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边疆治理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边疆治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秦汉时期、隋唐至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编辑于2022-08-21 08:56:41 山东省中国古代民族交往
秦汉时期
秦
设官: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边疆管理:
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②南抚夷、越
③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汉
设官:设大鸿胪来管理民族事务
边疆管理:
和亲军事管理 和行政管辖
北面
和亲: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军事打击:
①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②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 初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西北
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南方:灭南越,设郡县
屯戍政策于经济开发
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屯戍政策作用
①抵御匈奴入侵
②降低军费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③有利于边疆开发
④推动民族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争、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
隋唐至两宋时期
隋
管理机构及制度
①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李部及鸿胪寺
礼部司:朝聘册封首领
主客司:各组朝见客官
②在边疆找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地方制度
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
④加强的与流球的接触
唐
(一)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二)措施
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北:回纥 唐玄宗:骨力裴罗-怀仁可汗
③西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多次会盟
④东北:靺鞨 唐玄宗:大祚荣-渤海郡王 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
宋
①多民族政权并立。宋先后与契丹建立的辽,党项建立的西夏,女真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②封建制度扩展。由西夏金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
③民族交融是历史主流
元明清时期
元
背景:元朝结束了政权长期病历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
政策
①行汉法
②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即四等人制
管理机构
①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②在东北,云南等地区设行省、征发赋税
③澎湖与琉球:设澎湖巡检司
明
(一)中央: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二)地方
①北方
修筑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九边)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②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
③西北: 设赤金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④西南:设吐司
⑤西藏
封授法王、王等称号,设行都指挥使司
贡赐、茶马政策
清
(一)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二)地方:
蒙古
①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制度
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③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新疆
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②1762年,设伊犁将军
西藏
①册封达赖班禅,金瓶掣签制度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共管西藏
③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东南
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①康熙前期,雅克萨之战,两次击败俄军
②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统一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古代民族交往
秦汉时期
秦
设官: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边疆管理:
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②南抚夷、越
③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汉
设官:设大鸿胪来管理民族事务
边疆管理:
和亲军事管理 和行政管辖
北面
和亲: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军事打击:
①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②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 初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西北
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南方:灭南越,设郡县
屯戍政策于经济开发
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屯戍政策作用
①抵御匈奴入侵
②降低军费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③有利于边疆开发
④推动民族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争、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
隋唐至两宋时期
隋
管理机构及制度
①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李部及鸿胪寺
礼部司:朝聘册封首领
主客司:各组朝见客官
②在边疆找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地方制度
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
④加强的与流球的接触
唐
(一)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二)措施
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北:回纥 唐玄宗:骨力裴罗-怀仁可汗
③西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多次会盟
④东北:靺鞨 唐玄宗:大祚荣-渤海郡王 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
宋
①多民族政权并立。宋先后与契丹建立的辽,党项建立的西夏,女真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②封建制度扩展。由西夏金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
③民族交融是历史主流
元明清时期
元
背景:元朝结束了政权长期病历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
政策
①行汉法
②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即四等人制
管理机构
①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②在东北,云南等地区设行省、征发赋税
③澎湖与琉球:设澎湖巡检司
明
(一)中央: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二)地方
①北方
修筑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九边)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②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
③西北: 设赤金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④西南:设吐司
⑤西藏
封授法王、王等称号,设行都指挥使司
贡赐、茶马政策
清
(一)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二)地方:
蒙古
①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制度
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③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新疆
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②1762年,设伊犁将军
西藏
①册封达赖班禅,金瓶掣签制度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共管西藏
③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东南
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①康熙前期,雅克萨之战,两次击败俄军
②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统一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