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基于学霸笔记精粹思维导图,梳理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包含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高频考点一图囊括,期末/考研锁分利器!
编辑于2025-07-19 00:06:15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基本概念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①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②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③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④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表
先秦至汉
《山海经》——记载38种疾病
《五十二病方》——52 种病证、病名103个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
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难经》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晋
皇前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王叔和——《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阐述24种脉象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提出疥疮是疥虫传染;
漆疮发生与体质有关等;
某些传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戾之气”引起
唐
孙思邈——《千金方》
开创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宋
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
提倡"三因学说" (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开创了胜腑证治先河
金元时期(四大家)
寒凉派·刘完素(刘河间)——《素向玄机原病式》
主张火热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生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为外感和内伤疾病的主要病机,故在治疗用药多用寒凉
补土派·李杲(李东垣)——《脾胃论》
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胃论,强调胃气对发病的决定性作用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滋阴派/养阴派·朱震亨(朱丹溪)——《格致余论》
力倡相火论,
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普用“滋阴降火”
攻下派/攻邪派·张从正( 张子和)——《儒门事亲》
力倡攻邪论,提出“病由邪生”,
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邪去正自安”,
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
明
吴又可(吴有性)——《温疫论》
创“戾气”学说。
“瘟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人,不是从肌表而人;
相互传染,形成广泛性流行,症状、病程多类似;
不同疫病有不同的发病季节;
人与禽畜皆有疫病,但各不相同又有一定联系
清
叶桂(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条辨》
发展湿热病理论
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三焦辨证理论
王孟英——《温热经纬》
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
王清任——《医林改错》
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人体的各个部分在功能结构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与神俱)
精气神一体观:精、气、神为一之三宝。精可概括为精、血、津液。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驭精与气
2.病理上相互影响:
分析病证的机制时,着眼整体,着眼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有诸内,必形诸外”
3.诊断上整体分析:
整体把握病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4.治疗上整体调节: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上者下取之,病下者上取之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
(1) 生理:
“天暑衣厚则廢理开,故汗出……天寒则媵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级,谓之平脉。”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2) 病理:
“春善病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3) 防治:
因时制宜,四时养生。“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昼夜晨昏
(1) 生理: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且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 病理: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且慧;
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 防治:“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
地域环境
(1) 生理:
人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寒燥,人体腠理多致密。
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觉不适应(皮疹、腹泻)
(2) 病理:东方之域……其病为痈疡;南方者……其病为挛痹;瘦病发生与饮沙水有关(《诸病源候论》)
(3) 防治:因地制宜。“小者小异”,“大者大异”“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病理影响:
“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
“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
2. 辨证论治
病、症、证
病:(全过程)
邪气作用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这是有特定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症:(现阶段)
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是机体发病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症状与体征。
证:(阶段性)
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概念
1.辨证: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与体征,辨清病因、病性、病位、病势,从而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1)辨病因:根据症状体征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理
(2)辨病位:分析判别确定疾病所在部位
(3)辨病性:确定疾病虚实寒热之性
(4)辨病势: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2.论治:
根据辨证分析去确定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
(1)因证立法:根据证确立治则治法
(2)随法选方:根据治则治法选择相应处方
(3)据方施治:根据处方,对治疗方法进行实施
运用
同病异治
证异治异
如:暑季感冒治疗时常常需要使用解暑祛湿药(如佩兰)
麻疹病不同疾病阶段表现不同的证,故治疗麻疹病有初期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热,后期滋养肺胃阴等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证同治同
如:久泻脱肛和子宫下垂,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故可均用升提中气的方法
从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可看到,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