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主客观相一致
内容相一致
eg:A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没有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就没有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故意
时间相一致
派生一个子原则:行为与故意(或目的)同时存在原则。
eg:A计划杀死B,但是途中不慎撞死C,对于B,A构成故意杀人未遂,对于C,A构成交通肇事罪。
属于同一行为触犯两罪,想象竞合,择一种罪论处。
eg:A计划杀死B,知道B经常去自习室学习,放了一个毒苹果,但是C不慎吃了导致死亡。
以上行为属于明知并放任,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A对死亡的对象没有认识错误,即都是人。eg:贩毒,无论何种毒品,都是贩毒/杀人,无论此人姓名年龄籍贯,都是杀人/运输假币,无论是人民币欧元美元,都是假币。
在行为时,A对可能死亡的对象没有认识错误,均为人。
A事后的心理活动,杀错人就不重要了,不存在对对象认识错误。
注意区分与“行政违法“的故意。
eg:A违反交通法规,闯红灯,不慎撞死一行人:属于违反行政法的故意,但不是刑法上的故意。
——构成交通肇事罪过失犯罪,不构成故意杀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