(金木水火土)
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指空气
如: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指身体,“神”指精神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质本原
将物质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缺陷
机械性
承认事物是运动的,但认为事物只做机械运动
即简单的空间上的位移
如:足球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
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盲人摸象、断章取义,均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不彻底性
自然观唯物
如:问“世界上先有辣条,还是先有想吃辣条的想法”,他们认为先有“辣条”
历史观唯心(唯心史观)
主张某个英雄式的人物推动/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如:问“我们为什么建立了新中国”,他们会回答是靠毛主席, 是他个人的科学思想和英勇领导决定建立了新中国
别称
机械唯物主义
半截子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变迁,不是由某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人民推动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英雄在某个历史事件中起到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强调人的精神主宰世界,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人的精神衍生出来的
关键词为“人”“我”“吾”“心”“思想”“感知”“观念”
陆九渊:吾心即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是这种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
关键词为“神”“上帝”“理”“道”等
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论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朱熹“理生万物”: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
黑格尔“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并非指人的精神,黑格尔认为有一种力量超脱于整个物质世界,也可表述为绝对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
概述
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的看待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
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则为一元论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属于唯物主义一元论
马克思主张唯物主义一元论
主张意识是世界的唯一本原,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张世界的本原有两个(物质+意识),则为二元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论
物质
概述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定义的提出者列宁(单选题考点)
运动与静止
运动
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意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正确)
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
认为事物只做简单的空间位移
物理运动
没有新物质生成
如:声、光、电都在运动
化学运动
有新物质生成
如:白磷自燃
生物运动
如:身体内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
社会运动
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
整个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静止
含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静止等于不动(错误)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正确)
两种情形
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单选题考点)
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单选题考点)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联系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考查例子)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都是不动的,不动体现相对静止;但我不知道云和我 一起往东行驶,“往东行驶”说明是运动的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坐在地上,相对地面而言位置没有变, 体现相对静止;日行八万里意味着运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小时候离开家,长大回来后发现说话 的口音没有变,体现相对静止的一面; 两鬓的头发斑白,变老了,体现运动的一 面
意识
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如:印度的“狼孩”,像狼一样吃生肉、爬行,但不会说话、没有思维,从自然进化结果来看“狼孩”是人,但“狼孩”没有经历社会生活,无法产生意识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单选题考点)
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错误)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错误)
如:大家考事业单位的意识不是一出生就有,而是来自于生活实践
本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单选题考点)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
原因:对同一个客观事物,有人会如实反映,形成正确的意识; 有人会歪曲反映,形成错误的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
原因:有人说榴莲好吃、臭、贵等,这些意识反映的对象和内容都是榴莲,榴莲是客观的,但是反映出来的形式不同(好吃、臭、贵等),大家的反映都不一样,因此形式上是主观的,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的形式呈现
正确的意识源于客观,错误的意识源于主观(错误)
原因: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如:现实生活中没有龙,却有龙的形象,因为现实中有马、蛇、鱼、鹰等,把马面、鱼鳞、蛇身等放在自己的头脑中加工创造,最终创造出龙的形象,龙这一形象的产生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意识可以代替物质(错误)
如:甲现在很饿想吃煲仔饭,不能用想象的煲仔饭代替实际吃的煲仔饭, 要实实在在吃到肚子里才能饱,画饼不能充饥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正确)
如:甲想吃煲仔饭是意识,甲自己动手做成煲仔饭就是物质
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错误)
意识需要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正确)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特征(多选题考点)
普遍性(考查例子)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周围的事物之间存在联系
蝴蝶效应
巴西热带雨林的蝴蝶煽动一下翅膀,美国德克萨斯州就迎来了一场龙卷风,体现巴西的蝴蝶和美国气候之间有普遍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客观性(考查违背)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理综胜
高考前听李宗盛的歌曲,意为“理综胜”,但实际上听谁 的歌,和理综考的好不好没有客观必然的联系
紫腚能行
考试穿紫色的内裤,意为“紫腚能行”,但实际上, 没有客观必然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数字“6、8”
生活中手机号都喜欢选带数字“6、8”的,实际上手机号和 顺不顺利没有关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喜鹊一叫就是好事,乌鸦一叫就是坏事。但二者之 间没有客观必然的联系,所以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条件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需要有中介、桥梁建立起联系
如:你我本无缘,全靠你花钱
花钱也是提供了一个条件/中介
如: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
网络提供了条件
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角色和身份不一样
如:甲在公司与同事之间是同事的联系,老师甲在上课,与大家是 师生之间的联系,在商店消费,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强调大局、全局、整体的重要性
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强调关键部分的重要性
木桶效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发展
含义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具有前进性质的 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发展=运动(错误)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单选题)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错误)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如:新冠病毒发展到最后一定是要被消灭的,所以为旧事物
如: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上个世纪已经出现,但因为符合事物 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旧是新事物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考查例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是旧事物,“千帆过”,是新事物;“病树”是旧事物,“万木春”是新事物,新事物取代了旧事物,体现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新叶”“后波”是新事物,“陈叶”“前波”是旧事物, 体现了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新人代表的是新事物,旧人代表旧事物,新人取代旧人, 体现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单选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单选题)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如:与“好”对立的是不好、坏,二者是绝对对立的; 好可以变成坏,坏也可以变成好,二者也有统一的一面
矛盾的基本属性(多选题)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如:若提到“美”,与之对立的就是“丑”, 二者之间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考查例子)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
光明和黑暗是矛盾的双方,想要界定光明离不开黑暗,想要 界定黑暗离不开光明,光明和黑暗谁也离不开谁,体现依存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垃圾和资源是矛盾双方,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意为垃圾若 放对了地方就会变成资源,体现转化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擅长游泳的结果溺水了,擅长骑马的结果坠马了, 擅长的事情变成坏事,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
概述
矛盾既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事物只有发展到某个关键阶段才有矛盾(错误)
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不能逃避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个别)
概述
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查例子)
一刀切
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
对症下药
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精准扶贫
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考查结论)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且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如:水果是普遍性;苹果、榴莲、香蕉是水果的具体表现、是特殊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原理
如:抗日战争时的社会矛盾包含多个,有中日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国共矛盾等。中日矛盾是主要矛盾,若其无法解决,则剩下的所有矛盾都无从谈起;剩下的矛盾都是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次要矛盾
如:“是药三分毒”,药有药性、有毒性,二者的地位不是同等重要的,7 分药性、3 分毒性。药性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了药是药而非毒,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毒性占 3 分,处于被支配地位,起次要作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考查区别)
主要矛盾
题干强调“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
如: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
题干强调“办事情、做事、解决事情”
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如:牵牛要牵牛鼻子
矛盾的主要方面
题干强调“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
如:党内出现了腐败现象,但这不是主流,腐败是存在, 但是大部分干部党员还是廉洁奉公的
题干强调“看问题、如何分析、定性好坏”
如:共享单车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考查例子)
概念
一点论
只看到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吃药时只管药性,而不管其毒性
两点论
在看待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 研究单个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
重点论
抓重点,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均衡论
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都一视同仁、付出一样的时间和精力
做法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例子
苍蝇老虎一起打,重拳出击打老虎
“老虎”是大贪官,“苍蝇”是小贪官,在反腐的时候都要打, 即坚持两点论。要重拳出击打老虎,即坚持重点论
五位一体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如:能否考上事业单位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是自己的努力、自身的实力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如:影响能否上岸的外因有老师的辅导、竞争对手的水平、考试中的运气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如:妈妈每天在耳边督促学习,如果自己听不进去,此时外因就不起作用;如果突然顿悟,觉得确实应该好好学习,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动力,此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地位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单选题)
量变和质变
含义
量变是事物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如:一瓶水喝了半瓶,还剩下半瓶
如:田忌赛马,最开始是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 后来调整出场次序,上对中、中对下、下对上,调整 出场次序的过程也叫量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从一个事物变成另一个事物)
如:水拿到冰箱冻成冰块
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一定的度(限度、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九仞那么高的山,少了最后的一筐土也成不了,最后 一筐土的量虽然少,但是也要重视其量的积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坚持不懈的锤下去,金石也可以锤漏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有了量变就一定会引起质变(错误)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考试中主要考查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先富带动后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在量的积累过程中,但是已经有一部人先富起来,即有一部分人发生质变,也就是在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的部分不断扩大,最终实现全部质变,即先富带动后富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考查例子)
掌握火候
体现坚持适度原则
注意分寸
体现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
事情做得太过与做得不够一样,要做得刚刚好,体现坚持适度原则
治大国如烹小鲜
管理国家和做饭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管 理的度也要刚刚好,体现坚持适度原则
重视量的积累(考查例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树木长成几个人合抱的粗,是由小树芽一点点长成参天大树
九层之台,起于累/垒土
九层的高台,也是由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想要达到千里远,需要从脚下一 步一步开始走
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
地位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单选题)
口诀:一力变态定向
统一的“一”、动力的“力”
互变的“变”、状态的“态”
否定的“定”、方向的“向”
肯定和否定
肯定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
实质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单选题)
基本内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如:麦粒,即小麦的种子,种到土里以麦粒的形式存在,此时是对麦粒的肯定; 存在之后就开始吸收各种营养成分,开始生长,后来长成麦苗,麦苗的出现是 对麦粒的一种否定;麦苗继续生长就结出麦穗,麦穗结出后麦苗就消失,是对 麦苗否定基础上的又一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概述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观点
直线论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会经历任何的否定,都是一帆风顺的(错误观点)
循环论
事物发展确实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但认为经历完后又回到自身, 是完全不变的(错误观点)
螺旋式上升
事物发展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但是否定完之后没有回到原点, 而是实现上升、是往上走的,类似弹簧一 样(正确观点)
波浪式前进
事物是往前发展的,但是会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正确观点)
五对范畴(基本不会出题)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现象和本质
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的分类
真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如:白天可以看到太阳发光,从本质上说太阳是一发光体,肉眼看到的和其本质相同
假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如:晚上可以看到月亮发光,但实际上月亮不会发光,看到的与本质不同
假象不能表现事物本质(错误)
辩证关系
区别
现象是多变、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如:太阳的东升西落
本质是较稳定的、内在的,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如:每天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其本质就是地球在自转
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方法论
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原因和结果
概述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果关系(考查例子)
条件(同时符合)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例子
四季更替
虽然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春夏秋冬),但是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夏天不 是春天引起的,秋天不是夏天引起的,冬天不是秋天引起的,因此不是因果关系
水涨船高
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先水涨后船高;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水涨”引起 “船高”,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是因果关系
热胀冷缩
先热后胀,先冷后缩;热引起胀,冷引起缩,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体现因果关系
偶然性和必然性
含义
必然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 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例子
龙生龙、凤生凤
龙生出来的一定是龙,凤生出来一定的是凤,体现必然性
龙生九子各不同
龙所生的孩子长得不同,体现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从未考过)
现实是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如:地球上有生命就是现实性
可能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如:地球以外是否存在外星人就是一种可能性
认识论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如:狗熊掰玉米不是实践,因为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
如:甲每天躺在床上,脑子想着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不是实践
如:甲扛着锄头去耕地是实践
地位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单选题考点)
基本特征(特点)(考查例子)
客观物质性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
如:甲扛着锄头去耕地是实践活动,甲是主体要素(人是客观物质的), 以及扛着的锄头和改造的对象土地也都是客观物质的,强调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强调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做(停留在想)
如:人盖房子时首先考虑盖成什么形状、盖几层、用什么材质、 弄成什么颜色,是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如:秦始皇出行不坐飞机
直接现实性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由想到做)
如:建房子之前要先在头脑里规划,建成什么形状、弄成什么颜色, 是一个观念,工人通过实践变为真正的房子
认识
对象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
地位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初级阶段(单选题)
如:甲第一次见到王某,觉得王某身材高大、长得有点丑,这就是甲对 王某最直观的认识,通过感官就可以认识到表面,属于感性认识
内容
感性认识仅认识事物的表面
形式(多选题)
感觉
对于一个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如:第一次看到苹果,看到颜色是红色的,这是对苹果颜色属性的认识,属于感觉;上手摸一下感觉是硬的,是对硬度属性的认识,也是感觉;放到嘴里尝了一口,发现味道是甜的,是对味道属性的认识,还是感觉
知觉
强调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认识
如:红红的、圆圆的、吃起来甜甜的、摸起来硬硬的是苹果, 此时形成的是综合属性的认识
表象
对感觉、知觉的回忆和再现
如:眼前没有苹果,脑子里可以回忆、再现出苹果的样子,这就是表象
理性认识
地位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单选题)
如:王某有才华、正直、善良、幽默,都是对他的理性认识
内容
理性认识指认识事物的内在和本质
形式(多选题)
概念
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如:各种鱼长得不一样,但可以根据其共同的特点、本质的属性归纳 出鱼的概念,即身体被鳞覆盖、用鳃呼吸的水生脊椎动物是鱼
判断
在概念的基础之上,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识别
如:鲸不是鱼,鲸是哺乳动物,不用鳃呼吸,而用肺呼吸
推理
由已知推未知
如,已知命题“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则可以推出“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重点)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如:“这是一个红色苹果”,其中有感性认识(可以看到颜色是红色), 也有理性认识(这是个苹果,而不是香蕉、榴莲,进行了判断)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简单了解)
运动过程中呈现两次飞跃(多选题)
第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飞跃条件
获取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如:了解王某的兴趣爱好,观察其言谈举止,收集各种各样的感性材料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
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将材料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判断出哪些是真的,最后得出结论
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最重要的是第二次飞跃(单选题)
特点(简单了解)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多选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错误)
原因:途径有两条,1、直接经验(亲自做),如想要知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可以自己爬上去量;2、间接经验,如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获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虽然大部分人知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是听别人说的,但总有一个人亲自到珠穆朗玛峰上测量后得到数据才写到书上,即追到根上一定有人通过实践做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如: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十九大报告精神重在落实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如:五年多的实践发展证明十九大报告是完全正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指导是中性词,包含正反两方面,若是错误的认识,可以往 坏的方向指导,若是正确的认识,是往好的方向指导
方法论
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考查例子)
真理(特殊的认识)
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真理都是对的)
特性
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条件性(也称具体性、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之下才成立
如:“1+1=2”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成为真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 件之上,在数学十进制(逢十进一)条件下“1+1=2”才是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内容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如:“时势造英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下,所形成的客观环境造就了英雄人物的出现
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观点)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如:“英雄造时势”
英雄人物的思想意志、个别人的精神力量支配历史的发展
如:法国的历史是拿破仑创造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要素(多选题)
地理环境
如:山川、湖泊、矿藏、动植物、水等
人口因素
如:人口数量、男女比例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性因素(单选题)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如:风俗习惯、法律思想、道德思想、艺术、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错误(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如:“三俗之风(庸俗、低俗、媚俗)”,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重点)
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
如:中国梦、共产主义
如: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社会意识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
如:现今我国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的社会意识
社会的基本矛盾
内容对比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多选题)
不论是哪种社会,都有这两对矛盾
我国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美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不同
基本矛盾一
生产力
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如:甲扛着锄头耕地是实践,甲改造土地的能力是生产力
要素
实体性要素(多选题)
劳动者
最活跃,起决定作用、主导作用(单选题)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如:锄头、铁锹、拖拉机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如:原始社会使用打制石器,后来是铁器,再后来是机器化大生产
劳动对象
如:甲扛着锄头耕地是生产力,甲是劳动者,锄头是劳动资料,土地是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
主要包括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生产关系
概述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处理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如:发现一个大金矿后,王某想要开发,甲也想要开发, 此时矿归王某还是归甲,即生产关系的范畴
构成(多选题)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是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决定性要素(单选题)
在封建社会,当时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 因此当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地主阶级私有制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封建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因为土地归地主,农民一无所有,农民想要活着需要依附于地主
产品分配关系
如: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如何分配,由地主说了算, 地主让交多少就交多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合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错误)
如:太平天国时期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公有制,公有制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但没有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清王朝灭亡
不合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基本矛盾二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我国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考点)
美国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
上层建筑
含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分类(重点)
政治上层建筑
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
机构
政府机构
政党
军队
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艺思想
核心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则起阻碍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进步有推动促进作用的人
敌人、违法犯罪的人、贪官污吏等起到阻碍作用,不是人民群众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单选题)
人的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社会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