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学纲要(三)
语言学纲要复习题纲,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5-07-05 22:13:10语言学纲要(三)
六、文字
一、文字和语言
1.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a.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传递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b.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c.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得人类脱颖于动物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是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2.文字的基本性质:文字是用于书写和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文字是对语言中这些小的音义结合体的在编码。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文字必有一级较小的单位,可以用语言中的音读出来,并表达语言中音译结合体的意义的。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和文字的产生
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系统。 2.文字形式是成系统的,有其内部不同层次的的构成单位和结构规则。 3.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在表音文字中叫做"字母"。 4.文字可以记录口语中的一个语素、音节或音素。 文字的类型: (一)【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 1.【自源文字】: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其它文字影响而独立发生、发展的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中国的汉字等。 2.【他源文字】:通过借鉴或改造其它语言的文字作为自己语言的文字,也叫借源文字。如日文和朝鲜文。 (二)【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文字分类的本质标准﹣﹣记录口语的功能 ◇ 表意文字:语素文字、词文字 ◇表音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 表意文字的特点;(1)字量多;(2)字形有表示意思的结构成分;(3)字的笔画比较复杂。
【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刻画符号/符号记事】®【早期文字:原始的图画文字】
三、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1.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共性和分类:任何文字系统都有应急单位对应于语言中的音译结合体。文字中必然有一级单位与语言单位及音译结合体,相对应体现了所有语言的共性,这一级单位必然不是文字的最小单位。文字也一样,作为表达语言的形式方面,它的最小单位一定要比语言音译结合体的数量要少,最小文字单位要组合起来才与语言中的音译结合体对应。比如汉文的一个方块字在语法层面大多对于语速在音系层面上大多对应音节,所以可叫做语素—音节文字;而英文的文字词(前后有空格的字母串)大多在语法层面对应语法词(最小的自由造句单位),在音系层面上对应音系词(符合词重音模式的一段语音),可以叫语法词—音系词文字简称表词文字。
2.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他们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表音文字还可以分为更小的类,如“音位文字”,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意音文字】则是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只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提示音的字符叫做声符,与音无关只与意义有关的字符叫做义符,汉文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任何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可以没有义符,但是不可能没有表音的升幅,从字符的层次上看,不存在表意文字,这是由文字记录语言的基本性质确定的。
四、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叫做自源文字。另一种是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在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作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叫做他源文字。
1.早期自源文字:不完善的意音文字(主要有四种: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美洲的玛雅文字。共同点有:a.形体与音义结合的方式大都在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形声五种之中;b.有大量假借字;假借方法的运用促使了形声的产生)<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几种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译音文字及兼用表意(包括形象和记号)和表音两种字符的文字。>
2.他源文字的创新和文字的换用(课本P180)
3.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a.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无论是资源的还是他源的,都有适应自己所记录语言的内在发展动力,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b.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如英、法、德、西班牙等语言都采用了拉丁字母),而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向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文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种拼写法。朝、越等国家原来采用汉字,后来换用了表音文字,这说明了文字对于语言也有相对独立性。
4.汉语不能走拼音化道路(P183、184)
五、书面语
1.口语和书面语:【口语】: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规范着口语的发展。
七、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1)外部原因﹣﹣社会条件 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新词产生,旧词消亡 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方言和共同语产生的直接原因 3)社会间接触推动语言发展 社会的接触必然带来语言的接触,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接触→语言接触 (2)内部原因 语言发展的决定因素还在语言系统内部。 具体表现: 1)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2)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矛盾; 3)体系内相关成分的矛盾; 4)口语与书面语的矛盾; 5)方言与共同语的矛盾。
2.特点:a.【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原因: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是工具、桥梁、纽带,社会一刻也不能离开,关系密切,不能突变。 b.【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
二、语言的分化(同一语言因社会分化状况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分化程度不同的三种形式)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由于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形成具有各自独特语言特征的言语社团,社会方言就是指这些言语社团使用的内部语言。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比较突出的是用词上的不同。社会方言及其风格变体是全民语言的变体。例如,黑话、行话和官腔等等。
【地域方言(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在社会不完全分化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条件下,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的差别突出地表现在语音方面(学界划分汉语方言的主要依据);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别;语法的差别相对比较小。
【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在社会完全分化、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条件下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和对应的关系。语系、语族、语支都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建立的,称作亲属语言。 语言的谱系分类是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谱系分类可以用起于一根而不断分叉的“谱系树”图形来示。所有由同一个祖语分化出来的语言,是亲属语言,组成一个语系。
八、语言的接触
一、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的类型(具体表现):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语言变动主要为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许多人口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语言长期"和平互协"(词汇互相大量借用,音系、语法上也会相互感染而趋同。)结果是"系统感染",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 上十分相似,但仍保持独立的核心词根。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语言替换有双语状态的竞争,社会强势语言最终替换弱势语言。换用后的强势语言会留下被替换语言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底层残留。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不要求地域上的接触和相邻,是一种非自然接触的形式。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这些高级形式通过读书识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可以超越地方语的不同,地位高于地方语。 (5)洋泾浜和混合语: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如非洲新几内亚的"克里奥尔"语,就是一种混合语。
二、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借词/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德律风——telephone,麦克风 microphone 借词的类型:(1)纯音译: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音。例如,copy(拷贝)、jeep(吉普)。 (2)音译兼意译继: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近的汉语语素意译。原词与译词之间并不要求内部形式相同。例如,cool—(酷)、shock—休克。 (3)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注汉语语素):card-卡片、beer-啤酒。 (4)部分音译部分意译:即根据词内部结构成分,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例如,Wall Street——华尔街、New Zealand-新西兰。 (5)借形词 ①字母词 a. 外文字母缩略式:WTO、VCD。 b. 字母加汉语相关语素:B 超、BP 机。 ②汉字式借形:景气、直观、资本。
三、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语言联盟】: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互相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非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这说明它们的相似是因后起的彼此接触造成的,而不是来自同一祖先语或同一祖先语中关系密切的后代。【系统感染】: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音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但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
四、语言的替换与底层
1.语言替换:语言替换是指一个社会集团不再使用原来的语言而换用其他语言,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a.经济和人口是决定因素。 b.客观条件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自愿替换(合作方式):被替换的语言社会,采用积极主动的措施来掌握强势语言。 被迫替换(斗争方式):在主观意愿上不愿放弃自己的母语,但由于强势语言背后强大的政治经济或文化等因素的强大压力,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母语,而换用强势语言。
2.语言替换的过程
【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3.语言的换用与底层遗留
语言“底层”:当两种语言实现了融合之后,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层痕迹,如某些发音方式的特点、当地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产的名称等。这些遗留下来的因素就叫做语言的“底层现象”。如:“哈尔滨”是满语的遗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
五、通用……层次
【文白异读】: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由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文白形式的使用语用上的区别,也有词汇上的区别。
【洋径浜(皮钦语)】:“洋泾浜”的产生与 17 世纪以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有一定联系,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当地人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混合语(克里奥耳语)】: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耳语。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唯一交际语。
【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如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 1887 年创造的世界语。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普通话确定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九、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语言的演变
1.语音演变的特点:a.变化有一定的限制 b.时间性 c.地区性
2.【语音对应】是指方言是清除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的系统性差异。【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祖语”的方法。
二、语法的演变
1.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a."宾——动”®“动——宾”b.偏正结构中大名冠小名的消失 c.补语从可以与动词分离到必须与动词紧邻
2.聚合类的演变:a.形态的改变 b.语法范畴的消长 c.词类的增减
3.【类推】P258
4.结构的重新分析P260
5.语法化
三、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词汇: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词义:新义是旧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演变的原因:社会生活的变化;人的认知方式;语言内部的词语的聚合、组合关系。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