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尼采 《悲剧的诞生》导读(人大 杨恒达)
根据杨恒达教授讲座整理:尼采认为生存与世界唯有作为审美现象才合理;核心是日神与酒神倾向的二元对立;他反对“理解而后美”,此观点深刻影响了现当代艺术发展。
本文是基于姜宇辉讲座的笔记。内容关于艺术与哲学关系的三种形态:其分别为美学、艺术哲学和艺术-哲学。
想要知道如何禁食、禁食的好处,以及禁食的注意事项吗,那么请点击该思维导图叭,它将帮助你了解禁食的种类,以及如何禁食,帮助你了解你是否适合禁食,以及哪种禁食更适合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尼采 《悲剧的诞生》导读
基础信息:
主讲人:杨恒达
主讲人单位职称: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讲座简介
本讲座主要介绍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的对立,为什么尼采不主张“理解而后美”?兼谈尼采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影响.
主讲人简介
杨恒达,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能熟练运用英、德两种语言。著作和译著丰厚,专著有《尼采美学思想》、《卡夫卡》、《海明威》等,译著有《南回归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等。
课程章节:
尼采《悲剧的诞生》导读(一)
尼采《悲剧的诞生》导读(二)
尼采《悲剧的诞生》导读(三)
课程来源:超星名师讲坛
尼采生平:
1844.10 15-1900.08.25
出生于瑙姆堡的新教牧师家庭
普福塔文科中学、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
26岁成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
1870年著《悲剧的诞生》
受过叔本华、瓦格纳的影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古希腊的人文和哲学,著有《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知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等
最后10年在神志不清中度过。
一、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
西勒诺斯的神话:据说,国王米达斯在树林里长时间地追捕酒神的陪伴,智慧西勒诺斯,当他终于落入国王手里的时候,国王问他:对人来说,最好、最出色的东西是什么?那伴神直挺挺地一动不动,什么也不说;直到最后,在国王的威逼下,他尖声大笑着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可怜的蜉蝣族啊,无常与苦难所生的孩子,你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吗?最好的东西对你来说是根本达不到的,即不出声、不存在,处于虚无的状态,不过对你来说还有次好的东西——马上就死。”
最好的东西:不出生
无法实现
此好的东西:马上死亡
不想实现
希腊人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
真与美的关系
真:真相
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方面,所以尼采认为没有所谓的真相。
“真”的事情总是与人们主观上的追求(愿望)是相违背的,所以尼采认为“真”是丑的。 但是,艺术是美的。但艺术不是“真”。艺术的“美”是一种表面的东西。虽然,有“心灵美”的说法,但是在哲学层面,这种“心灵美”其实是“善”。“美”是外表的、外在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梦
“这是一个梦,我且做下去。”为什么要说到梦呢?因为现实中的人是理性占上风,个人和他人之间是严格受个体化原则约束的,因此个人归根结底是不自由的,但是人又向往自由,这个矛盾可以由梦来解决,也就是说,要得到充分的自由,就要争取冲破个体化原则的束缚,力求达到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所以人对自由的向往可以在梦中实现,也可以在艺术中实现,但是在造型艺术中,个体化原则尚未真正冲破,只有到了音乐艺术中才真正实现。
这里尼采暗示,我们不仅要有艺术,而且要审美地看待人生:只有有限生命的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受压抑的必然性使人寻求在审美中得到解脱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快乐的外观,以求不断得到拯救。”
在艺术中可以有这种一种自由:无论内在如何,都有追求“美”的外观的自由的权力。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会受到各种个体化原则的约束,但是在“梦”和“艺术”中不会。
二、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的对立
杨恒达老师认为翻译成“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比“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精神很好。 原因一:原文中的“日神”“酒神”是形容词词性。 原因二:精神有精神内涵的意思,而内涵本身包含更多的含义。
在希腊世界里,按照起源和目的,在日神的造型艺术和作为酒神艺术的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对立:两种如此不同的本能并肩而行,它们多半处于相互间公开的冲突中,并且相互之间不断激发更为强有力的新生命,为的是在新生中永远维持那种对立的斗争。
如何理解这两种本能的对立,尼采建议将其想象为梦和醉,这里的醉指的是个体化原则的初步瓦解,梦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同艺术一样的境界,但是还停留在造型艺术的层面。
日神倾向:
日神阿波罗,光明之神,在光的照耀之下个体的形象显现出来,光在德语中是Schein,但同时也表示:“外表”、“外观”。再回到前面,“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也就是说,美只涉及外观,不去刨根问底,于是一切都美好,我们就有充分理由生活下去。 造型艺术就是让我们停留在外观上:神话、史诗、叙事诗,以及后来的小说等都是日神艺术。
日神:阿波罗(太阳神),象征光明。用光照亮个体的形象。
酒神倾向:
酒神倾向的基本条件是非造型的音乐,音乐代表了一种情绪,经历了酒神被肢解的痛苦也是个体化原则的瓦解,打破了个体的界限上升到高于个体的精神层面,从感觉上的认同和共鸣到精神上的认同和共鸣。 古代的抒情诗也属于音乐的一种,希腊悲剧产生于抒情诗,后来发展出对话和歌队,歌队把舞台和现实世界的观众隔开,维持着个体化原则瓦解后的酒神世界。一旦歌队的音乐功能消除,变为对于剧情的解说和对未来剧情的预言,作为酒神艺术的悲剧就走到头了。
相比于日神倾向,尼采更认同酒神倾向。因为酒神倾向是更自由的。
三、为什么尼采不主张“理解而后美”?兼谈尼采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影响
“理解而后美”
我们的传统都讲究“理解而后美”。例如,我们在看了一部戏剧作品之后,我们都想要弄清楚这部作品讲了什么,其中的人物关系如何。在理解之后,才会说这部作品美不美。
但是,尼采认为“美”是一瞬间的东西,是一种外表的东西,所以因为对其直接把握,而非在理性思考之后再去把握。
美与知识(真)、善都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美就是表面的东西,如果要去探求一个人的内在“美不美”就是在探求这个人善不善。
局限于个体化原则之内,审美诉诸于理性而不是感觉。
追求像还是不像。
“像与不像”不再成为评价艺术的最主要标准。尤其在照相技术被发明之后。
缺乏创造性。
艺术作品是要唤起观众的情感,并让观众与之产生共鸣。
因此,艺术要有创造性。
这是由于尼采认为一切都是“生成的”,而不是“存在的”。换言之,美的是动态的、变化的。
现代、后现代追求梦幻和共鸣,追求线条和色彩的交替作用,而不是像不像,有时甚至用杂乱、丑陋、恶心的东西使人力求从中解脱而促进对美的追求。
20世纪之后,艺术家开始追求一种“动态的美”。强调色彩、构图的搭配。
如,现代派艺术家毕加索
强调颜色、线条(动态的)
强调镜子中的你与你自身只有差异的。
推荐版本:
[德]弗⾥德⾥希·尼采著;孙周兴译. 悲剧的诞生[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杨恒达译. 悲剧的诞生[M].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