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常用药物TDM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常用药物TDM应用的思维导图,分别介绍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茶碱、强心苷类、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万古霉素、抗肿瘤药物甲氨喋呤、免疫抑制剂以及情感性精神障碍药等药物的TDM应用相关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常用药物TDM应用
强心苷类
常用药物
洋地黄毒苷
慢效、长效果
地高辛
中速、中效
现为需较长期使用时首选
去乙酰毛花苷和毒毛花苷K
快速、短效
药效学
药效学原因
安全范围狭窄
治疗病症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别
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血药浓度
强心苷对衰竭心脏的作用
正性肌力作用、增加Q
减慢心率
不增加或降低心肌氧耗
药动学
吸收
F个体差异大
分布
二室模型
应在消除相内取样
消除
一级动力学模型
约7%处于肠肝循环
其他影响血药浓度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
奎尼丁、维拉帕米、苯妥英钠、抗生素
病理状态
检测技术
免疫学方法
LC/MS
口服地高辛个体化给药方案
有效血药浓度的测定
一般情况下给药剂量
一级消除 半衰期=36h V=6.8L/kg
肥胖患者给药剂量
肾功能不全者给药剂量调整(F为70%)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
抗癫痫机理
膜稳定作用
增强中枢GABA功能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抗癫痫
治疗中枢疼痛综合征
抗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毒性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需要TDM的原因
安全范围窄,中毒症状与疾病症状不易区分
F个体差异大,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存在消除动力学方式转换
血浆蛋白结合率改变
对肝药酶的影响
其他影响因素
HPLC和CE,可一次检测多个组分
新型抗癫痫药物
多种作用途径、安全范围较大
万古霉素
葡萄球菌等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
副反应
听力或肾脏损伤等
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
TDM原因
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很大
安全范围窄
血清
HPLC / MS 、 FPIA
TDM结果的解释
有效血药浓度与目标浓度
最大中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目标浓度
掌握必要的资料
结果解释注意事项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A
药效学及血压浓度参考值
仅抑制T细胞免疫
随移植后不同时期而有不同的要求(0.15~ 0.45ug/ ml )
剂量和血药浓度无可靠相关性
特殊的高血液蛋白结合(95%)方式
重要脏器功能状况
样本
肝素抗凝全血
C2,即早晨服药2h后的血药浓度
检测方法
色素法
他克莫司
窄的治疗窗
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
tp一些人为1~3h,另一些人呈现平台吸收效应
F平均为15%,个体差异大
分布和消除
红细胞及血浆蛋白高度结合,t1/2=3.5-40.5h
代谢和生物转换
TDM检测
全血
如微粒体酶免疫法(MEIA)等
色谱法
如LC/MS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
药效学及血药浓度参考值
5- HT 缺乏或功能障碍为共同基础
血药浓度:ng/ml
特殊“治疗窗”
首过消除强,F变动大,部分代谢物仍有相同效应
HPLC
免疫学法
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作用机制
肌颤、抽搐、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及多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死亡。
口服吸收完全
二室分布模型,V约0.79L/Kg
二相
肾功能
钠摄入量
合并用药
呋塞米、茶碱等
样本和取样时间
血清、唾液(主动转运))
达稳态后取样,要求12小时标准血清锂浓度
测定技术
火焰吸收光谱或原子吸收光谱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茶碱
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剂量过大可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致死,与血压浓度密切相关
多呈单室分布
约15%个体在治疗浓度范围存在消除动力学方式转换
增加血药浓度和毒性
提高血药浓度的疾病因素
老年人静脉注射氨茶碱容易中毒
降低血药浓度的其他因素
吸烟等
血清或血浆
方法技术
CE
光谱法
双波长法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
毒性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毒性
血药浓度参考值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0.5~2.0μ g / ml
在肾皮质和内耳内、外淋巴液有高浓度聚积,且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下降很慢
以原型经肾小球滤过排泄
心、肾功能改变等
不宜用肝素抗凝,多用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