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英国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英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革命前的英国15-16世纪(背景),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请了一个王“,工业革命 一共: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二工:19世纪60年代后期,19世纪英国的政治。
编辑于2025-09-13 14:04:09【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近代英国
革命前的英国15-16世纪(背景)
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通往印度和美洲商路的活动。其原因包括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和原有的商路不通,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专制政府的支持等。1487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开辟了自西欧绕过好望角直达印度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一行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开始了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达成资本原始积累:(1)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资本。它一方面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又使大批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前提条件。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例证。(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通过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
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圈占的形式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自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历300余年。资本原始积累的形式之一,以英国最为典型。15世纪末英国养羊业十分有利可图,贵族领主们掀起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工商业人口对农产品的要求以及适应农业技术改造的需要,政府鼓励圈地运动。从18世纪开始了"议会圈地",即通过议会制定法令,圈占农民的土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接近尾声。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商主义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16-18世纪流行于欧洲。主要内容为:货币是财富的基本形式,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货币作为积累国家财富的主要途径;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重商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促进了货币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自由主义兴起后,重商主义逐渐衰落。
《航海条例》
1651年英国为了同荷兰争夺海上贸易优势而颁布的航海贸易立法。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以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航海条例引发了英荷战争。1654年4月荷兰在战败的情况下与英国订立《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的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立。
英国宗教改革
16世纪英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导火线为亨利八世离婚案。1533年亨利八世同罗马教皇决裂,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缴纳岁贡。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权力。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女王玛丽统治时期,天主教曾一度复辟。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英国宗教改革打破了教皇对英国的控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至尊法案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有关皇室至尊的法案。主要内容为: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 唯一的最高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国王可以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决定教义,并将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来审判教徒;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玛丽一世统治时期该法案被废止,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得以重申。《至尊法案》使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此后,英国国教成为都铎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清教运动
16世纪中期英国国教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清教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教徒
英国清教信徒。最初出现于16世纪60年代。起初该派只要求根据新教加尔文宗教义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反对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到16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数的增加,逐渐脱离国教,建立起独立的宗教组织。16世纪末清教徒形成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和独立派。国内的清教徒日益成为一个政治派别,并积极参加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中的领导人物均系清教徒。第一次内战后,清教徒在议会中占优势地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政府实施《克拉伦登法典》对清教徒加以迫害。
耶稣会
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1540年由罗马教皇正式批准。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该会为了达到目的,实行暗杀和特务活动,因而遭到各国进步思想家和正义人士的猛烈抨击。18世纪后期,罗马教皇迫于形势,曾一度将该会解散。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著名会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英法七年战争
1756-1763年,英法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以英国、普鲁士等为一方,法国、奥地利等国为另一方。战争主要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地进行。在欧洲,普鲁士战胜奥地利,保有西里西亚,成为欧洲强国。在美洲,英军占领魁北克等地,征服了加拿大;在印度,英国完全取代法国,处于绝对优势,法国丧失了大量殖民地,被迫媾和。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七年战争结束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请了一个王“
爆发
《权利请愿书》
162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法律文书。规定国王不经议会的同意不得征收捐税,不出示具体罪证不得任意捕人,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实行军事法,不得任意在居民家中驻军等。查理一世为了获得议会对他的财政支持,批准了《权利请愿书》,但随后又任意曲解,并且不经议会同意而征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对《权利请愿书》重新解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并把它认定为英国宪法的渊源之一。
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短期议会 长期议会
《大抗议书》
1641年长期议会通过的反专制重要文件。《大抗议书》列举了查理一世近10年来的一系列罪行,指出天主教复辟的严重危险,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如实行工商业活动自由、建立大臣对国会的负责制度、限制主教的权力等。《大抗议书》成为英国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
两次内战(第一次内战1642-1646 ) (第二次内战1648年2-8月)
马斯顿荒原战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军同王党之间的一次战役。1643年9月议会和苏格兰签订了一份"神圣的同盟和公约",依据该条约,苏格兰军队于1644年1月攻入英国 7月苏格兰的军队与费尔法克斯领导的军队以及曼彻斯特、克伦威尔领导的东部联盟军队所组成的联军,在英格兰北部的马斯顿草原击溃了鲁珀特亲王指挥的王党。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未乘胜追击,给了王党喘息之机。马斯顿荒原战役是议会军转败为胜的转折点,也提升了克伦威尔的威信,其指挥的军队在该战役胜利后被称为"铁军"
新模范军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独立派组建的一支新军。1645年英国长期国会通过了克伦威尔提出的军队改革方案,授权克伦威尔改组国会军,组成新模范军。该军主要由自耕农、手工业者组成。实际领导人为克伦威尔。组建后不久,在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军主力,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共和国建立后,先后镇压平等派、掘土派,并远征爱尔兰,蜕变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的工具。新模范军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它的成立标志着独立派夺得了国会军的领导权。
独立派:立宪君主制,主张保留国王,但受议会限制,上议院保留 平等派:一切权力的源泉是人民,普选权,取消上议院
普莱德清洗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独立派夺取国会控制权的一次政变。第二次内战期间长老派重新控制了议会,并企图同国王进行复位谈判,引起了国会军的不满。国会军遂向议会递交了"军队抗议书",要求审判国王,废除君主制,议会予以拒绝并企图解散军队。1648年独立派军队开进伦敦,普莱德上校率军占领议会,清洗了国会中长老派的首要分子。此后,议会中剩下的议员大约有200人,被称为"残余议会"。普莱德清洗使独立派在议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克伦威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独立派领袖。曾被选入"短期议会"和"长期议会",参加制定《大抗议书》。在1642-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取得马斯顿荒原战役、纳斯比战役的胜利,最终击败王党军。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英吉利共和国。1653年解散"长期国会",同年就任"护国公",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执政期间远征爱尔兰,镇压掘地派运动,颁布《航海条例》,先后发动对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共和国时期
英吉利共和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立的共和国。自1649年5月起至1653年12月结束。1649年1月30日处死查理一世后,议会于2月通过法案取消上院和国王称号,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共和国行政权归国务会议,它领导军队、执行对外政策、对议会负责。取消上院的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共和国的实际首脑是克伦威尔。共和国平定王党叛乱,但也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土派的起义,对外征服爱尔兰并展开对荷兰的战争。1653年4月克伦威尔解散长期议会和国务会议,建立护国政体,并任护国公,共和国遂告结束。
平等派起义,最终被克伦威尔击败,从此平等派退出政治舞台 克伦威尔实行军事独裁,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进行了英荷战争,签订《航海条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施政文件》
1653年克伦威尔为建立护国公制而颁布的宪法性文件。1653年12月由军官会议拟订,又译《统治文件》。根据该文件,成立了护国公制度。文件规定: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全部政权由护国公、国会及国务会议共同掌管。护国公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与军事会议共同具有军事指挥权并担任总司令。国会通过的法律非经护国公批准不得生效,护国公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等。该文件为克伦威尔建立独裁式的集权政治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帝国复辟
辉格派
1679-1681年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的问题,议会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有些议员认为,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无权继承王位,因此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把詹姆斯排斥在继承权外,他们被政敌称为"辉格派"。"辉格"源于爱尔兰语,意为盗马贼。辉格派后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成为英国自由党的前身。
托利派
1679-1681年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 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的问题,议会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排斥在继承权外。而另一些议员则反对《排斥法案》,主张詹姆斯有王位继承权,他们被政敌辉格派贬称为"托利党"。"托利"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托利党在日后发展成为英国的保守党
君主立宪
为保持信奉英国国教,反天主教传统,最终决定请远在荷兰信奉新教的玛丽和他的丈夫威廉来执政,詹姆斯二世逃往法国。 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国王统而不治,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权利法案》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光荣革命后,为了防止国王恢复专制制度和天主教,国会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法案共13条,规定: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国王不得干涉国会事务;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干涉;议员有在议会活动的自由等。《权利法案》实际上是一部限制王权和保障议会权利的宪法,是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和巩固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步骤。
工业革命 一共: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二工:19世纪60年代后期
工业革命
从使用手工劳动的工场手工业过渡到使用机器的工厂制度的过程。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到18世纪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进一步发展,至19世纪初在英国基本完成。美、法、德、日等国也在19世纪内先后完成。工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确立了工厂制对手工劳动的优势地位,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了封建制度。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了成熟的近代资产阶级和与之对抗的无产阶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于1825年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卢德运动
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据说由工人卢德首先发起,故名。工业革命初期,工人尚未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的手段。卢德运动在1811-1812年达到高潮,兰开夏、约克郡规模最大。卢德运动遭到英国政府的镇压,1813年英国议会颁布《惩治捣毁机器法令》,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卢德运动反映了当时工人运动的特点和水平,是工人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本质缺乏认识的表现。
瓦特蒸汽机
18世纪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1765年瓦特注意到当时用于煤矿排水的纽卡门蒸汽机存在低效耗能的缺点,因此他通过增加一个独立冷凝器的方法,将蒸汽机的热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此后,瓦特不断改良设计,还发明了调速器、行星式齿轮等蒸汽机主要部件,制造出最新的往复旋转式蒸汽机。1785年起蒸汽机开始应用于棉纺织厂。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也令世界进入以大机器工业为特征的蒸汽机时代。
骡机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人塞缪尔.克伦普顿发明的新式纺纱机。哈格里沃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和阿克莱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各有优缺点,前者纺出的纱精细却不牢固,后者纺出的纱牢固却粗糙。1779年塞缪尔·克伦普顿发明了一种新式纺纱机,因其纺出的纱兼具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两者优点,就像骡兼具马与驴的优点,故被取名为"骡机"。骡机的发明标志着新一代纺纱机械的产生,大大推动了英国纺织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程。
《谷物法》
1815年英国议会制定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为了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涨到每夸特80先令时方可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以确保土地贵族的收益。该法维持并保护了英国国内高昂谷价,但极大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工业资产阶级因受到谷物出口国提高关税及限制工业品进口的报复性制裁,经济上也蒙受损失。他们以贸易自由为口号,组成了"反谷物法同盟",迫使国会在1846年宣布废除《谷物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生产领域发生的一场变革。19世纪60年代后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发电机、内燃机等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并出现了电气、石油、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发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
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仍然处于无权地位,在压迫剥削夏,工人阶级自发产生阶级意识,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
19世纪英国的政治
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逐渐出现“内阁专横”。
1832年议会改革
1832年英国以重新分配议席和更改选举资格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改革内容有:(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工人阶级仍然被排除在选举权之外。
1867年议会改革
1867年英国以调整选举资格和选区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1867年迪斯累利内阁的改革方案获得议会通过。改革内容为:(1)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镑的人。(2)重新调整选区,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其议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1867年议会改革使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妇女和半数的成年男子仍然未获得选举权。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第三次议会改革。1884年自由党提出的《人民代表制法》获得议会通过,把选举权扩大到农业工人,使英国大部分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1885年又通过了《重新分配席位法》。除22个城市外,其他各城市和各郡一律实行单一代表选区制,大体上每5.4万人选出一个代表,从而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第三次议会改革后的选民仍有财产资格限制,没有实现普选权。
英国的政党
保守党
英国资产阶级政党之一。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保守党,1912 年该党和国家统一党合并后称保守统一党,简称保守党。该党从1868年起同自由党轮流执政,后又同工党形成两党轮流执政局面。1979年该党改变了30多年来历届政府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用控制货币供应和减少公共开支来压低通货膨胀,主张自由竞争,将国有企业股份向私人出售,约束工会权利。1984年签订了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
辉格党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党、自由党的前身。"辉格"原意为"强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议会内部围绕詹姆士应否继承王位的问题,展开激烈斗争。1679年5月议会提出剥夺詹姆士王位继承权的《排斥法》,政府反对派议员拥护《排斥法》,形成辉格党。1688年光荣革命后,辉格党成为执政党,并于1694年建立了第一个内阁。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辉格党内部开始分化,逐步形成了以主张自由贸易的企业主为核心的代表工业资本利益的改革势力。1839年该党改名自由党。
自由党
英国资产阶级政党之一。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辉格党,1839年改名为自由党。该党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是主要执政党,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次大战前曾与保守党轮流执政,1922年后逐步丧失了在两党制政体中的位置,成为第三党。该党主张实行比例代表制,加强公民权利,废除现行所得税制度,减少失业人数,重视同工会的联系。
工党
英国资产阶级政党之一。1900年社会民主同盟、费边社、独立工党和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工人联合会合并,组成工党。1924年在自由党支持下上台执政,由麦克唐纳出任第一届工党政府首相。工党信奉费边改良社会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主张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就业。工党后来取代自由党的地位,成为与保守党相抗衡的英国两大政党之一。
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1830年维多利亚被议会确定为其伯父、国王威廉四世的继承人。1837年伯父死后继位。在位期间,逐渐与内阁合作,听命于内阁和首相,行使立宪君主的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从而使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的发展。1876年被议会封为印度女皇。外交方面,竭力主张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使英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工商业也迅速发展,一度取得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各地称霸一时。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称她执政的时期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文官制度改革
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为提高效率而进行的行政制度改革。1855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要求在任命文官时要从被推荐的候选人中进行考试后录用,而且只限于以往充任低级职务的年轻人。1870年6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文官制度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他们一般任期较长,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
白澳政策
英国限制有色人种移居澳洲的种族歧视政策。英国侵入澳洲后,宣称"澳洲是白种人的澳洲"。1855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一项限制华工入境的法案,并决定对澳大利亚境内的华人课以高额人头税。18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全境推行白澳政策。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后,制定了《限制移民法案》,规定人境者必须通过欧洲语言测验,从法律上确认了该项政策。"二战"后白澳政策不断被削弱,1958年澳大利亚颁布新移民法,废除语言测验。1975年公布种族歧视法,在法律上确认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一律平等
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英国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兴盛时期。1763年英国在7年战争中打败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在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大英帝国步入了全盛时期。1921年大英帝国拥有全世界大约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日渐式微的国力,大英帝国逐渐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