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字塔原理》详细笔记(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
这是一篇关于《金字塔原理》详细笔记(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篇 表达的逻辑,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第三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第四篇 演示的逻辑。
编辑于2025-07-31 11:53:30这是一篇关于《金字塔原理》详细笔记(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篇 表达的逻辑,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第三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第四篇 演示的逻辑。
这是一篇关于让管理回归简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推荐序:靠近管理本质,远离“企业文学化”,升级版自序:让管理回归简单,自序:让管理回归简单,前言:管理就是“管” “理”,【第1篇】管理目标,【第2篇】管理组织,【第3篇】管理决策,【第4篇】管理授权,【第5篇】管理人才,【第6篇】管理自己。
这是一篇关于人本教练模式--激发你的潜能与领导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人本概念,二、九点领导力,三、四步教练技巧,四、四种教练能力,五、九种领导技巧(详细展开),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金字塔原理》详细笔记(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篇 表达的逻辑,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第三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第四篇 演示的逻辑。
这是一篇关于让管理回归简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推荐序:靠近管理本质,远离“企业文学化”,升级版自序:让管理回归简单,自序:让管理回归简单,前言:管理就是“管” “理”,【第1篇】管理目标,【第2篇】管理组织,【第3篇】管理决策,【第4篇】管理授权,【第5篇】管理人才,【第6篇】管理自己。
这是一篇关于人本教练模式--激发你的潜能与领导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人本概念,二、九点领导力,三、四步教练技巧,四、四种教练能力,五、九种领导技巧(详细展开),总结。
《金字塔原理》详细笔记 (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
第一篇 表达的逻辑
第1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大脑的天然特性: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事物按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倾向于将具有“共性”(相似点或位置相近)的事物归为一组。例如,看到6个黑点,会自动分为两组每组3个,因部分黑点间距更近。
记忆限制:大脑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项目,通常最容易记住1个,较好记住3个。当项目超过4-5个时,大脑会自动归类到不同逻辑范畴以方便记忆。
举例说明:妻子让买9样东西(葡萄、橘子、牛奶、咸鸭蛋、土豆、鸡蛋、胡萝卜、苹果、酸奶),若不分组很难记住,而按“蛋奶产品”“水果”“蔬菜”分组后,记忆会更轻松。
核心价值:通过归类分组,将零散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能让大脑更高效处理信息,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表达逻辑的关键:清晰的表达顺序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即结论先行,自上而下传递信息。
读者的思维特点:读者会逐句理解信息,并自动寻找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若不预先说明逻辑关系,读者会自行推测,可能产生误解。
反面案例:一篇关于男女同工同酬的文章,开头未明确核心观点,仅罗列复杂表述,导致读者难以理解逻辑关系。
正面案例:将会议改期建议先提出结论“今天的会议可以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开”,再说明原因(对两人方便、第三人能参加、会议室可用),读者能快速理解。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思考的流程:从最底层具体思想开始,将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章节,章节组成文章,金字塔顶端是中心思想(对所有思想的概括)。
思想组织的原则:
纵向:任一层次的思想必须是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横向:每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可用单一名词概括,如“建议”“原因”)。
横向:每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演绎、时间、结构、程度顺序)。
逻辑顺序的类型: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如“所有人会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会死”)。
时间顺序:按行动步骤排列(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顺序:按空间或结构划分(如按地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顺序:按重要性排列(最重要、次重要)。
第2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纵向关系
核心作用:通过疑问/回答式对话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导读者跟随思路。
运作方式:上一层次的思想引发读者疑问,下一层次的思想需回答该疑问。如此反复,直至读者无新疑问。
举例:“猪应当被当做宠物养”引发疑问“为什么”,回答“因为猪很漂亮且能培育多品种”;“为什么猪很漂亮”引发新疑问,回答“猪很肥且有英国特征”,以此类推。
注意事项:在未做好回答准备前,避免引发读者疑问;在未引发疑问前,避免先给答案。
横向关系
演绎推理:
形式:由3个论述组成,第一个是对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是对主语或谓语的评述,第三个是前两者的隐含意义。
例子:“所有金属导电→铜是金属→铜能导电”。
概括方式:基于最后一个论述概括(如“因为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
归纳推理:
形式:将具有共同点的思想归类,概括其共性。
例子:“法国坦克、德国坦克、俄国坦克抵达波兰边境→波兰将遭坦克进攻”。
要求:需找出能概括该组思想的单一名词,且思想间有逻辑共性。
序言的结构
组成部分: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作用:提示读者已知信息,将读者带入特定情境,确保作者与读者“站在同一位置”。
写作原则:
背景:介绍读者熟悉的公认事实(如“公司已使用某流程5年”)。
冲突:背景中发生的扰乱稳定的事件(如“该流程效率下降”)。
疑问:冲突引发的读者疑问(如“如何提高效率”)。
回答:文章的中心思想(如“需优化流程中的3个步骤”)。
举例:“背景:公司销售报告存在问题。冲突:客户投诉报告不及时、数据不准。疑问:如何改进?回答:需优化数据收集、审核、发布环节”。
第3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自上而下法
步骤:
确定主题:明确文章要讨论的核心内容(如“大客户改变记账方式的建议”)。
设想疑问:推测读者对该主题可能存在的疑问(如“该建议是否可行”)。
给出回答:明确针对疑问的答案(如“可行”)。
写序言:按“背景-冲突-疑问-回答”结构组织(背景:大客户建议改变记账方式;冲突:需评估可行性;疑问:是否可行;回答:可行)。
展开对话:针对回答引发的新疑问,逐层提供支持性思想(如“为何可行?因能提供所需信息、增加现金流、减少工作量”)。
优势:能快速搭建框架,确保思想聚焦主题。
自下而上法
适用场景:不清楚主题或无法确定疑问时。
步骤:
列出要点:将所有相关思想逐一列出(如排版成本问题的要点:效率低、加班多、价格无优势等)。
找出关系:分析要点间的逻辑关系(如效率低导致加班多,进而影响价格)。
得出结论:概括要点形成中心思想(如“需降低排版成本,可简化工序并提高工资”)。
注意事项:确保每组思想按逻辑顺序组织,且属于同一范畴。
初学者注意事项
先搭结构:避免边写边想,先确定金字塔框架再动笔。
序言起点:从背景开始写序言,更容易明确冲突和疑问。
重视序言:避免省略序言,否则可能导致思路混乱。
历史背景放序言:正文仅包含引发疑问的新思想,历史信息放在序言中。
序言内容可靠:只包含读者不会质疑的信息,避免引发新疑问。
优先归纳推理:关键句层次用归纳法更易被读者理解,演绎法适合较低层次。
第4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目的:让读者抛开无关思想,专注于文章主题,激发阅读兴趣。
故事三要素:
背景:设定情境(如“公司每年增长10%”)。
冲突:打破稳定的事件(如“今年预计下降10%”)。
疑问与回答:冲突引发的疑问(“如何恢复增长”)及答案(“需采取3项措施”)。
长度:根据读者需求调整,可2-3段,确保读者理解背景和冲突。
序言的常见模式
发出指示式:
适用场景:告诉读者做某事(如“如何执行新流程”)。
结构:背景(需执行某任务)→冲突(需按特定方式执行)→疑问(如何执行)→回答(步骤1、2、3)。
请求支持式:
适用场景:申请资源(如“申请经费购买设备”)。
结构:背景(存在问题)→冲突(解决方案需经费)→疑问(是否批准)→回答(应批准,因问题紧急、方案有效、成本合理)。
解释做法式:
适用场景:说明如何做某事(如“如何优化库存管理”)。
结构:背景(现有流程有问题)→冲突(需优化)→疑问(如何优化)→回答(步骤1、2、3)。
比较选择式:
适用场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如“选择哪种营销方案”)。
结构:背景(需做决策)→冲突(有多个方案)→疑问(选哪个)→回答(方案A最优,因成本低、效果好)。
序言的常见模式——以咨询为例
项目建议书:
结构:背景(客户有问题)→冲突(客户请咨询解决)→疑问(你是否合适)→回答(合适,因理解问题、有方法、有经验、安排合理)。
项目进度小结:
结构:背景(一直在处理某问题)→冲突(完成某步骤)→疑问(发现了什么)→回答(发现XX问题,需采取XX措施)。
序言四要素总结
背景(S):介绍情境。
冲突(C):引发问题的事件。
疑问(Q):读者的困惑。
回答(A):文章的核心观点。
第5章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步骤:
阐述已知情况(如“所有产品需通过质检”)。
阐述相关情况(如“该产品未通过质检”)。
得出结论(如“该产品不能出厂”)。
另一种形式(问题解决):
提出问题(如“销售额下降”)。
分析原因(如“市场竞争加剧”)。
给出方案(如“加强营销推广”)。
局限性:在关键句层次较繁琐,读者需记忆多步论述才能理解结论。
归纳推理
步骤:
列出具有共同点的思想(如“甲产品利润下降、乙产品利润下降、丙产品利润下降”)。
找出共性(如“所有产品利润均下降”)。
得出结论(如“公司整体利润下滑”)。
要求:
正确定义组内思想(用单一名词概括,如“利润问题”)。
剔除不相关思想(确保所有思想属于同一范畴)。
两者的区别
演绎推理:第二点是对第一点的评述,呈线性逻辑(如“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归纳推理:思想因共性被分组,结论是对共性的概括(如“多现象→共同点→结论”)。
应用场景:关键句层次优先用归纳法,低层次可根据需要用演绎法;归纳法更易被读者快速理解。
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第6章 应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类型及应用
时间顺序:
定义:按照采取行动的先后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组织思想,适用于描述过程、流程或步骤。
注意事项:需区分原因和结果,避免将不同层次的因果关系混淆。例如,在描述“提高生产效率的步骤”时,需按“分析现状→制定方案→执行方案”的顺序,而非混杂因果。
案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可分为“界定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方案”,需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
结构顺序:
定义:按照事物的结构或空间分布组织思想,如组织结构、地理位置等。
原则(MECE):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无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例如,将“公司部门”划分为“销售部、市场部、研发部”,各部门职责明确且覆盖所有业务。
应用:绘制组织结构图、行业结构图时,需按结构顺序排列,确保读者能清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程度顺序(重要性顺序):
定义:按照思想的重要程度排列,从最重要到次重要。
要求:需明确每组思想的共同特性,再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例如,“影响产品销量的因素”可按“价格(最重要)、质量、品牌”排序。
注意事项:避免简单罗列,需说明排序的依据(如“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识别和调整不适当的分组
检查逻辑顺序:若某组思想无法按上述三种顺序排列,说明分组存在问题。例如,“公司存在的问题”若同时涉及“管理、财务、市场”,需确认是否按结构顺序分组,且无遗漏重要方面。
重新归类:对于杂乱的思想,先找出共性(如“均为成本问题”),再按合适的逻辑顺序重组。例如,将“库存数据不可靠、报告周期长、格式混乱”归类为“销售报告问题”,再按“数据质量→时效性→格式”排序。
第7章 概括各组思想
避免“缺乏思想”的句子
定义:“缺乏思想”的句子指未概括思想精华,仅说明思想类别(如“存在3个问题”),无法给读者提供新信息。
危害:导致读者枯燥乏味,掩盖思考不完整的事实。例如,“该计划有5个步骤”未说明步骤的核心目的,需改为“该计划通过5个步骤实现成本降低10%”。
改进方法:提炼思想的本质,明确每组思想的最终结果或共同意义。
总结行动性思想(步骤、措施)
要求:说明采取行动后产生的直接结果(效果、目标),而非仅列举行动本身。例如,“执行新流程”需改为“执行新流程以缩短订单处理时间至24小时”。
步骤:
明确各行动的具体含义,使用清晰的动词(如“优化”“削减”)。
找出行动间的因果关系,合并同类行动(如将“检查库存、核对订单”合并为“确保库存与订单匹配”)。
总结行动的整体结果(如“通过库存与订单匹配,降低缺货率”)。
总结描述性思想(信息、情况)
要求:说明思想的共同点的含义,而非仅罗列事实。例如,“客户投诉产品破损、包装简陋”需总结为“产品物流环节存在问题”。
步骤:
找出思想的共同特性(如“均与物流相关”)。
确定共性的意义(如“物流问题影响客户体验”)。
提炼概括性语句(如“需优化物流流程以提升客户满意度”)。
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
原则:同一层次的行动步骤需为实现同一结果而采取的措施,避免混杂不同层次的行动。例如,“制定营销策略”是顶层行动,其下可分为“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客户、设计宣传方案”等子步骤。
方法:通过想象行动的执行过程,判断步骤的抽象层次,确保每组步骤不超过5个(便于读者理解)。
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
要求:确保行动步骤完整且相互独立,总结句需明确、具体。例如,“提高产品质量”的行动包括“改进生产线、加强质检”,结果可总结为“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模糊词汇(如“改善”“优化”),需量化结果(如“成本降低20%”)。
找出结论之间的共性
方法:
检查思想的结构共性(如同一主语、谓语)。
寻找更密切的联系(如因果、相似结果)。
完成归纳跃进,提炼核心思想。例如,“销量下降、利润减少、市场份额萎缩”的共性是“公司经营业绩下滑”。
案例:“竞争对手降价、原材料涨价、需求减少”可归纳为“公司面临市场压力”,再进一步提出应对策略。
第三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8章 界定问题
界定问题的框架
问题的本质:问题源于现状(非期望结果,R1)与目标(期望结果,R2)之间的差距,即“如何从R1到R2”。
框架四要素:
切入点/序幕:问题发生的具体领域或背景(如组织结构、流程、环境等),是描述问题的起点。例如,“某公司的库存管理系统”。
困扰/困惑:扰乱现状的事件,导致从序幕的稳定状态过渡到R1。可能是外部变化(如市场竞争加剧)、内部变化(如新系统上线)或近期发现的问题(如效率下降)。
现状(R1):实际存在的非期望结果,如“库存成本过高”“订单交付延迟”。
目标(R2):期望实现的结果,需具体、可衡量,如“将库存成本降低15%”“订单交付时间缩短至3天”。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切入点/序幕:需简洁描述问题发生的场景,避免细节冗余。可通过结构(如组织架构图)或流程(如生产流程)呈现。
困扰/困惑:需明确其对序幕中稳定状态的影响,说明如何导致R1。例如,“新系统上线后,数据录入错误率上升,导致库存统计不准确(R1)”。
R1与R2的界定:
R1需具体说明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如“因缺货导致客户投诉增加20%”)。
R2需明确期望的具体结果(如“将客户投诉率降至5%以下”),避免模糊表述(如“改善客户满意度”)。
发掘读者的疑问
常见疑问类型:
不知道如何从R1到R2(核心疑问)。
知道解决方案但不确定是否正确。
知道解决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解决方案行不通,需寻找新方案。
存在多个方案,需选择最优方案。
不清楚R2,需明确目标。
不清楚是否处于R1,需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疑问的确定:根据问题展开的要素,判断读者最可能关注的核心疑问,为构建金字塔结构奠定基础。
将界定的问题转化为序言
序言结构:遵循“背景(S)-冲突(C)-疑问(Q)-回答(A)”,其中:
背景:描述切入点/序幕及稳定状态。
冲突:说明困扰/困惑如何导致R1与R2的差距。
疑问:明确读者的核心疑问(如“如何降低库存成本”)。
回答:提出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如“优化库存管理流程”)。
案例:背景(某零售企业依赖3个仓库配送商品)→冲突(销量增长导致仓库容量不足,无法满足订单需求)→疑问(如何解决仓库容量不足问题)→回答(扩建现有仓库或新建仓库)。
第9章 结构化分析问题
从信息资料入手的局限
传统方法:收集所有相关资料后再分析,易导致信息冗余、效率低下,且难以聚焦核心问题。
改进方法:先建立诊断框架和逻辑树,指导资料收集,仅关注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提高分析效率。
设计诊断框架
目的:呈现问题领域的结构,帮助找出R1的原因。
三种方法:
呈现有形结构:将问题领域拆分为具体组成部分,检查各部分是否正常。例如,分析“企业成本过高”时,可按“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拆分,逐一排查。
寻找因果关系:
财务结构:从收入、成本、利润等维度分析(如“利润下降”可能源于“销售收入减少”或“成本上升”)。
任务结构:按业务流程的关键任务分析(如“订单处理延迟”可能源于“订单录入错误”“库存不足”“物流低效”)。
活动结构:按导致问题的行动步骤分析(如“产品质量不合格”可能源于“原材料采购劣质”“生产工艺缺陷”“质检疏漏”)。
归类分组:将可能的原因按共性分类,如“市场原因、内部管理原因、外部环境原因”,确保覆盖所有可能因素。
使用诊断框架
步骤:
确定问题领域的结构(如用组织结构图、流程图)。
按框架拆分要素,寻找可能导致R1的异常点。
收集资料验证异常点是否为问题根源。
案例:分析“某产品市场份额下降”,框架可分为“竞争对手、客户、产品本身”,经调研发现“竞争对手推出低价替代品”是主要原因。
建立逻辑树
用途:
寻找解决方案:将问题分解为具体任务,逐一找到应对措施。例如,“提高销售额”可拆分为“增加现有客户购买量”“拓展新客户”“提高产品单价”,再针对每个子任务提出具体方案。
检查思想缺陷:验证各组思想是否完整、逻辑是否连贯。例如,判断“降低成本的措施”是否覆盖“采购、生产、运输”等所有环节。
原则:
相互独立:各分支无重叠。
完全穷尽:覆盖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或原因。
是非问题分析
定义:通过“是/否”回答的问题,验证假设或排除无关因素,聚焦核心原因。
步骤:
确定关键问题(如“库存过高是否因需求预测不准确”)。
设计是非问题,收集资料验证(如“需求预测误差率是否超过10%”)。
根据回答排除或确认原因,缩小分析范围。
注意事项:避免将非关键问题列入,确保问题与R1-R2的差距直接相关。
第四篇 演示的逻辑
第10章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突出显示文章的框架结构
适用场景:文章篇幅较长时,需通过视觉形式突出结构,帮助读者快速理解主要观点及相互关系。
常用方法:
多级标题法:
核心原则:不同层次的思想用不同标记区分,层次越低离页面右端越近,同一层次思想格式一致。
标题层次:章标题→节标题→小节标题→编号段落→项目符号段落,依次对应思想的不同层级。
注意事项:
每一层级标题不能只有一个(需体现分组思想)。
相同思想使用相同句型(保持一致性,如均以动词开头)。
标题用词提炼思想精髓(简洁明了,不冗长)。
标题与正文分开考虑(标题为提示作用,正文需独立通顺)。
每组标题提前集中介绍(说明将要讨论的主要论点)。
不滥用标题(仅在有助于清晰传达信息时使用)。
下划线法:
做法:用下划线标出关键句层次及支持性论点,通过字体、行首缩进区分层次。
原则:
严格使用疑问/回答结构(下一层次论点直接回答上一层次问题)。
论点措辞简洁(不超过12个单词,避免多主语和谓语)。
论点限制在演绎或归纳框架内(演绎不超过4个论点,归纳不超过5个)。
数字编号法:
优点:方便查找特定话题或建议。
缺点:分散对整体内容的关注,修改时需重新编号,建议与多级标题法配合使用。
行首缩进法:
适用场景:文章较短,无需标题或编号时,通过缩进突出不同组别思想。
规则:同一组思想用相同句型,确保逻辑清晰(如均为行动建议)。
项目符号法:
特点:层次越低离页面左侧越远,常用于项目进度小结,注重简洁直接的陈述。
规则:每层次陈述简短,同一层次用相同句子结构,直接与上一层次关联。
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
目的:连接不同组思想,避免读者感到突兀,确保思路流畅。
过渡方式:
讲故事:在关键句要点前,通过“背景-冲突-疑问”模式引出答案,与序言结构呼应,引导读者思路。例如,讨论“标杆比对”时,先介绍背景(企业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冲突(不知是否领先)、疑问(如何判断),再引出关键句要点。
承上启下:从之前内容中挑选关键词或短语,用于下一部分起始句,连接前后思想。例如,上一节讨论“缺乏专职领导的问题”,下一节以“这些问题与职责分工重叠混合在一起……”开头。
总结各部分内容:对长章节进行阶段性总结,提炼主要论点,帮助读者回顾核心内容后再继续。
得出完整结论:不仅总结内容,还需引发读者行动意愿或情感共鸣,避免简单重复,可采用哲学观点或行动建议形式。
说明下一步行动:当希望读者近期采取行动时,明确列出逻辑上理所当然的步骤(如“若同意收购,需打电话给对方老板、联系银行等”)。
第11章 在PPT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
设计文字PPT幻灯片
核心原则:文字幻灯片仅包含最重要、经分组和总结的思想,叙述简洁,突出重点。
设计规则:
每次只演示一个论点。
论点用完整陈述句(而非标题性语言,如“销售前景看好”而非“销售前景”)。
文字简短(每张不超过6行,约30个单词)。
使用简单词汇和数字(避免复杂术语,数字简化如“490万美元”而非“4876987美元”)。
字号足够大(根据最远观众距离计算,如16英尺远需0.5英寸字号)。
注意趣味性(通过布局、字号、颜色提升吸引力,可让内容逐级展开)。
设计图表PPT幻灯片
作用:直观展示数据、复杂关系,弥补文字不足,占演示文稿的90%。
设计规则:
图表需回答特定问题(如“组成部分”“变化趋势”“数量比较”等)。
标题直接传递信息(用完整句子或含动词的短语,如“西部地区占销售额的一半”)。
避免复杂图表(确保读者快速理解,不超过1-2个复杂图表)。
故事梗概
制作步骤:
详细撰写序言,明确背景、冲突、疑问、答案。
按序言要素、关键句要点、下一层次论点的顺序,以故事梗概形式呈现每张幻灯片内容。
初步确定呈现方法(文字或图表)。
撰写每张幻灯片的讲稿,确保流畅连贯。
设计幻灯片并排练。
目的:让演示像讲故事一样有逻辑,帮助观众跟随思路,提前了解整体结构。
第12章 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
画脑图(在大脑中画图像)
原理:人类通过图像进行理性思维更高效,图像能将大量事实浓缩为抽象概念,便于理解和记忆。
方法:阅读时在脑中构建与文字对应的“记忆图像”,随着内容推进丰富细节,帮助记住核心信息。例如,阅读描述场景的文字时,在脑中勾勒出时间、地点、人物及动作的画面。
作用:即使无法逐字记忆,也能通过图像回忆核心内容,加深对段落的理解。
把图像复制成文字
核心:将脑中的图像转化为清晰、有条理的文字,让读者能重新构建相同图像。
步骤:
找出文字中的名词及相互关系,将其视为视觉图像的组成部分。
简化复杂表述,提炼核心思想(如将冗长的流程描述简化为“重新部署销售人员以适应新环境”)。
确保句子逻辑连贯,让读者无需标题也能顺畅理解。
注意事项:避免堆砌术语和复杂句式,通过清晰的逻辑关系(如因果、步骤)呈现思想,使读者能快速“看见”文字所传达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