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技成就 - 近五年我国的科技成就
【中国科技腾飞:近五年突破一览】从万米深潜到量子通信,我国科技成就闪耀全球!通信领域,中星26号、亚太6D卫星接连升空,珠峰5G基站刷新世界高度"墨子号"实现天地量子对接海洋技术屡创纪录:"奋斗者"号环大洋洲深潜,"海斗一号"4次突破万米国防领域,鲲龙AG600两栖飞机成功首飞20202023年,长征火箭多次托举卫星入轨,"探索"系列科考船携深潜器凯旋这些里程碑见证了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编辑于2025-08-02 15:50:14科技点亮生命奥秘! 从微观的DNA遗传变异到宏观的生态系统运转,生物世界充满智慧血液中的ABO血型密码、人体必需的铁钙等营养元素,支撑着生命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维系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循环无机环境的水、空气与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生态基础,而进化历程则见证物种从水生到陆生的飞跃探索这些生命构成要素,揭开碳氢氧氮编织的化合物奇迹!
科技正重塑未来!从深海“锰结核”中提取60多种金属,到接近绝对零度的超导体实现零电阻纳米材料在1100纳米的尺度下展现突变性能,太阳能、氢能与核能推动新能源革命现代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涵盖酶、发酵、细胞工程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加速三网融合1873年“挑战者”号发现的锰结核,到今日高新技术集群,人类不断突破边界。
【中国科技腾飞:近五年突破一览】从万米深潜到量子通信,我国科技成就闪耀全球!通信领域,中星26号、亚太6D卫星接连升空,珠峰5G基站刷新世界高度"墨子号"实现天地量子对接海洋技术屡创纪录:"奋斗者"号环大洋洲深潜,"海斗一号"4次突破万米国防领域,鲲龙AG600两栖飞机成功首飞20202023年,长征火箭多次托举卫星入轨,"探索"系列科考船携深潜器凯旋这些里程碑见证了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科技点亮生命奥秘! 从微观的DNA遗传变异到宏观的生态系统运转,生物世界充满智慧血液中的ABO血型密码、人体必需的铁钙等营养元素,支撑着生命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维系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循环无机环境的水、空气与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生态基础,而进化历程则见证物种从水生到陆生的飞跃探索这些生命构成要素,揭开碳氢氧氮编织的化合物奇迹!
科技正重塑未来!从深海“锰结核”中提取60多种金属,到接近绝对零度的超导体实现零电阻纳米材料在1100纳米的尺度下展现突变性能,太阳能、氢能与核能推动新能源革命现代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涵盖酶、发酵、细胞工程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加速三网融合1873年“挑战者”号发现的锰结核,到今日高新技术集群,人类不断突破边界。
【中国科技腾飞:近五年突破一览】从万米深潜到量子通信,我国科技成就闪耀全球!通信领域,中星26号、亚太6D卫星接连升空,珠峰5G基站刷新世界高度"墨子号"实现天地量子对接海洋技术屡创纪录:"奋斗者"号环大洋洲深潜,"海斗一号"4次突破万米国防领域,鲲龙AG600两栖飞机成功首飞20202023年,长征火箭多次托举卫星入轨,"探索"系列科考船携深潜器凯旋这些里程碑见证了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成就 - 近五年我国的科技成就
能源
2017年
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
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稳定开采海洋超级能源的国家
2020年
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
2021年
“人造太阳”创造新世界纪录
“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
2022年
“十四五”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首个项目并网
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场在渤海海域并网发电,这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中首个并网发电的项目,共建设60台风机,总装机500兆瓦,每年可发电16.9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25.77万吨
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在安徽六安投运
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的全链条技术贯通
2023年
中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启航
3月26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海油观澜号”是全球首座水深超100米,离岸距离超100公里的“双百”海上风电项目,同时也是全球首个给油气田供电、海域环境最恶劣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海上油气开发迈出进军“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
航空航天技术
2016年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简称FAST,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
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
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关键技术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成功与”天宫二号“对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实验室进行医药、物理、生物相关实验
”长征五号“发射成功
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推力最大的火箭
2017年
发射世界第一颗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
填补了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
突破和检验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部胜利完成
2018年
”张衡一号“发射成功
”张衡一号“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也是国家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张衡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嫦娥四号“发射成功
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2019年
”高分七号“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
”捷龙一号“首飞成功
这是由中国航天”国家队“首次采用纯商业化模式执行的商业航天发射,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新篇章
”胖五“成功入轨
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
2020年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投入正式运行
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意味着人类向宇宙未知地带探索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开阔
”红旗一号-H9“发射成功
自主研发的中国首颗亚米级超大幅宽光学遥感卫星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将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2021年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
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任务是我国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实现了长期在轨停靠,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宇航员在太空工作生活3个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纪录
天舟三号”成功发射
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的第五次飞行任务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
10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按计划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承组在轨驻留六个月
2022年
我国创造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5月15日凌晨1时许,“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从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发放场地升空。4时40分,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4762米,创造了海拔9032米的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
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
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发射成功。随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于其相拥形成T字基本构型。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
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30日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2年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标志着空间站迎来全面建造完成的重要时刻
计算机技术
2017年
世界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迈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2022年
“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启动运行
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主机系统顺利落地建成并投入运行,这标志着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其他
2017年
被称作中国“人造太阳”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这标志着EAST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2018年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既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最长的钢结构桥梁。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全长6.7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开通后,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陆路车程由3.5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
2019年
我国首个5G地铁站在成都开通
国内开通的首个基于2.6GHz频段的5G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网络,标志着5G全场景连续覆盖即将成为现实
“新疆淮东——安徽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通电
全长3324千米,共有铁塔6079基,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发现迄今最大黑洞
研究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一个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也是人类发现的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的认知,将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2020年
张北柔直工程竣工投产
采用我国原创并领先世界的柔性直流电网新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该工程每年可输送约14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将助力北京冬奥场馆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清洁能源供电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投入使用
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意味着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主跨迈入“千米级”时代
国内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单机容量亚太地区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海上风电机组,刷新了我国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具备10兆瓦大容量海上风机自主设计、研发、制造、安装、调试、运行能力,是实现海上风电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重要成果
2022年
“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
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国防
2017年
第五代战斗机歼-20已正式进入空军序列
歼-20是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
我国新型万吨驱逐舰首舰成功下水
该型驱逐舰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万吨级驱逐舰,先后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装备有新型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武器,具有较强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能力,是海军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战舰
第二艘国产航母001A型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下水
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建造航母的历史,一跃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几个能够独立自主建造航母的国家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2019年
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我国百分之百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设的航母
2022年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福建舰,舷号为“18”
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人民海军第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安徽舰(舷号33)入列
075型两栖攻击舰是中国最新一代两栖作战的武器装备,配备了直通甲板和坞舱,可搭载直升机、两栖气垫登陆艇、两栖战车等两栖作战装备,具备立体登陆作战能力。两栖攻击舰是评估两栖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主要国家海军发展建设的重点内容。075型两栖攻击舰的批量服役,补齐了我国垂直登陆的短板,人民海军真正具备了遂行大规模两栖作战能力
海洋技术
2018年
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实现水上首飞
该型飞机的成功首飞,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航空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年
“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实现4次万米下潜
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记录。在高精度深度探测、机械手作业、近海底工作时间、声学探测与定位、声学通信作用距离及高清视频传输等方面,创造了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
2022年
2022年10月25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返回三亚
本次海试采用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与深海所联合研制的国产技术,首次实现了兆瓦时(1000kWh)级别的固态锂电池在深海装备上的集成,完成了大深度原位科学实验站在海底的布设试验
2023年
2023年3月11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着“奋斗着”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返回三亚
2023年1月22日,“探索一号”在位于东南印度洋蒂阿曼蒂纳海沟最深点完成深潜作业后,成功回收。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该海沟的最深点,由此拉开了对该海沟系统科学考察的序幕,对全球深渊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信技术
2016年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使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19年
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与“墨子号”卫星对接成功
为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
2020年
珠穆朗玛峰6500米5G基站完成建设并开通
全球海拔最高5G基站,实现珠峰峰顶5G覆盖。同时,F5G千兆光纤网络也实现了6500米的同步开通
亚太6D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是我国首个Ku频段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首发星
2023年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26号卫星
2023年2月23日中星26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它是我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