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设计运动的萌起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
背景
① 工业技术发展迅速,新的设备机械器具被不断发明出来,但是在安全放边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众多工业品、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等设计问题。必须形成新的策略、技术体系和新的设计观解决这些问题; ② 如何形成新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以解决设计服务的对象问题,把设计的中心从为权贵、少数人服务转移到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新的方向上去。
性质
现代主义是一场席卷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运动,是一场对传统的革命,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 现代设计包含了几个重要的特征:民主主义(democracy)、精英主义(elitism)和理想主义(idealism)。
形式特点
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
形式上提倡无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
六面建筑:现代建筑采用钢铁或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底部用柱支撑,因而底部也是一个面,形成完整的建筑六面形式。
幕墙架构:以柱支撑整座建筑的结构特征必然导致幕墙架构的产生。
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实现批量化、降低生产成本;采用了标准化使得建筑施工可以采用组装的方法。
中性色彩计划: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的色彩计划,包括混凝本本身的色彩(称为“清水混凝土”)。
重视空间,特别强调整体和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基本反对预想板上的设计。
重视节约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到设计考虑中。
人物
现代设计的先驱
阿道夫·卢斯:“装饰即罪恶”。
密斯:“少而多”、“上帝在细节中”。
亨利·威尔德,在魏玛设立了第一所具有初期设计教学内容的实验性艺术学校—— 魏玛艺术与工艺学校。
柯布西耶:“机器美学,新建筑六要素”。
阿尔托:“信息理论、表现理论、人文风格”。
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包豪斯的创始人
人物简介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教育和现代主义设计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设计思想和他的教育试验影响了20世纪几代建筑家,不但使现代主义建筑得到确立,同时使之发展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全世界的“国际主义”风格。他提出的一系列设计思想、设计原则迄今为止依然对我们具有启迪作用。
思想主张
建筑应该首先考虑服务对象。必须采用经济的方法,特别是大量采用预制构件,采用拼装的方法,尽量缩短工期,降低建筑成本,才能真正达到为大众服务。
他认为建筑和产品之美不在于装饰细节上,而在于建筑家和设计价自身的训练水平,自身对于比例、均衡、表面加工细节的掌握水平。
他强烈反对一成不变地因袭古典的方法。
他认为产品、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它应有的形式,因此设计的形式是派生物,而绝对不应该作为设计考虑的起点和决定因素。
代表作
法戈斯工厂大楼
包豪斯设计学校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洛
人物简介
密斯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最著名的大师之一,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通过教学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设计家,从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很少有人对于现代建筑能产生如他那么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记者汤姆.沃尔夫曾经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中提到,“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1/3的天际线"。
思想主张
“少即是多”:“少”是针对当时建筑界仍很流行繁琐的古典装饰手法提出的,因为古典的繁琐装饰阻碍了建筑的工业化进程;“多”则解释了在大工厂生产条件下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简洁而丰富的效果和最大的使用空间。
“上帝在细节中”: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当重视细节,这归功于他的父亲对其技术的教导。虽然他从未受过正规的建筑学习,但他很小随其父亲学习石工,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技艺有所认识,又通过绘制装饰打样掌握了绘图技巧。同时,他用极为大胆、简单和完美的手法进行设计,将建筑学的完整与结构朴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代表作
图根特哈房子
巴塞罗那场馆
巴塞罗那椅
勒·柯布西耶
人物简介
勒 · 柯布西耶是法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杰出代表,机器美学的奠基人,20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艺术家,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三位大师之一,也是其中一位著书立说最多的一位,其建筑的新理念和城市规划思想有非常独到之处。
思想主张
强调机械的美。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在对“新艺术”运动津津乐道的曲线美冷嘲热讽地说“曲线是驴子走的路,直线是人走的路”,这成为他著名的语录之一。他对于飞机、汽车的崇拜,促使他在建筑、城市规划上对机械进行仿效。他认为最能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
他认为现代人类生活中经过设计的环境其实都是机器。他认为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它们的美学原则是独特的,并不跟随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对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我们才能掌握新的美学立场和美学原则。
他强调以数学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点,强调科学性、理性。他是第一个把立体主义艺术形式引入设计的人。
现代建筑核心六原则
① 柱支撑结构,而不是传统的墙承力结构; ② 脚下部留空,形成建筑的六个面,而不是传统的五面; ③ 房顶不但是平顶结构,而且设计为屋顶平台,作为天台花园,供居住者休闲用; ④ 室内完全敞开的设计,尽量减少用墙面隔绝房间的传统方式; ⑤ 完全没有装饰的立面; ⑥ 窗户采用条形,横向长窗,与建筑本身的承力结构无关,因而窗结构独立。
代表作
萨瓦公寓
巴黎救世军旅馆和服务中心大楼
巴黎市立大学瑞士学生宿舍
欧洲
德国工作同盟
目的:在德国设计专业人员与德国生产厂家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以推动德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号召德国的设计家们加入同盟。
人物
彼得·贝伦斯:贝伦斯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企业形象标志,并设计了透平机工厂厂房,这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的理论主张从功能出发,基本抛弃了繁琐的装饰,强调简介、功能良好的外形和结构。在注重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追求设计形式的简约。
缪特修斯:德国工作同盟奠基人和活动开创者,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先驱。 他的理论强调客观主义、机器风格、标准化;主张设计艺术应追求目的,讲究实用功能,讲究成本核算,宣传功能主义。
贡献:德国“工作同盟”称为促进德国设计发展的核心,对日后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德国现代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六条宗旨
①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 ②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 ③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 ④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⑤坚决反对任何装饰; ⑥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
俄国构成主义
概念
“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罗斯一批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和设计运动,是在立体主义影响下派生出来的艺术流派。最早出现在雕塑领域,而后发展到绘画、戏剧、音乐、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他们的探索带由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色彩,俄国的现代设计探索被称为“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设计思想
标榜艺术的思想性、形式性和民主性。
认为技术和艺术不可分,“结构”是设计的出发点,这一观点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特别是建筑设计的起点,也是构成主义对包豪斯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人物
塔特林
人物简介:将机械精神与设计艺术结合,强调设计与工程的紧密联系。赞美技术、崇尚工程结构。
代表作
第三国际纪念塔
马列维奇
人物简介:在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基础上,成立了“至上主义”小组。喜爱黑板单色。
促成构成主义的两个事件
其一是国际构成主义大会的举行。
其二是苏联文化部在柏林举办的苏联新设计展览。
荷兰“风格派”
概念
荷兰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风格派”源于荷兰绘画艺术风格,但它对设计界的影响巨大。“风格派”被看作是现代主义设计中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荷兰“风格派”运动,既与当时的一些主题鲜明、组织结构完整的运动,比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不同,并不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宣言,同时也不同于类似包豪斯设计学院那样的艺术与设计的院校。
特点
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
把这些集合结构单体(“元素“)进行组合,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但是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
对于非对称性的深入研究与运用。
对于纵横几何结构,以及基本原色和中性色非常特别的反复使用。
人物
杜斯波特
人物简介:风格派奠基人,《风格》杂志的编辑者,著名画家、设计史、诗人和美学评论家,以建立和领导荷兰”风格派“艺术闻名于世。他主张艺术要“抽象的简化”,以数学式结构反对印象主义和所有“巴洛克”艺术形式。设计元素常采用直线、矩形、方块。
蒙德里安
代表作
红黄蓝的构成
子主题
里特维德
人物简介:“风格派”设计师,出色地将蒙德里安的“元素”原理运用到家具和建筑上,所有的设计都力图以最简单的手段来强调设计对象各部件之间线、量和空间的组合。他的作品几乎就是”风格派“原则的视觉陈述,他经常运用简洁的基本形式和三原色,创造精美而具功能性的建筑和家具。
代表作
红蓝椅
施罗德住宅
影响
包豪斯
简介
包豪斯 (Staaliches Bauhaus) 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这所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学院,通过10多年的努力,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设计探索上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将荷兰“风格派”运动、苏联构成主义运动的成果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大成的中心。
包豪斯在工业产品设计、建筑、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和版面设计( typography)、室内设计、摄影、艺术等方面都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将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
包豪斯发展过程中,前期是德国地方政府的公立性质的学校,先后分别由魏玛政府、德绍地方政府拨款维持;到1930年,在当地右倾势力的胁迫下,学校被迫迁去柏林,并变成私立性质的。虽然这所学院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了,但是它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却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1930年代末期,包豪斯的主要领导人物和大批学生、教员因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法西斯的政治迫害而移居到美国,从而把他们在欧洲进行的设计探索,以及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也带到了新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通过他们的教育和设计实践,以美国经济的强大实力为依托,终于把包豪斯的影响发展成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从而影响到全世界。
三个阶段
办学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