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全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
编辑于2021-08-25 21:26:38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各种力量的艰难探索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5年9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新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拥挤“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是中国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预言十月革命所掀起的潮流不可阻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十月革命在中国能够快速传播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洲战场厮杀,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纳的制定
1920年10月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称”共产党小组“。同年底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为书记。1920年2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一件大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会议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最后一天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在上海举行,二大通过了第一个党章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党的三大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民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5年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国民党左右两派进一步分化,国共合作建立的统一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
全国范围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始于1925年5月上海工人反对外国资本家的罢工。五卅惨案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主要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支势力。北伐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结出的硕果
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转折点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行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全国形成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以张作霖为首的北京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和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在大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四月至五月,中国共产党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以”分共“的名义,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大革命是一场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人民革命运动,它以与辛亥革命根本不同的规模和形式,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翻天覆地的狂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空前传播,促进了中国广大民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为后来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在大革命中,党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正要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发言中强调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1928年6月至7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举行
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首先来到井冈山。1927年成立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1928年4月他又总结部队做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8年4月下旬,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井冈山时期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随后同从井冈山突围出来的红五军主力会合,并向闽西发展。
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精神,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这一根本原则 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物质和根本优势。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践行初心的使命的具体体现。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就是为人民根本得病而斗争。随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了
在各根据地和红军不断发展的形势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现金召开,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
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一再妥协退让。蒋介石在1931年7月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受抗日救亡强烈氛围的感染,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于9月下旬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踏上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有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子主题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在1935年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由此开始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一二 九运动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扫雷退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基本重力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近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巢共”。张学良、杨虎城于12月12日采取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本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从大革命失败到全民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党在这个时期曾经两次经受严峻的考验: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这两次失败都曾使党的力量遭受极大的削弱,濒临覆灭的危险。
全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
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的制定
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巩固根据地和推进抗日民主运动
加强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开展整风运动
党的七大和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胜利
重庆谈判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5年8月中下旬,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强加给中共。8月25日,党中央发表《对上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当晚,中央政治局决定毛泽东等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
重庆谈判的结果,是人民力量的一个胜利。经过谈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尽管这种承认只是口头上的,但这样一来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和世界面前输了理,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这次会谈和达成的协议,还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
政治协商会议
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完成内战准备后,以22人悍然进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其后,国民党军向其他解放区展开大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党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和积极防御的方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军队牌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内进行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和人民运动的广泛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挺进中原和战略进攻的全面展开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根本原因是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这统治将必然地走向珠胜利。”
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
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它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在变革。它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是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实施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
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提出和政策策略的制定
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的新发展和民主党派的历史性选择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局面的形成
伟大的战略决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力量发动辽沈战役,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经此一役,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国民党反动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将革命进行到底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筹建新中国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论述了将成立的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和构成形式。会议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第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领导乡村的时期。
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上午,长沙率领中央机关离开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党中央和毛泽东进驻北平香山,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这里成为领导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筹建成立新中国的工作,是通过新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世争取民族独立和人世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促使中国人民走上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道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对外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内以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作为社会支柱,把自己置于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抗日战争后,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把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向饥饿和死亡,迫使他们奋起团结自救。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定,三个主要法定。
中国共产党这所以能够把革命引向胜利,一条根本性的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深沉地扎下了根。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旦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就转化成对中国初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物质力量。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子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执政之初面临的考验
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100多万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
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国民党统治下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
在国际上,妄图称霸全球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然不肯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党自身的队伍也面临着全国执政的新考验。面对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党必须尽快学习经济建设和治理国家的全新本领。更重要的是,在执掌全国政权、从事和平建设的条件下,党要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经得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礼炮声中,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南、西南进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残敌。到1949年底相继解放闽南地区和广东大部、广西、贵州、四川,和平解放云南、西康地区。在西北,新疆宣告和平解放后,入疆部队完成千里挺进边陲的壮举。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截至同年10月,经过一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8万余人。
西藏是全国大陆最后一个等解放地区。
人民民主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真正的得到人民拥挤的、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行使权力的政权,为党在全国执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之后再考虑建交
一边倒——明确宣布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
1950年6月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决定的方针,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行动纲领
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组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9日,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以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了,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它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在进行土地改革 的同时,全国还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决定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实行坚决镇压。从12月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1年10月底,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结束。
社会各方面的民主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党还领导了包括社会改造在内的多方面的民主改革。在国营工矿效能企业开展民主改革。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是党推进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造的又一个重要方面。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反封建斗争的完成。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依法、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要求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依法事件,开展“三反”斗争。
1952年1月,中央决定在工商界开展一声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建设的展开
党和政府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方针,全力恢复国民经济。
农业方面党发扬农民个体经济积极性的同时,逐步推动个体农民之间的劳动互助。
工业方面,重点放在恢复国计民生急矿山、钢铁、动力、机器制造等行业和主要化学工业,同时恢复和增强纺织及其他轻工业生产。
效能运输业方面,国家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共17.7亿元,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22.6%。基本恢复了大摇大摆的铁路网,重新连接华北和华南。
贸易的恢复和发展,是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恢复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除旧布新
文化建设,一是要适应和推进政治变革,二是要适应和推进经济建设。
教育改革方面,除了施行国家对学校的领导,废除反动政治教育,使马列主义教育进入学校外,还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问题。二是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
文艺工作方面,继续提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还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为繁荣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
科学工作方面,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医疗卫生工作方面,党和政府提出了卫生工作要“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951年9月,北京大学12位著名响应党的号召,发起北大教员政治 学习运动,京、津高校即开展了比较集中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同年9月29日,周恩来向北京,武当高校教师学习会的教师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勉励一切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努力站到人民的立场,站到工人阶级的立场。后来,学习运动逐渐扩展到整个知识界。
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为发展同新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表述后来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4月,由中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与会 各国的赞同,打开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吸收了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形成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加强党在全国执政后的自身建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朝鲜停战谈判双方在主要 问题上达成协议,战争可望不久结束。这表明,我国已具备了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当然是国家工业化。这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臻于富强的关键所在。现在,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开大步前进了。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这是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就确定的目标。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首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然后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至于何时转变到社会主义阶段,需要在革命发展的实践进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中期计划,是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工业化主体任务的重要步骤。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使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为了准备进行有计划经济建设,我国从1951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确立了国家体制的格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相应的相对湿度制度,提供了政治保障。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随着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已确立。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在党的带领下,中国这个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此,党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党的八大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党的八大召开,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得初步成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则是这一探索的开始。《论十大关系》初步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党的八大召开,以《论十大关系》和党 的八大为标志,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