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最后的熊猫》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最后的熊猫》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野外大熊猫观察研究实录,背景介绍,与大熊猫结缘,野外工作,并没有想象中浪漫,大熊猫和国际世界的接触,熊猫珍珍,盗猎者的审判,熊猫危机,揭示人与自然的边界,尾声:熊猫属于自然。
《蝇王》是诺奖得主威廉•戈尔丁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借孩童之天真来探讨人性之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未来的核战争),一群六至十二岁的英国男孩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困于一座荒岛,起先尚能和睦相处,随着恶的本性萌发膨胀,人性中潜伏的兽性战胜了人性,他们互相残杀,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的全过程,将荒岛乐园变成人间屠场。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等都深具象征意味。这部小说由此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本书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以一种神奇的方式,提出了"自他交换"这一古老的处世智慧,教会我们走进他人内心、化解人我冲突的7种方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最后的熊猫》思维导图
野外大熊猫观察研究实录
背景介绍
本书作者
美国动物学家乔治 ·夏勒博士
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位野生动物专家之一”
第一个受中国邀请进行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外国人
本书审校
动物学家胡锦矗博士
大熊猫研究的奠基人,“熊猫教父”
研究项目
始自1980年,结束于1985年
中国政府和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开展
卧龙保护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的三个保护区之一
与大熊猫结缘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进程
1963年,中国的第一个大熊猫保护区成立
1975年,卧龙保护区成立,前身为林场
1980年,中国已经有六十个大熊猫保护区
最初的发现:熊猫粪便
两头尖、中间鼓,颜色深浅反映熊猫食物的不同
散发出奇特的香气
被大熊猫肠道分泌的黏液胶合在一起
野外工作,并没有想象中浪漫
初入卧龙
卧龙的冬天
海拔2500米,有厚厚的积雪、凛冽的寒风
卧龙研究基地“五一棚”,居住条件非常简陋
“五一棚”搭建在两种熊猫主食竹的交界处
野外工作的日常
采集竹子标本
收集熊猫粪便
追踪熊猫足迹
中外团队相互磨合,互相适应文化习俗
野外调查的目标
寻找熊猫的栖息地
寻找树洞、洞穴等场所
试图找到熊猫的育婴房
发现并收缴盗猎套
当地老乡为捕麝,会设下猎套
大熊猫被猎套误伤致死
活捉熊猫
用烤骨头当诱饵,引诱大熊猫进入笼子
戴上无线电项圈后放归,监控野外熊猫的生活轨迹和作息规律
大熊猫和国际世界的接触
通过盗猎带走大熊猫
阿尔芒 ·戴维(谭卫道)
1869年,大熊猫第一次被国际社会发现
谭卫道将熊猫标本带到了西方世界
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蜂桶寨邓池沟
罗斯福兄弟和露丝 · 哈克尼斯
1929年,罗斯福兄弟专程到中国盗猎熊猫
1936年,露丝 · 哈克尼斯首次把活体大熊猫带到西方世界
受政府邀请
乔治 ·夏勒博士
1981年,来到卧龙四个月后,夏勒博士在野外见到大熊猫
首次成功麻醉野生大熊猫
熊猫珍珍
大熊猫生活趣事
给熊猫取名:珍珍,龙龙
大熊猫的“比武招亲”:雌性坐在树顶,几只雄性在树下通过 打架争夺雌性
大熊猫人工繁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珍珍怀孕
熊猫生产的危险:超级早产物种
珍珍生育孩子的巢穴被考察队发现
关于熊猫的历史
熊猫与小女孩的美好传说:熊猫为什么是黑白两色?
为什么熊猫总是在吃竹子?熊猫的消化系统效率非常低下
盗猎者的审判
案件
村民为捕麝,误杀大熊猫,摘下熊猫的项圈
误杀熊猫者被判刑两年
案件的思考
百姓为什么会盗猎?
人口爆炸式增长,生存资源有限导致盗猎
要防范杀害野生动物,还要教育人民、提升生活水准
公审的意义
震慑公众,对公众进行野生动物保护观念教育
告诉国内和国际社会,我们还处在野生动物保护发展的初级阶段
熊猫危机,揭示人与自然的边界
竹子开花
竹树开花,则一境之竹皆死
熊猫如何面对食物危机
扩大活动范围
搬家
找到主食竹的替代品
珍珍沦为“营地宠物”
珍珍在“五一棚”的遭遇
珍珍来“五一棚”,通过攻击人类讨要食物
媒体把它当作正面新闻报道
“猫粉”关于熊猫的误区:把熊猫宠物化
夏勒博士为改善情况,提出三点要求
不要再主动喂珍珍
把食物藏起来
只要珍珍来就赶它走
人与自然的边界
警惕“野生动物宠物化”趋势
熊猫属于自然,不要把它私有化,包括情感的私有化
尾声:熊猫属于自然
1985年,项目结束,夏勒博士也离开了
近年来,野生大熊猫数量上涨,可见我们的保护切实有效
面对自然我们需要保持敬畏、尊重、有距离的美感
对所爱之人、事物,也应该带有尊敬、给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