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楞严经》(一)
这是一篇关于《楞严经》(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核心主题,主要内容。《楞严经》大约成书于公元3 - 4世纪的印度,当时佛教思想发展蓬勃,不同流派相互碰撞融合。此经旨在破除修行中的各种邪见,为修行者指明正道,帮助众生觉悟本心、证得佛果。
编辑于2025-05-30 12:41:45这是一篇关于商业创新体系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价值原点重构: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范式革命,资源配置革命:区块链思维与液态资源池的协同进化,盈利模式创新:注意力经济与共享经济的融合范式,动态演化矩阵:商业模式的抗脆弱性设计,液态组织模型:数字化时代的敏捷进化,量子商业思维:突破连续性的创新范式,社会价值共生:商业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之道。
这是一篇关于《有序创业24步法:创新型创业成功的方法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准备阶段,产品与价值定位阶段,销售与商业模式构建阶段,产品开发与验证阶段,业务规模化阶段,尾声:创业活动的延续。
这是一篇关于僧肇《肇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僧肇的《肇论》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经典,它融合了般若中观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商业创新体系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价值原点重构: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范式革命,资源配置革命:区块链思维与液态资源池的协同进化,盈利模式创新:注意力经济与共享经济的融合范式,动态演化矩阵:商业模式的抗脆弱性设计,液态组织模型:数字化时代的敏捷进化,量子商业思维:突破连续性的创新范式,社会价值共生:商业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之道。
这是一篇关于《有序创业24步法:创新型创业成功的方法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准备阶段,产品与价值定位阶段,销售与商业模式构建阶段,产品开发与验证阶段,业务规模化阶段,尾声:创业活动的延续。
这是一篇关于僧肇《肇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僧肇的《肇论》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经典,它融合了般若中观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楞严经》(一)
核心主题
显发常住真心,证得首楞严三昧:旨在引导修行者通过对经文的学习与体悟,发现自身本具的常住不变的真心,进而证得首楞严三昧这一殊胜的正定境界,此境界涵盖了一切事究竟坚固的智慧与定力。
主要内容
七处征心
征心在内
内容:佛陀与阿难探讨心是否在身体内部。阿难最初认为心在身内,能了知身内状况并对外境有所觉了。佛陀以人在室内应先见室内之物,类比若心在身内,应先见脏腑却不可得,从而破斥此观点。
意义:破除凡夫对于心在身内这一常见的执着认知,引导修行者从错误的认知中走出,重新审视心的本质与所在。
征心在外
内容:阿难因心在身内观点被破,转而提出心在身外。认为心如同灯在室外能照亮外物,心在身外也可了知身内与外物。佛陀以身心分离,心若在身外不应能感知身体的触觉等为例,反驳此观点。
意义:进一步打破对心在身外的错误认知,让修行者明白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促使其对心的认知深入。
征心潜根
内容:阿难又提出心潜伏在眼根之中,如同人戴眼镜能看见外物且眼镜不阻碍视线,心藏于眼根能通过眼睛见物。佛陀以心若藏于眼根,应能先见眼根自身却不可见来破斥。
意义:使修行者不再执着于心以某种潜藏于根的方式存在,对心的寻觅转向更深层次。
征心开合
内容:阿难认为心有开合,开则能了知外境,合则能内见身心。以眼睛开闭见与不见为例,试图证明心的开合特性。佛陀指出若心有开合,闭眼内见暗境应是见自心,但暗境并非心的表现,从而破除此说。
意义:破除对心具有开合这种二元对立特性的错误认知,引导修行者跳出这种片面的思维模式。
征心随所合处
内容:阿难提出心随所合之处而存在,认为心与各种因缘和合而产生认知,比如与色尘和合便在色尘处产生心的认知。佛陀以心若随合而生,那心本身就没有自性,因和合之物无常,从而破斥该观点。
意义:让修行者认识到心并非由和合而生,否定心的产生依赖于外在因缘和合这种错误见解。
征心在中间
内容:阿难提出心在身体与外境中间。对于 “中间” 的定义,或是在身与物之间,或是在根尘之间。佛陀通过分析 “中间” 概念的不确定性,若在身与物之间,那此中间无固定位置;若在根尘之间,心的体性无法确定,从而破斥此观点。
意义:打破修行者对于心存在于一个确定 “中间” 位置的错误认知,使思维更加开阔。
征心无著
内容:阿难提出心无有执着,无所著处即是心的所在,认为心不依附于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佛陀以心若无所著,那与虚空无异,不能产生认知作用等,对这一观点进行破斥。
意义:引导修行者认识到心并非简单的无所著,不能以这种片面理解来定义心的存在。
十番显见
显见是心非眼
内容:佛陀通过分析眼睛能见物,实际是心通过眼根起作用,而非眼睛本身能见。以盲人虽无视力但仍能感知黑暗,类比说明见性不依赖于眼睛的生理结构,见性即真心的一种表现。
意义:纠正人们将见的功能单纯归于眼睛的错误认知,确立见性是真心的体现,而非生理感官的作用。
显见不动
内容:以恒河水的流动与两岸人们对其认知的变化为例,人们在不同年龄段对恒河水的看法有别,但见恒河水的见性并无改变。又以狂风中不动的宝塔类比,说明见性如塔,不为外境变动所影响。
意义:让修行者认识到真心的见性是恒常不动的,不随外境与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显见不灭
内容:从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以老年与幼年时见性并无衰退变化为例,说明见性不会随着身体的衰老而灭失。即使身体走向死亡,见性依然存在。
意义:破除修行者对于见性(真心)会随着身体变化而灭失的担忧,坚定对真心常住不灭的认知。
显见不失
内容:以各种不同的外境,如明、暗、通、塞等变化,而见性始终能够觉知这些变化,见性并未因外境的不同而有所缺失或改变,说明见性不会因为外境的转换而失去其功能。
意义:表明真心的见性具有恒常性,不会因外境的差异而丧失其本有的作用。
显见无还
内容:将外境分为八种,如明、暗、通、塞、同、异、生、灭等,这些外境有来有去,相互交替,但见性不随这些外境的变化而有所归还或消逝,始终如一地存在。
意义:让修行者明白见性(真心)不依赖于外境,不随外境的变迁而变迁,具有独立于外境的恒常存在性。
显见不杂
内容:以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元素为例,说明见性虽然与其他元素共同存在于世间,但见性与其他元素各有其特性,不会相互混杂,保持其独特的体性。
意义:使修行者认识到真心(见性)具有独特性,不与其他事物混淆,不会因与万物共存而丧失自身特性。
显见无碍
内容:以墙壁等障碍物对物体有阻隔作用,但对见性并无阻碍为例,说明见性不受物质等外境的障碍,无论有无障碍物,见性都能自在地发挥作用,觉知外境。
意义:体现真心(见性)超越物质障碍的特性,引导修行者认识到真心的自在无碍。
显见不分
内容:以一人的见性与多人的见性,以及见性在不同空间、时间中的表现为例,说明见性没有个体、空间、时间的分别,一切众生的见性本质上是同一的,没有彼此之分。
意义:打破修行者对于见性(真心)存在个体差异等分别的执着,领悟真心的平等无差别性。
显见超情
内容:以凡夫、外道、二乘等对于见性的种种错误认知与情执为例,如执着于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说明见性超越了这些凡情的分别与执着,不能以凡夫的思维模式去界定。
意义:引导修行者跳出凡情的束缚,以超越常规思维的方式去体悟真心(见性)。
显见离见
内容:指出见性本身是超越能见与所见的二元对立的。若将见性当作所见之物去认知,就会陷入错误,见性不能用通常的能见与所见的概念去衡量,它是一种超越这种对立的存在。
意义:让修行者摆脱对见性(真心)的二元对立认知模式,以更深刻、究竟的方式体悟真心的本质。
四科七大
四科
五阴
色阴:指一切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的身体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等有形有质的事物,这些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受阴:是指领纳外境所产生的感受,可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它是心对于外境刺激的一种主观体验。
想阴:指取相并形成概念、想法的心理活动,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认知,在心中形成各种形象、观念等,这便是想阴的作用。
行阴:是迁流变化的意思,包括除受、想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意志、思慧等,体现了心的念念生灭、相续不断的特性。
识阴:指对所缘境了别的功能,能分别、识别外境,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以及更深层次的阿赖耶识等。
意义:分析五阴的本质,让修行者认识到身心世界皆由五阴和合而成,其本质虚幻不实,从而放下对五阴的执着。
六入
眼入:指眼根对色尘的摄取作用,通过眼睛的生理结构与功能,摄取外在的色尘信息,从而产生视觉认知。
耳入:耳根对声尘的摄取,耳朵能听闻各种声音,将声尘信息传递给心,引发听觉认知。
鼻入:鼻根对香尘的摄取,能嗅闻各种气味,通过鼻腔内的嗅觉细胞,感受香、臭等不同的气味信息。
舌入:舌根对味尘的摄取,舌头上的味蕾能辨别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从而产生味觉认知。
身入:身根对触尘的摄取,身体能感知各种触觉,如冷、热、软、硬、痛、痒等,通过身体的触觉神经来感受外境的触尘信息。
意入:意根对法尘的摄取,意根以过去所缘的一切法为法尘,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和思维认知。
意义:揭示六入是产生六识以及与外境接触的门户,其本质也是虚妄不实的,让修行者明白不应执着于六入所带来的感受与认知。
十二处
内六处(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感知外境的内在器官与功能基础。
外六处(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是六根所对的外在对象。
意义:分析十二处,表明内六处与外六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它们的本质并非实有,引导修行者认识到身心与外境的这种关系并非真实不变,从而放下对十二处的执着。
十八界
六根界: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强调六根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特性,是产生认知的基础。
六尘界: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代表六根所对的不同外境类别。
六识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是六根接触六尘后所产生的了别作用。
意义:通过对十八界的剖析,让修行者全面了解世间万法的构成,认识到十八界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其性本空,不应执着。
七大
地大:指一切坚固的物质现象,如大地、岩石、山脉等,代表物质的坚固性,是构成物质世界的重要元素之一。
水大:包括世间一切液体,如河流、海洋、雨露等,体现物质的湿润、流动特性,对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起着关键作用。
火大:代表热量、温度以及燃烧等现象,如太阳的光热、炉灶之火等,具有成熟万物、变化万物的特性。
风大:指一切气体的流动,如自然界的风,以及人体呼吸之气等,体现物质的动转特性,能推动万物运动变化。
空大:指虚空,具有容纳万物的特性,虽然无形无相,但为万物的存在提供了空间。
见大:即见性,前文十番显见中所阐述的,超越生理眼睛的见的功能,是真心的一种体现,能觉知外境。
识大: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及更深层次的阿赖耶识等,是对所缘境进行分别、了别的功能。
意义:说明七大元素并非独立实有,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皆由如来藏妙真如性所变现,引导修行者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本质皆不离真心,不应执着于七大的表象。
二十五圆通
六根圆通
眼根圆通:通过对眼根的修行,体悟见性的本质,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为例,反推眼根若能返闻自性,也可证得圆通。
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从耳根修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听闻声音而反观自心,证得耳根圆通,此为二十五圆通中最适合娑婆世界众生的修行法门。
鼻根圆通:通过对鼻根嗅闻香尘的观照,体悟香尘与鼻根的虚妄不实,进而证得鼻根圆通。
舌根圆通:通过对舌根尝味的观察,了知味尘与舌根的因缘和合本质,从中悟入圆通。
身根圆通:通过对身体触觉的觉察,明白触尘与身根的虚幻性,修持身根证得圆通。
意根圆通:通过对意识思维活动的观照,觉察法尘与意根的本质,进而证得意根圆通。
六尘圆通
色尘圆通:通过对色尘的观察,体悟色尘的虚幻不实,以不执着于色尘为契机,证得圆通。
声尘圆通:以听闻声音为切入点,观照声音的生灭无常,不被声尘所染,从而证得圆通。
香尘圆通:对香尘的嗅闻过程中,洞察香尘的本质,不贪恋香尘,证得香尘圆通。
味尘圆通:在品尝味道时,觉察味尘的虚妄,不执着于味尘的好坏,证得味尘圆通。
触尘圆通:感受身体与外境接触时的触觉,了知触尘的无常与虚幻,证得触尘圆通。
法尘圆通:在意识对法尘的分别过程中,认识法尘的非实有性,不被法尘所迷惑,证得法尘圆通。
六识圆通
眼识圆通:通过对眼识分别色尘的观照,明白眼识的生灭无常,不执着于眼识所分别的色尘境界,证得眼识圆通。
耳识圆通:对耳识听闻声音的过程进行觉察,认识耳识的虚妄不实,不被耳识所产生的声音认知所束缚,证得耳识圆通。
鼻识圆通:在鼻识嗅闻香尘时,洞察鼻识的本质,不被鼻识对香尘的分别所左右,证得鼻识圆通。
舌识圆通:在舌识品尝味尘的过程中,觉察舌识的虚幻,不执着于舌识所感受的味道,证得舌识圆通。
身识圆通:通过对身识感受触尘的观照,明白身识的无常与虚幻,不被身识所产生的触觉认知所迷惑,证得身识圆通。
意识圆通:对意识思维活动进行深入观察,认识意识对法尘分别的非实有性,不被意识所产生的种种念头所困扰,证得意识圆通。
七大圆通
地大圆通:通过对大地等坚固物质的观察,体悟地大的本质,认识到地大由如来藏妙真如性所变现,不执着于地大的表象,证得地大圆通。
水大圆通:在观察水的流动、湿润等特性时,领悟水大的虚幻不实,以不执着于水大的相状为契机,证得水大圆通。
火大圆通:对火的燃烧、热量等现象进行观照,明白火大的无常与虚幻,不被火大的表象所迷惑,证得火大圆通。
风大圆通:感受风的动转特性,觉察风大的本质,认识到风大并非实有,不执着于风大的作用,证得风大圆通。
空大圆通:对虚空的观察中,体悟空大容纳万物却无形无相的特性,认识到空大的虚幻不实,不执着于空大的概念,证得空大圆通。
见大圆通:结合前文十番显见,深入体悟见性的本质,不将见性视为实有的能见或所见,超越对见性的二元对立认知,证得见大圆通。
识大圆通:对眼识、耳识等六识乃至阿赖耶识的分别、了别作用进行细致观照,明白识大的生灭无常,其性本空,不执着于识大所产生的种种认知与分别,证得识大圆通。
意义:二十五圆通为修行者提供了多种修行路径,表明无论从六根、六尘、六识还是七大入手,只要能契入本质,都可证得圆通,契合不同根性众生的修行需求。
五十五位修行阶位
干慧地
含义:此阶段修行者虽未真正断除烦恼,但已发起智慧,犹如干燥的木头,有了起火的可能性。此时,修行者对佛法义理已有初步领悟,开始以智慧观照自身与世间,但尚未亲证法性。
修行重点:通过听闻、思维佛法,树立正知正见,以智慧之火逐渐烘干烦恼的 “湿柴”,为后续修行奠定基础。
十信
信心:对三宝、因果等佛法教义深信不疑,坚定修行的决心。
念心:忆念佛法,时刻不忘修行,能专注于佛法的思维与实践。
精进心:不懈怠地修行,勇猛精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慧心:通过修行增长智慧,能更深入地理解佛法义理。
定心:在修行中逐渐获得定力,不为外境所扰,内心安定。
不退心: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障碍,都不会退失修行的信念与决心。
护法心:守护佛法,积极弘扬佛法,护持修行的正道。
回向心: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愿众生同得解脱。
戒心:严格持守戒律,以戒律规范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愿心:发起广大的菩提愿,愿度尽一切众生,成就佛道。
意义:十信位是修行者建立信仰、坚定信念、增长善根的重要阶段,通过对十种心的修持,使修行者在佛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十住
发心住:真正发起菩提心,以慈悲为怀,决心为度化众生而修行。
治地住:如同整治土地,为修行打下坚实基础,开始对佛法进行深入的实践与体悟。
修行住:积极修行六度万行等菩萨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生贵住:如同生出尊贵的种性,已种下佛种,与佛菩萨的法性逐渐相应。
方便具足住:善于运用各种方便法门,帮助众生,同时自身的修行也更加圆满。
正心住:内心正直,不被邪见所染,能以正确的心态修行佛法。
不退住:在修行道路上不再退转,坚定地朝着佛道迈进。
童真住:如同孩童般纯真,内心清净无染,不为烦恼所扰。
法王子住:已具备继承佛位的资格,如同法王之子,即将承担起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重任。
灌顶住: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与认可,如同古代帝王登基时的灌顶仪式,正式成为菩萨中的一员。
意义:十住位是修行者从初发心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修行者不断深入修行,与佛法的契合度越来越高,为进一步的修行积累资粮。
十行
欢喜行:以欢喜心修行,乐于帮助众生,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获得法喜。
饶益行:积极利益众生,以各种方式给予众生实际的帮助,让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
无嗔恨行:对众生不起嗔恨心,无论面对何种逆缘,都能以慈悲心对待,忍辱负重。
无尽行:发心无尽,修行无尽,度化众生的事业也无尽,永不疲倦地为众生服务。
离痴乱行:远离愚痴与混乱的思维,以智慧观照一切,修行清晰明了。
善现行:善于在各种境界中现起善法,以善巧方便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无著行:对一切法不执着,不被世间的名利、情感等所束缚,自在修行。
尊重行:尊重佛法、尊重众生,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对待。
善法行:积极践行各种善法,以身作则,成为众生的榜样。
真实行:修行真实不虚,言行一致,所行所言皆符合佛法的真实义理。
意义:十行位着重于菩萨的利他行,修行者在这个阶段积极将所学佛法应用于度化众生的实践中,通过各种善行积累功德,提升自己的慈悲与智慧。
十回向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以救护众生为己任,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不执着于众生的相状,三轮体空,真正做到无私无畏地救度众生。
不坏回向: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同时保持自己的善根不坏,使自己的修行境界不断提升。
等一切佛回向:以诸佛菩萨为榜样,希望自己的修行、功德与诸佛相等,广度众生。
至一切处回向:愿自己的修行功德能够遍布一切处,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无尽功德藏回向:将修行所得的功德积聚成无尽的宝藏,回向给一切众生,使众生皆能受益。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众生的根性,平等地给予众生帮助,以各种善根引导众生修行。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以平等心观照一切众生,无论其善恶、贵贱,皆以慈悲心对待,回向功德使众生皆得解脱。
如相回向:以佛法的真实相为依据,将修行功德回向,不偏离佛法的正道。
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自己解脱于烦恼的束缚与执着,同时将此解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愿众生也能获得解脱。
法界无量回向:将修行功德回向给整个法界,愿法界中的一切众生皆能离苦得乐,成就佛道。
意义:十回向位是菩萨将自己修行的功德进行回向,以达到自利利他、广度众生的目的,使修行的功德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四加行
暖位:如同钻木取火,火虽未出,但已有暖相,象征修行者通过不断修行,智慧之火即将生起,已接近见道位。
顶位:处于山顶,能俯瞰一切,代表修行者此时已获得较高的智慧,对佛法的理解更加透彻,但仍需继续努力,以免退转。
忍位:能忍诸法实相,对于空性的道理有了更深的体悟,不再动摇,坚定地安住于佛法之中。
世第一位:在世间修行者中,此位最为殊胜,即将超越世间的境界,进入见道位,亲证圣果。
意义:四加行是修行者从凡夫位向圣者位过渡的重要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的修行,修行者的智慧与定力不断增强,为见道证果做好充分准备。
十地
欢喜地:菩萨初证圣果,见到真谛,生大欢喜,从此开始真正进入菩萨的圣位,能以无量智慧、慈悲心利益众生。
离垢地: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持戒清净,身心皎洁,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发光地:智慧增长,能发出无量光明,照亮自己与他人,以智慧之光照破众生的无明黑暗。
焰慧地:智慧如同火焰般炽盛,能烧毁一切烦恼薪柴,在修行与度化众生方面更加勇猛精进。
难胜地:能战胜一切困难与障碍,调和真谛与俗谛,达到理事圆融的境界,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善巧方便地应对各种情况。
现前地:能现前观察诸法实相,对一切法的真相有了亲身体悟,此时菩萨的智慧与神通力更加殊胜。
远行地:菩萨的智慧与慈悲心已达到深远的境界,能远离世间的种种执着与障碍,在度化众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渐趋圆满。
不动地:心不动摇,不为一切境界所转,安住于空性之中,同时能以大悲心不舍众生,恒常利益有情。
善慧地:具备善巧的智慧,能以各种方便法门为众生说法,解答众生的疑惑,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法云地:如同乌云密布能降下甘霖,菩萨此时具足无量的佛法智慧,能为众生普降法雨,滋润众生的心田,使其得以成长、解脱。
意义:十地菩萨的修行境界逐步提升,从初地的欢喜到法云地的普降法雨,菩萨在智慧、慈悲与度化众生的能力方面不断圆满,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等觉
含义:菩萨的修行已达到与佛几乎相等的境界,只差最后一步即可圆满成佛。此时,菩萨虽已具备佛的智慧与功德,但仍有极微细的无明尚未破除。
修行重点:继续精进修行,破除最后一分微细无明,以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
意义:等觉位是菩萨修行即将圆满的阶段,标志着修行者已无限接近佛的境界,为最终成佛做好最后的准备。
妙觉
含义:即究竟佛果,此时修行者已彻底断尽一切烦恼,圆满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具备一切智慧、功德与神通,能以无尽的慈悲与智慧广度众生,成就圆满的佛道。
意义:妙觉位代表着修行的最终目标达成,是修行者历经无数劫的修行,积累无量功德与智慧的圆满结果,体现了佛法修行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