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这是一篇关于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商品的节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和伙伴的产生和职能。
编辑于2021-08-29 22:23:33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商品的二属性(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注意:自然的产品不是商品
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价值——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1)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2)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3.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及价值之间的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梁上也难以比较。但是,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从而可以使不同的商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
(1)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不是商品;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至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而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够解决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难点)
(一)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不是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也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抽象劳动
(1)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事也就指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得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的价值量概念
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2.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1)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2)生产单位产品销号的劳动时间
3.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3)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5)自然条件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涉及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同一劳动在该时间内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加,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增加。
总结
1.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价值
商品二因素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支配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价值规律的基本容是: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2.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是受到其价值制约的,既不是无限的上涨,也不是无限的下跌。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成为现实。
(三)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解释
1.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使得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
2.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1)从统一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其价格上涨时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下落时低于价值的部分往往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从总体上讲,一定时期内市场上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应是打提相等的。
(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各种商品之间总会存在相应的价格差距,或保持一定的比价关系。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1)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调节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商品价格的变 动向商品生产者提供了市场供求变动的信息,指导着商品生产者配置资源的方向。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 竞争的强制力量,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动下进行资源配置、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 的大体平衡。
(2)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是在市场已经形成了商品供求失衡的状况下发生的,因而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涨落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只能是一种事后调节,往往会伴随着资源的浪费。
(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那些率先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由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 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取胜,商品生产者必然 纷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力求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结果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寛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生产条件和劳动技能上的差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同。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生的生产者在市在竞争中逐渐确立了优势地位,而在生产中处于劣势的商品生产者最终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淘汰。
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生产资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一)货币的产生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在偶然的物物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
2.扩大的价值形式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生产资料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了价值的表现范围,促进了社会交换活动的发展,但商品价值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生产资料表现形式,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这种价值形式不能适应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3.—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触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各种商品都直接与一般等价物相交换,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本质生产资料就得到了完全的表现,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也得到了准确的反映。一般价值形式解决了物物直接交换所不能解决的困难,但它仍存在着局限性,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生产资料不相同和不固定的,仍然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4.货币价值形式
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价值生产资料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货币倚値形式中,充当一般等倚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生产资料由某种商品如金银来承担。
贵金属金银之所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方面,是因为金银也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量也是由生产黄金或白银生产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使它成为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所生产资料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结论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都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生产资料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资料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
(一)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二)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生产资料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某本职能。
1.价值尺度
含义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特点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其他要点
(1)货币充当衝最商品价值最的尺度是外在的,衝暈商品价值最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生产资料间。
(2)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債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生产资料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生产资料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2.流通手段
含义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特点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此时货币只是象征性的存生产资料在,如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就可以代善了直实货币)。
其他要点
(1)作用:商品流通打破了物物交换所受到的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生产资料发展;
(2)弊端:商品流通也会产生买卖脱节,产生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生产资料矛盾。
3.支付手段
含义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生产等职能。
其他要点
(1)作用:暂时解决了由于缺乏现金而不能及时购买商品的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2)弊端: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生产资料的矛盾,增大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4.贮藏手段
含义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特点
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其他要点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5.世界货币
含义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特点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其他要点
世界货币的职能:①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②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衝国际贸易差额;③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货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流通规律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1.货币流通规律的含义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其中,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
(二)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
1.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按照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
2.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支付手段产生后)=(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_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三)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1.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
2.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无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货币价值含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
本章回顾
1.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
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5.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7.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