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职业教育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对象和内容,发展简史,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技能学习心理,学习迁移,学习动机,其他。
编辑于2025-05-26 01:49:16职业教育心理学
绪论
职业教育学研究的意义:1.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2.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3.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内容:1.从理论上讲,是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2.从实践的角度讲,是指导职业教育实践,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
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对象:职业教育现象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对象和内容
心理现象的实质
心理现象的结构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以及七基本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和学的活动中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最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促进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要素
遵循的原则:客观、系统、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
研究方法:观察法(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时间取样观察与事件取样观察);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调查法;测验法(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个案法。
发展简史
西方20世纪20年代以前初创时期,桑代克《教育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发展时期,60年代-70年代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完善时期
中国: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1.引进与模仿阶段:在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学者小原又一所写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中国人撰写的教科书《教育心理学》2.社会主义特色研究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快速发展阶段(文革结束至今)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1991年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特点:连续性与阶段统一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互补性
职校学生心理发展总特点: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萌发、社会性需求强烈、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和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闭锁与开放并存、自尊与自卑共存、独立与依赖共存、稳定与起伏共存、表演与掩饰共存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1.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3.教育影响个体心理发展速度与水平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的本质是使个体适应外界环境;2、认知的发展是认识结构(图式)的改变过程 3、认知结构的改变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与环境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 4、个体有感知运动图式、符号图式和运算图式三种主要认知结构
1、感知运动阶段(零岁-两岁);2、前运算阶段(两岁-六七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性、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概念-在实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改变时,其本质特征不会发生变化、思维具有相对性】3、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 4、形式运算阶段(十二三岁及以后)
图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量变的过程,而顺应是质变的过程)、平衡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
文化是认知的桥梁、心理发展是内化的过程
青春期学生情绪的特点
内部情绪两级性明显、情绪表现的两级性(强烈与温和并存、可变与稳定并存、掩饰与表演并存)冲动性强、逆反情绪、易感性强
调节策略:认知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人际调节
人格发展与教育(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婴儿期0~2岁、儿童早期2~3岁、幼儿期3~6岁、学龄期6~11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40岁、成年中期40~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玛西亚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同一性扩散、过早自认、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
认知差异与教育:1.学习风格差异(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因素 2.认知方式差异(1)冲动型与沉思型(2)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3)分析型和综合型(4)辐合型与发散型(5)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 3.智力差异:(1)表现类型差异(2)智力表现的水平差异:大多数人智商在85~115之间为一般水平;智力过人为140和低于70为少数。(3)加德纳多元智力
气质差异与教育: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职校学生特点:1.知识基础差 2.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形象化 3.辩证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 4.社会性需求强 5.缺乏目标规划 6.意志力薄弱 7.学习动机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理论
根据学习水平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八类学习。(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根据学习结果分类:加涅也根据结果进行了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运动技能学习(3)智慧技能学习(4)认知策略学习(5)态度的学习
根据学习性质与类型分类:奥苏伯尔根据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根据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分类(1)接受学习【省时但容易遗忘】(2)发现学习【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不易遗忘】;根据主体所得的性质分类(1)意义学习【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之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没有高级、低级之分。
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和外显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分类:我国学者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汇总所传递经验的不同,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行为主以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规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高级(二级)条件作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3.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点的理论 启示:避免消极情绪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将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起来,帮助学生克服经典条件作用的焦虑。4.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与负惩罚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前四个理论的实际运用:1.程序教学(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2.祖母原则(普雷马克原理)3.行为矫正
最后一个理论的应用:教学中教师认真做好示范、突出知识技能的主要特征,吸引学生注意。教师要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学生运用知识或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或改正学生的错误。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格式塔心理的完形顿悟说(1)科勒的猩猩学习实验(2)主要观点:学习是对整体情景的知觉和理解,学习过程是顿悟,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做有组织的反应。2.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白鼠迷津实验:(1)认知地图(2)潜伏学习 【注重虚席的目的与主动性,注重学习的整体性与中介性,注重学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认知结构学习观(学习包括习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认知结构教学观(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发现学习;(3)发现学习: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组织或重新组织认知结构的过程(发现法)。4.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 5.加涅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模型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支架性教学、认知学徒制、情境性教学和抛锚式教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原则——尊重学习者、必须信息学习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是有感情的。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五观)
技能学习心理
操作技能
行为主义的动作习惯论、认知理论(1.闭环理论 2.图式理论 3.信息加工理论)
心智技能
1.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 2.冯忠良心智技能的形成三阶段理论
学习迁移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4.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5.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6.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早期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3.经验类化理论 (贾德水下打靶)4.关系转换说(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小鸡觅食实验)
现代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2.产生式迁移理论 3.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学习动机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期望理论 3.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归因理论) 4.自我效能感理论 5.科温顿-自我价值理论
其他
教学空间设计:传统排列、矩形、环形、马蹄形、双矩形、双环形、双马蹄形
有效教学测验:1.效度 2.信度 3.难度 4.区分度
教师心理健康:什么是健康?健康的定义。常用分析法:精神分析法、以人为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