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菲的世界》思维导图
这是我看《苏菲的世界》整理出的思维导图,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已经读了两遍了哦。
编辑于2021-08-24 21:29:13苏菲的世界 2021.1.6 2021.1.17
伊甸园
你是谁?
生与死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着变得大而清晰。
世界从何而来?
从某个时刻事情必然从无到有……
魔术师的礼帽
哲学是什么
天底下每个人都感兴趣的
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遗憾的是,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
失去好奇心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张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后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但也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
古希腊——神话
神话的作用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
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到自然的解释
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
我们应该了解每一个哲学家关注的事项
自然派哲学家(早期希腊哲学家)关注的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
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
泰利斯
水是万物之源
安纳克西曼德
无限定者(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
安纳西美尼斯
”空气“或”气体“才是万物之源
帕梅尼德斯
我们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
“理性主义”
坚决相信人的理智的态度称为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者就是百分之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泉源的人
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已经存在的事物不会消失于无形
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
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克里特斯
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 (万物都会改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恩培窦可里斯
大自然四个根——土气火水
安娜萨格拉斯
大自然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
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
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
德谟克里特斯
世界由原子构成
唯物论者
只相信物质的东西
古希腊——命运
宿命论
相信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命中注定
德尔菲神论
命运不仅操纵个人的生活,也左右世界的历史
古典派哲学家
苏格拉底时期主流学派
诡辩学派
批评传统的神话
不屑于哲学思考
“怀疑论”
世上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
普罗塔哥拉斯
”不可知论者“
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
三位哲学家
苏格拉底
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唯有出自内心的智慧,才能使人拥有的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假装无知,强迫人运用本身的常识
被迫服毒而死
重视良心与真理,甚于生命
个人的勇气
不认为自己是智者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理性主义者
明白是非者不会为恶
正确的见解导致正确的行动
柏拉图
《对话录》
乌托邦
《自辩》
”柏拉图理性论“
物质世界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的存在,这个世界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 出现在自然界
对于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因为它们属于感官世界,而理性反之
亚里士多德
没有天生的概念
一件事物的形式乃是它的特征
说明了潜能与极限
目的因
eg.天空下雨是为了让植物生长
严谨的逻辑学家
大前提
所有的生物都会死
小前提
汉密士是生物
结论
汉密士会死
自然的层级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
理性思考
对女人的看法
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
“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通过感官而来的”
希腊文化 (亚里士多德时期到中世纪初期)
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哲学因素
教养
环境
良知是什么
良知是人们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具有良知和运用良知是两回事
信仰的混合
国教的泯灭
宗教与哲学界限消失
四个学派
犬儒主义 (木桶哲学家)
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
“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苏格拉底逛集市的感叹
真正的幸福不依赖稍纵即逝的东西
名词意思
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
斯多葛主义
世界一元论
没有事情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
不应被外在事物所动
名词意思
形容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伊壁鸠鲁主义
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
名词意思
贬义
专门追求享乐的人
新柏拉图派哲学
普罗汀
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他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
万物皆为上帝的一部分
万物一体
神秘主义
与上帝合二为一,失去自我
两种文化
印欧民族
所有使用印欧语言的民族与文化,几乎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印度、伊朗
相近的语言、相近的思想、共同的渊源
宙斯
多神论
视觉是最重要的器官
历史是循环的
印度教、佛教、希腊哲学
闪族文化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亚伯拉罕
一神论
历史呈直线式发展
以色列
耶稣
爱邻如己、宽恕
“受苦的仆人”
保罗传基督教,传遍欧洲
中世纪(黑暗时代)
文化的式微
基督教义即真理
圣奥古斯丁
基督徒、新柏拉图派的哲学家
会得救的人 会受罚的人 事先注定
上帝之城/天国 世俗之国
圣多玛斯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基督教化
世间只有一个真理
理性思考
文艺复兴(十四世纪末期)
起源于意大利北部
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
“回归本源”
费奇诺、米兰多拉
重建罗马
自给自足式经济转型为货币经济体系
政府与教会的威权
反人文主义
实证法
以观察、经验、实践为基础
科技发明的突破
人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利有弊。善恶好坏就像一股黑线与一股白线相互交织,有时甚至紧密地无法分开
新世界观
哥白尼
以太阳为中心的世界观
伽利略
牛顿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人只能通过信仰得救
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
巴洛克时期(十七世纪)
原意
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莎士比亚歌剧
“人生如戏”……
理想主义
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种崇高的特质
唯物主义
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从肉体感官而来的哲学
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明显共存
物质主义
自然界的所有现象都是由物质的分子所组成的
牛顿“机械论的世界观”
拉普拉斯 极端机械论
决定论
笛卡尔“现代哲学之父” (1596~1650)
理性主义
建立新哲学体系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哲学思考
“一个思考模式必须从最基础处开始建立”
“我思故我在”
完美实体
上帝存在
宇宙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 (二元论者)互不影响
思想、灵魂
属于意识,不占空间,不可分解
扩延、物质
不属于意识,占空间,可被分解
机械论
灵魂比身体高贵
斯宾诺莎 (1632~1677)
理性主义
用永恒的观点看事情
泛神论者
上帝不是一切,一切都在上帝之中
斯宾诺莎的道德观
不应被感情冲昏头脑
一元论者
上帝与大自然一体
上帝通过“自然法则”主宰世界,是“内在因”,非“外在因”
决定论者的观点
“自然法则”:天性
事情受到内在潜能与外在机会的左右
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
真正的幸福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
英国经验主义 (十八世纪)
经验主义者
如果不是通过感官的体验,我们心中将一无所有
洛克
我们所有的思想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
在我们看过、听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空白的板子。
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
我们的概念从哪里来?
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性质和次要性质
主要性质:扩延世界的特质,客观地再现
次要性质:酸、绿……反映实体在我们的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人各有所好
两性平等
倡导“政权分立”
经验主义理论前后并不一致
相信人对上帝的信仰和若干道德规范是人的理性所固有的
休谟
不虚假的观念
是否以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
eg.天使是复合的概念 人+翅膀
我们必须以这种方式厘清自身所有的思想观念和整理自己的藏书
人有两种知觉,印象与观念(省思)
印象: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
单一印象
观念:对印象的回忆
只要是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经验的思想与观念,休谟便不接受
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与感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
类似:佛陀
不可知论者
习惯性期待
一件事情发生后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
期待心理
与习惯有关
并不一定有关联
不能妄下定论
我们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本身
我们绝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
不以理智作为行事的标准
我们之所以做出负责任的举动,是因为我们同情别人的处境,而不是因为理性的问题
柏克莱
物质世界不一定真实
灵:天主
世间只有另外一个意志或灵造就这个“形体”世界的诸般概念(我们的感官认知乃自天主而来)
席德是个天使,是这个“灵”诉求的对象
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柏克莱”
席德所住的山庄
法国启蒙运动
反对权威
理性主义(理性时代)
核心:洛克 相信人对上帝的信仰和若干道德规范是人的理性所固有的
哲学家认为他们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 “启”发群众的“蒙”昧
教育学创立于启蒙时代
文化上的乐观态度
回归自然
自然几乎代表理性
自然宗教
自然神论
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现身
人权
争取自然权利(男人)
法国、挪威
自然权利:可能会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的权利
女权运动
当时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
德古日
献身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被砍头的女人
口号:“自由、平等、博爱”
联合国赖以成立 的一些理想与原则
康德 (1724~1804)
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
两种直观形式
时间
空间
先于一切经验
人类的心理不纯粹是接受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
“哥白尼革命”
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
因果律根植于我们心中
小孩子的理性要等到他有若干感官的材料可以处理后才会充分发展
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
感官
知识的原料
人类内在的情况
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
符合因果律
知识的形式
在一些大问题上,理性所能运作的范围超出了人类所能理解的程度
信仰
应该假定人有不朽灵魂、上帝存在以及人有自由意志
“实践的设准”
设准:无法证实的假设
为了人类的道德必须假定为真的假设
“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如果人类的脑袋简单地足以让我们了解的话,我们还是会愚笨得无法理解它”
伦理学
每个人都有实践理性,都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道德法则:无上命令(无条件的、强迫性的)
意义:尊重每一个人本身,而不要将它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绝对的、不可改变的
义务伦理观
纯粹基于责任所做
善意的伦理观
行为是否合乎德取决于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后果
人的两部分
由物质形成的存在者,完全属于自然界
受到因果律的支配
没有自由意志
有理性的存在者
追随实践理性,并因此得以做道德上的抉择
有自由意志
只有我们自己确知我们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
在“物自身”占有一席之地
物自身:与我们的感官印象没有关系的世界本身
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僵局
他的墓碑上刻了一段话:“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联合国概念之父
承认世间有一种无法追求的真理
浪漫主义
从德国开始
批评过于理性的做法,侧重感情
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
歌颂艺术方面的天才
贝多芬
诺瓦里斯
“人世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
“神秘之路通往内心”
浪漫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
艺术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学家无法表达的东西
"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
拜伦和雪莱
恶魔派
“拜伦式的英雄”
无论在生活还是在艺术都特立独行、多愁善感、叛逆成性的人
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
谢林
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或世界精神)的表现
自然与精神都是同一事物的显现
赫德
历史的特性是连续、进化、设计
“我们必须认同别人的情况才能了解他们”
两种浪漫主义
普世性
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与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
民族性
“告诉我你住哪里,我就可以告诉你是谁”
音乐
民俗音乐
艺术音乐
故事
艺术故事
民俗故事
最完美的艺术形式:童话故事
泛神论、观念论
浪漫主义者的世界精神
“浪漫主义的反讽”
打破幻想的形式
运用这种手法的人掌握一切
黑格尔 (1770~1831)
世界精神
人类的生命、思想、文化
“真理是主观的”
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黑格尔哲学
一种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
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理性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
真理就是这个过程
理性是渐进的
人类的知识不断在扩张,在进步
历史是超越的、有目的的
更多的理性和自由
辩证过程
两种思想的对立与融合(必然)
正题
反题、否定
正、反、合
三段式发展
“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谁是谁非由历史来决定
能够留存下来的观点就是对的
对的才能留存下来
描述事情要描述与事实相反的事物
男女只不同犹如动物与植物之不同
我们心目中很理所应当的看法也不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反对者愈极端,他们所及发的反应也就愈强
一种辩证的紧张关系能够导致一个自发性的行动,并因此造成突然的改变
理性或世界精神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彰显
不是个人造就语言,而是语言造就个人
没有人会和历史背景有一种“自由”的关系
只有世界精神才能发现自我
三个阶段
主观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
客观意识: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
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
绝对的精神:艺术、宗教、哲学
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
“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
世界精神思考它对历史的冲击,因此世界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它的自我
要有批判性的思考态度
”否定的思考“
在别人所说的道理中找出缺失
批评个人主义
每一件事物都是世间唯一的世界理性的表现
大哲学体系的时代到此为止
祁克果 (1813~1855)
个人主义
对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的反动
真理是主观的
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
能经由理性而知的事情(知识)是完全不重要的
人生三阶段
美感阶段
欲望与情绪的奴隶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
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
道德阶段
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
宗教阶段
“我信,因为荒谬”
正因为它是非理性的,我才相信。
信仰
马克思
共产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者
古代原子论者、17、18世纪的机械论唯物主义者是哲学性的唯物主义者
阶级斗争
你的思想与你的工作有密切关系
人类历史进化的理论
达尔文
有机物进化的理论
自然主义者:认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别无其他真实事物的态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物种起源论》
拉马克
后天特征遗传论
现代医药进退两难的局面
复合分子的形成
大气层不能有氧气
要受到宇宙辐射线的照射
弗洛伊德 (1856~1939)
文化哲学家
深度心理学或精神分析
灵魂溯源学
人生三“我”
本我
“快乐原则”
婴儿时期
自我
调整“快乐原则”以迁就现实原则
超我
道德规范进入内心
良心的一部分
潜意识
被我们压抑的经验和想法
压抑机转
说溜嘴
我们的感觉和行动会受到潜意识的鼓动
合理化
我们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我们做某一件事的真正动机,因为这个动机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投射
把我们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
让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门半遮半掩事实上是一件很健康的事
梦境乃是“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
灵感
艺术家要放得开
理性扼杀想象力
想象力就像是一个达尔文的系统
物竞天择
超现实主义者
灵媒
存在哲学
尼采
上帝已死
海德格尔
萨特
人的存在不等于东西的存在
存在先于本性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人绝对不能放弃他对自己行动的责任
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之前是不存在的
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
荒谬剧场与写实剧场 荒谬主义
科学、研究和科技都是哲学思考的副产品
人生如星尘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
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
(1632~1677)
斯宾诺莎
人物关系
苏菲的世界
主人公:苏菲
朋友:乔安
母亲
哲学老师:艾伯特
送信使者:汉密士(狗)
两个世界的中间层
很多与苏菲同类的人物
席德的世界
席德
席德的爸爸
妻子:玛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