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CPA会计第6章长期股权投资
这是一篇关于第6章长期股权投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非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合营安排。
编辑于2025-09-30 22:16:29第6章长期股权投资
基本概念
股权投资
金融工具准则
交易性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
控制:子公司
同一控制下: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购买
非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
共同控制:合营企业
重大影响:联营企业
口诀:共和众联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
联营企业
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
重大影响的判断关键是分析投资方是否有实质性的参与权而非决定权
合营企业
投资方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且对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享有权利的权益性投资。
首先看是否构成合营安排,其次再看该合营安排是否构成合营企业。
子公司
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方施加控制的股权投资
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权力影响其可变回报。
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
合并日/购买日的确认条件
非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初始计量:按初始投资成本计量
支付现金取得
初始投资成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应收股利 贷:银行存款等
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
初始投资成本=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相关税费-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应收股利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发行证券的佣金手续费,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
长投相关的交易费用,要计入初始成本
后续计量:权益法
权益法概述
按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调整其投资账面价值
适用范围
联营企业、合营企业
例外情况
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及类似主题持有的初始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股权投资,按金融工具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
投资方对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信托公司或包括投连险基金在内的类似主体间接持有的,无论以上主体是否对这部分投资具有重大影响,投资方都可以按照金融工具准则,对该部分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对其余部分采用权益法核算。
除此之外,企业不能将非企业合并形成的股权投资,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补充:准则明确规定不能行使指定权的投资总结
企业持有的特殊金融工具
可回售工具
发行方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净资产的金融工具
企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确认的或有对价构成的金融资产
风险投资机构或类似主体持有的合营企业、联营企业股权投资
附回售条款的股权投资
权益法科目设置
——投资成本
取得投资时的初始投资成本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对投资成本的调整
——损益调整
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
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权益变动
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
权益法会计核算
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
投资损益的确认
1、会计政策不一致的,以投资方为准进行调整
2、购买日评估增值减值的影响
3、被投资单位发行了分类为权益的可累积优先股等类似权益工具,无论被投资单位是否宣告分配优先股股利,投资方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利润时,均要扣除优先股股利
4、不构成业务的为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抵销该为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影响,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按照比例归属于投资方部分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不予确认,以后年度出售给第三方后,加回已实现部分
属于所转让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有关内部交易损益不应予以抵销(相关损失与转让交易无关)
5、构成业务的交易
逆流
按照20号《企业合并》准则,投资方全额确认与交易相关的利得或损失
顺流
以业务进行股权投资,形成长期股权投资,但未形成控制
以投出业务的公允价值为新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初始投资成本与投出业务账面价值之差,全额计入当期损益
顺流出售业务
取得对价与业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额计入当期损益
6、合营方向合营企业投出非货币性资产产生损益的处理
在合营企业将相关资产出售给独立第三方或相关资产消耗之前,(即为实现内部利润仍包括在合营企业持有的资产账面价值中),应当仅确认归属于合营企业其他参与方的利得或损失。
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处理
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宣告发放股票股利
不做账务处理,但应该在除权日注明所增加的股数,以反映股份的变化情况
超额亏损的确认
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限,超出部分,一般在备查簿登记。后期实现净利润,恢复时,先恢复备查簿中的亏损,然后才能做会计分录,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一般情形
被投资单位接受其他股东的资本性投入
被投资单位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包含的权益部分(认股权证)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其他股东对被投资单位增资导致投资方持股比例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联营企业向员工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联营企业
根据收到的认股款确认股本和资本公积,同时就回购义务确认负债(作库存股处理),在该情形下,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没有发生变化
投资方
不应当按照股权被动稀释进行会计处理
因被动稀释内含商誉的结转
内含商誉: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
如果其他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增资,导致己方持股比例被稀释,且稀释后己方扔对被投资方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形下:投资方调整相关长期投资账面价值时,应按比例结转初始投资时形成的“内含商誉”,并将相关股权稀释影响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如果因股权被动稀释产生损失,投资方首先要将股权稀释损失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迹象之一,对该笔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一旦计提,不允许转回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全部处置
所得价款与长投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原权益法核算的其他综合收益,能转损益的,转损益;不能转损益的,计入留存收益
其他资本公积全部转损益
部分处置,且处置后仍按权益法核算,参考“全部处置”按比例结转
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
初始计量
非同控
一次交易实现
入账价值(会卖东西就会算入账价值)
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含税价
发行权益性证券
发行佣金手续费计入资本公积,不影响长投入账价值
金融资产
债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其他债券投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结转其他综合收益,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差额计入留存收益,同时结转其他综合收益,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相关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商誉
商誉与企业整体相关,在个别报表中不予确认(特殊情况除外)
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合并成本-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投资方持股比例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不属于“一揽子交易”)
原投资为权益法核算的长投
初始投资成本=权益法长投的账面价值+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公允价值
权益法下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其他资本公积,暂不处理
原投资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的公允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
购买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转入投资收益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购买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转入留存收益
持有期间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留存收益
同控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合并交易
一次交易实现
初始投资成本=被合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时形成的商誉=被合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按购买日持续计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
为合并发生的各项相关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会产生新的商誉,但原子公司在集团内部合并报表中国存在的商誉,应该继续保留(商誉其实是当初购买子公司花费公允价值的一部分)
同控下的合并,合并方付出对价为非货币性资产,不会产生处置损益
被合并方在合并日账面净资产为负数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按0确定,并在备查簿中登记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不属于“一揽子交易”)
无论原投资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还是权益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均不确认损益
初始计量成本与一次交易相同
一项交易同时涉及同控+非同款
分别进行处理
后续计量
成本法概述
成本法是指按照股权投资的取得成本计量,持有过程中除非发生减值等情况,不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若母公司为投资性主体,只对那些作为投资性主体的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座位长期股权投资并按成本法核算,对其他子公司的投资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成本法核算
子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子公司宣告发放股票股利
不做账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借:银行存款等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借或贷)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增资
公允价值计量转换为权益法核算
初始投资成本=转换日原投资的公允价值+新增投资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初始投资成本基础上,比较应享有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出现有利差额时,调整投资成本,并计入营业外收入
转换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的处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计入投资收益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计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同时转出持有期间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进入留存收益
公允价值计量或权益法核算转换为成本法核算
减资
成本法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确认股权投资的处置损益,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剩余股权投资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差额计入投资收益(不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权益法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确认股权投资的处置损益,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剩余股权投资转化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差额计入投资收益(不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权益法期间形成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当期损益)
权益法期间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
可转损益部分,转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不可转损益部分,转入留存收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一般情形
将处置部分股权与处置价款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对剩余部分进行追溯调整
剩余股权的追诉调整
调整两种分录
初始取得投资时,调整有利不利差额
当年转换,计入营业外收入
以前年度调整,计入留存收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借:投资收益(当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以前年度) 贷:长投——损益调整
补三种分录
实现净损益
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其他所有权益变动
其他方增资导致被动丧失控制权
被动稀释损益=所得-所失
所得
按照新的持股比例计算己方享有增资款中的份额 4000×40%=1600
所失
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长期股权投资原账面价值
3000×(60%-40%)/60%=1000,其中(60%-40%)/60%表示持股比例下降1/3
剩余股权的处理
参考一般情形,进行追诉调整
合营安排
合营安排概述
概念
一项由两个及以上的参与方共同控制的安排
主要特征
各参与均受到该安排的约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方对安排实施共同控制
认定
判断关键为是否存在共同控制
集体控制
能够控制安排的集体组合很可能不止一个
集体控制该安排的组合是既能控制,又使得参与方最少的一个或几个组合
相关活动的决策
当且仅当相关活动的决策要求集体控制该安排的参与方一致同意时,才存在共同控制
共同控制合营安排的参与方组合是唯一的,如果存在两个及以上的参与方组合能够集体控制某项安排,不构成共同控制
争议解决机制
相关约束条款一般不会妨碍某项安排成为合营安排,但“一票通过权”或其他潜在表决权等特殊权力,很可能是单独控制权。
仅享有保护性权利的参与方不享有共同控制
一项安排的不同活动可能分别由不同的参与方或参与方组合主导
综合评估多项相关协议
合营安排的不同参与方
合营方:分享控制权
非合营方:不享有共同控制
合营安排的分类
共同经营:合营方享有该安排相关资产且承担相关负债
合营企业:仅对该安排的净资产享有权利
单独主体
未通过单独主体的,是共同经营;但通过单独主体的,不一定是合营企业。
具有单独可辨认的财务架构的主体,包括单独的法人主体和不具备单法人主体资格但法律所认可的主体,利润信托、基金也可被视为单独主体
共同经营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合营方的会计处理
一般原则
资产
确认单独所持有的资产,按份额确认共同持有的资产
负债
确认单独承担的负债,按份额确认共同承担的负债
收入
按份额确认出售其享有共同经营所产生的收入
费用
确认单独所发生的费用,按份额确认共同经营发生的费用
处置
按份额确认共同经营因出售所产生的收入
合营方向共同经营投出或者出售不构成业务的资产
在相关资产出售给独立第三方或者消耗之前,仅确认归属于共同经营其他参与方的利得或损失
如果投出或出售的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合营方应当全额确认该损失
合营方自共同经营购买不构成业务的资产
在该资产出售给独立第三方之前,仅确认因该交易产生的损益中归属于共同经营其他参与方的部分
非合营方的会计处理
享有资产、承担负债
比照合营方进行会计处理
其他情况,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其利益份额进行会计处理
对净资产享有权利,且具有重大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
对净资产享有权利,且无重大影响
金融工具准则
向共同经营投出构成业务的资产,以及取得共同经营利益份额的
合并财务报表及企业合并等相关准则
合营企业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合营方的会计处理
共同控制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非合营方的会计处理
重大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无影响
金融工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