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识论
这是一篇关于认识论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主要内容包括: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梳理细致,非常方便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5-07-24 20:51:59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重要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实践的本质
错误的实践观(中国哲学)
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错误的实践观(西方哲学)
理性先天的道德活动
主体自我实现的精神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科学的实践观
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主体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含义: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包括知识性因素(首要能力)和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客体
含义:与实践主体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
类型: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实践中介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三种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派生形式
虚拟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人的多数知识来自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客体、指导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观点
认识过程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认识是主观自生的,生而知之的
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缺陷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物主义反映论
观点
认识过程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直接反映论(旧唯物主义)
观点:把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离开了实践,离开了辩证法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作为能动反映具有创造特性
能动反映论的优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概念: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特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概念: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间接性、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感性材料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重要性
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实现飞跃的条件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
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含义
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
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
含义
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广义上也包括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
作用
激活、驱动
认识两大规律
反复性
含义
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无限性
含义
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反复
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形式
循环往复
实质
前进上升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定义
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含义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宣扬主观真理论
一元性
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真理是正确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同谬误有原则界限
人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经典表述: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性
认识有待扩展
认识有待深化
经典表述: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关系
真理既是绝对的,有时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
任何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着真理绝对性的颗粒
真理发展的规律
认识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发展过程中
任何真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原因
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
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错误观点
绝对主义: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相互对立
真理如实反映客观事物
谬误没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
相互统一
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这个范围,就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依据
真理的本性
主观和客观的一致
实践的特点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逻辑证明
是对实践标准的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
实践是唯一标准,再无别的标准
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不可推翻
实践最终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不确定性
当前的实践,还无法检验所有的真理
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概念
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
价值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客观性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
多维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社会历史性
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特点
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别
标准
以真理为根据
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
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两种尺度
真理尺度(按照真理办事,即合规律性)
价值尺度(按照需要办事,即合目的性)
经典表述: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关系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发现新的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和必然的概念
自由的概念
人在活动中的自觉自主的状态
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变
必然的概念
指客观规律,必然性和规律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
自由的实现条件
认识条件
实践条件
错误的自由观
意志自由
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作出决定的能力
实质是不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