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节肢动物门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节肢动物门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11-18 21:05:35节肢动物门
主要特征
身体分布和异律分节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胸部是运动和支持中心
腹部是营养和繁殖的中心
附肢分节
双肢型
单肢型
体外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节肢动物有蜕皮过程
肌肉系统是成束、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混合体腔(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也称血腔
呼吸系统多样性
水生节肢动物:体壁向外突起形成鳃或书鳃
陆生节肢动物:体壁向内凹陷形成书肺或气管
排泄器官--两种形式
甲壳纲动物:触角腺
陆生节肢动物:马氏管
甲壳亚门
软甲亚纲,以虾为例
形态特征
附肢:19对
头部有5对附肢
第1对是小触角:具有嗅觉、触觉和平衡的作用
第2对是大触角:具有触觉的作用
第3~5对附肢在口的周围:与取食有关
其中第3对附肢特化为大颚(用于咀嚼)
第4对和第5对是小颚(用于把持食物)
第2对小颚的外肢节扩大,形成颚舟片(用于打动水在鳃腔中的流动)
胸部有8对附肢
前3对形成颚足,双肢型附肢,基部有鳃(用于呼吸、感觉和捕食)
后5对为步行足,外肢节特化或者是消失,末端具有钳状或爪状(用于捕食和爬行)
腹部有6对附肢(是原始的双肢型,适用于游泳)
具有色素细胞,如虾青素
取食与消化
有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
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
呼吸系统:鳃
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
排泄系统:是一对由后肾演变而来的绿色触角腺(也称绿腺)
作用:维持调节体内离子浓度,以及液体压力的平衡
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脑神经节更加集中
生殖和发育:虾是雌雄异体,受精卵在海水中发育,要经过多个幼虫阶段的复杂变态,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蜕皮,而且成虫阶段也要蜕皮
蛛形纲
形态特征
蛛形纲动物,小的种类体长不到1毫米,大的种类仅腹部就可达9cm,头和胸部愈合在一起,腹部则不分节。头胸部与腹部之间有细柄相连,所以腹部看起来是球形
头胸部附肢有六对
第1对是螯肢,基部一节膨大,内有毒腺,消化液(使猎物内脏变为液体)
第2对是附肢是须肢,协助取食和生殖的作用
头胸部的其余4对附肢为步足
腹部不分节,有附肢的痕迹
例如生殖孔的盖板和纺绩突
结构与功能
取食与营养
通常捕食小型的节肢动物,具有发达的吸胃
呼吸器官
书肺:书肺是蜘蛛腹面的体壁凹陷,形成囊状的肺室
开管式循环系统
排泄器官包括基节腺(是薄壁的球状囊)和马氏管
神经系统集中
昆虫纲
外形
体型较小
种群内个体的数量惊人:如蜜蜂;蝗虫
结构:头、胸、腹
头部有触角、单眼、复眼和口器
触角是头部的第一对附肢,
构成
梗节
柄节
鞭节
作用:具触觉,嗅觉作用
形态类型:丝状、羽毛状、棒状、具芒状
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
单眼只有感光作用
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能识别物体形状,但没有调焦能力
咀嚼式口器
上唇
上颚
下颚
下唇
由头部附肢所形成
舌
胸部:运动中心
前胸
中胸
后胸
中胸和后胸分别有1对翅
腹部:营养和繁殖的中心
昆虫腹部一般是由10~11节组成
结构与功能
肌肉为横纹肌
昆虫的飞行主要由胸部的肌肉所控制,有直接飞行肌和间接飞行肌两种形式
取食范围:动物、植物、腐烂的有机质甚至其他动物所不能利用的木材、蜡质等等
消化道
前肠
后肠
功能:水分和无机盐的重吸收
起源于外胚层,其内壁有几丁质的表皮
中肠
来源于内胚层,内部有围食膜(可以将食物颗粒和肠细胞隔开,防止食物直接摩擦肠壁细胞)
开管式循环
气管系统
微气管
气管
气门
排泄系统
马氏管
固体形式排泄,利于陆地生存
神经系统
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
脑
围咽神经
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感受器
触觉器(机械型感受器):触毛、听器
化感器(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信息素)
视觉器(光学感受器):单眼、复眼
复眼
由许许多多的六角形的小眼组成,每个小眼可分为集光部和感光部,复眼视力较差,只能辨别近物
单眼
内分泌系统
昆虫体内的重要内分泌腺体有
脑神经分泌细胞
咽侧体
前胸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