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运动训练学
因人而异,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全是按照书上梳理出框架,有利于复习记忆,嫌麻烦,直接下载打印,包含经济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等。
编辑于2021-08-30 04:30:07运动训练学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考试大纲1.1:竞技体育引论;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 竞技体育引论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
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多元的。
一是生物学因素,即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创立和发展了竞技体育活动
二是心理学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全面地认识到竞技体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参与和观赏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机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 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竞争性 激烈的竞争性是竞技运动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集群性 竞技体育活动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由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才有可能组织竞赛活动。竞技体育活动的集群性还表现在运动员及其所参加的运动集体与其他集体或个人的关系之中。
规范性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完美的技艺,否则就难以取得比赛的胜利。竞技体育的规范性还表现在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制约机制的规范性和竞技体育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
公平性 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应是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保证公正、公平地进行竞争,竞技运动的组织者对比赛项目、时间、地点、场地器材、参赛资格及比赛组织和参与者等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或行为规范。
公开性 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向性特点。竞技体育的公开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竞技体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观赏性 竞技体育本来就是从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现代竞技体育日益增强的竞争性,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
功利性 竞技体育这一社会活动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功利价值。竞技体育的巨大市场价值必然也给其从业者带来丰厚的收益。
四、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激励人类的现代社会价值 竞争选手们在运动训练中所培养并在运动竞赛中所展现出来的竞争性,也正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技体育活动对于它的参与者和欣赏者来说都是培养和提高其竞争精神与合作意识的生动而有效的道德教育。
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 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着人们不断提高的体育观赏的需要,是竞技体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竞技体育的发展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反过来群众活动的发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现代体育的发展。
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竞技体育比赛的胜负已经不仅涉及运动员个人的荣誉,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荣誉,许多国家和社会团体都对竞技体育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巨大的投入。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举办大型运动竞赛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竞技体育已成为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
第二节 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1、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 无论是从活动时间、活动容量,还是从投入的角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运动训练都是最主要的。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比赛中表现出优异的运动成绩。
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科学的选材选出了具有优越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选材为成功的训练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训练,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选手。
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参加竞赛并在竞赛中取胜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运动成绩也只有在专门组织的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又是对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4、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及学科特征
主要任务: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5、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含着“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运动训练负荷“、”运动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安排”这样五个板块
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从理论学习的角度,运动训练学通常是指超专项范围的,阐明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的、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即一般训练理论。阐明具有相似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的一组运动项目的共性的理论体系,即项群训练理论。一般运动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运动训练学源于专项训练理论,是以专项训练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第三节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1、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2、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
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水平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
运动员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
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4、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表现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型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的基础条件。
运动员的技能水平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予以判定。
战术能力则表现为力求出色的发挥自身的机能、技能及心理能力,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及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这样三部分。
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而除了技术基础之外,运动员智力状况及一般的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则对其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则集中的表现于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技意志。
5、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考试大纲1.2: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导论
1、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节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含义: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
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
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训练学要点
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
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
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第二节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含义: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训练学要点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第三节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含义:是指,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要求
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训练学要点
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第四节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含义: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
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训练学要点
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第五节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含义: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运动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和动态性要求准确地实施有效控制
训练学要点
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
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考试大纲1.3: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1、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3、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4、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5、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
第二节 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
1、现代运动训练方法的发展阶段
2、现代运动训练方法的发展方向
3、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
第三节 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
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1、现代运动训练方法
2、运动训练控制方法
3、运动训练基本方法
4、群组训练方法
三、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
1、宏观控制方法的应用
模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
2、具体控制方法的应用
分解训练法
完整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
第四节 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
1、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2、运动训练手段的应用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考试大纲1.4: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身体形态及其训练;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1、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2、体能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都力求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改造自身的身体形态,提高机能水平,发展运动素质,提高运动成绩。
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
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
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的训练
加强对运动员的教育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1、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
2、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体能主导类力量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直接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类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3、身体形态训练方法
身体训练各种方法对身体形态都有意义,可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许多专项训练手段对使身体形态向专项需要方向发展都有作用,几乎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基本上都是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的。
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舞蹈训练法
4、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1、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人体运动时,会受到身体重力、空气或水的阻力、重物负荷、竞技对手的对抗等各种外力,以及肌肉的粘滞性、对抗肌的牵引等内力的阻碍,这就需要依靠人体的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克服各种阻力,完成预定的体育活动。
2、力量训练方法
一、最大力量训练方法
最大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其力值只有在抵抗超过肌肉最大能力的阻力过程中才能准确的测到。
1、决定肌肉最大力量的影响因素
肌肉系统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是保证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
肌肉系统内部诸子系统参与程度以及肌肉工作的动力等是肌肉收缩工作的条件
运动技术的合理性也是影响肌肉最大力量的因素之一
2、发展最大力量的主要途径
加大肌肉横断面
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CP)的储备量,以加快工作中ATP的合成速度
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
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
3、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重复练习法
阶梯式极限用力法
静力练习法
发展不同肌肉最大力量的收缩方式与负荷特征
二、快速力量训练方法
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1、决定快速力量的因素
快速力量强调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动作,表现出最大的力量。 因此,除与最大力量的决定因素具有相同的要求之外,完成动作的速度是决定快速力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于快速力量具有专项化的特点,所以,要特别注意完成动作时是否符合正确技术的要求。
2、发展快速力量的主要途径
提高最大力量
缩短表现出最大力量所需的时间
3、发展快速力量的常用方法
减负荷练习:是指减轻外界阻力(负重重量)或给以助力进行的练习。例如,投掷运动员常采用的投掷轻器械练习。
先加后减负荷练习:先增加负荷的重量,使之超过比赛时需克服的阻力,当机体基本适应后,再减少负荷至正常水平,可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在标准阻力下完成动作的速度。
三、力量耐力训练方法
力量耐力:是指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能力。前者称为静力性力量耐力,后者称为动力性力量耐力。
1、力量耐力的决定因素
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兼有力量与耐力的双重特点,既要求肌肉具有较大的力量,又要求肌肉能够长时间地坚持工作。因此,力量耐力的决定因素具有双重特点。
2、发展力量耐力的主要途径
发展力量耐力首先要根据专项特点认真分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力量耐力。进而选择训练方法,确定训练负荷的基本要求。
3、发展力量耐力的常用方法
持续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
3、力量训练基本要求
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
根据专项竞技的需要,在主要发展运动员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力量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小肌肉群、远端肌肉群和深部肌肉群的力量训练。
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应根据完成训练任务的需要,正确地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规范并明确正确的动作要求。例如,发展股四头肌的力量,可选负重半蹲起的练习,要求运动员在练习时双脚平行或稍内扣站立,以利有效地发展股四头肌的力量。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1)在一个训练阶段中,负荷安排应大中小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负荷量度
(2)在小周期训练中,应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例如,在每周星期一、三、五可安排发展爆发力或最大力量为主的训练。
(3)在每组重复练习中,注意组间的休息。一般来说,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组间休息要长些。
(4)力量训练后,要特别注意使肌肉放松。肌肉在力量训练后会产生酸胀感,肌肉酸胀是肌纤维增粗现象的反映,也是力量增长的必然。但应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肌肉的酸胀感,以利于减少能量消耗,保持肌肉弹性。
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肌肉工作力量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发射的神经冲动的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经冲动的强度越大,肌纤维参与工作的数量越多,神经冲动越集中,运动单位工作的同步化程度也就越高,表现出的力量也就越大。 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有意识地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求提高力量练习的效果。进行爆发力训练对神经系统兴奋性要求更高。
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掌握儿少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力量训练。
(2)儿少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骼弹性好,不易折断;但稳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儿少不可进行大强度训练。在这个期间应多做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通过小负荷,特别是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如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反复下蹲等练习,使全身肌肉力量得到发展,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和肌红蛋白的数量,改进氧运输功能。
(3)儿少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胸内压的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
(4)儿童力量训练,不要过早强调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力量训练。
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2、速度素质的类型:根据运动员在运动时速度素质表现特征的不同,速度素质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含动作频率)和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
反应速度
动作速度
移动速度
3、速度素质的影响因素
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人的感受器(视觉、听觉)和其他分析器的特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肌肉之间的协调关系。反应速度素质受遗传效应影响较大,很难通过训练得到大幅度提高。不同的信号刺激、不同的动作准备、不同机能状况、不同强度、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数量不同等因素,都会影响运动员反应速度的表现程度。
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快慢: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和神经—肌肉协调性的影响。在所有的影响要素中,肌肉组织中的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占重要地位。
移动速度:与步长和步频有关、但并不完全取决于步长和步频的对应关系。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动作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周期数,及每一个动作周期在特定运动方向上的位移幅度。
4、速度素质的重要意义
速度素质作为运动员运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对于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速度素质对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肌肉快速收缩能产生更大的力量,高度发展的速度素质又能为耐力素质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竞技体育的技术动作大多数要求快速完成,良好的速度素质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合理而有效的运动技巧。
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速度素质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5、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一)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及要点
反应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运动员的感知觉能力(即接收信号的能力)、对于信号的选择性分析、信号沿反射弧传递的速度以及肌肉应答性收缩的速度和能力这4个方面。由于其与信号密切相关,而且必须由接收信号开始,因此,信号刺激法是提高反应速度的基本训练方法。
重视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于信号出现的能力: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相应的感觉中枢形成高度敏感的警戒点,并主动对可能出现的信号进行搜索,一旦信号出现,迅速做出反应。
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在训练中有的放矢地重点给予不同类型的刺激信号,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对此类信号的反应能力。
在以比赛中经常出现的主要信号为主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应适当配合给予多样化的信号刺激,可有助于提高练习的兴趣及效果。
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信号刺激训练的负荷
(二)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及要点
运动员机体任何部位动作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引起该部位运动肌肉力量的大小,在训练中则需相应地采用不同手段提高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大强度的重复训练法是提高运动员动作速度最主要的训练方法。
必须快速地完成练习
应选择专项动作或与专项动作结构、用力形式相似的练习
应选择能熟练完成的、最好是已可自动化完成的练习
采用助力法进行练习
采用预先加难法进行练习
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应以能保持最大动作速度为标准
重复练习时,每两次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应以保证工作肌肉中消耗的ATP得到重新合成补充的时向,同时以神经系统仍保持必要的兴奋程度为标准
练习前肌肉须做好准备活动
(三)移动速度的训练方法及要点
移动速度是以单位时间内位移的距离作为衡量的标准,与物理学中速度的含义是一样的。周期性竞速项目与非周期竞技项目对运动员移动速度有着不同的要求,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训练要点:周期性竞速项目的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全程的动作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周期数),以及每一个动作周期在特定运动方向上的位移幅度。
提高动作频率的途径,一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转换的速度,二是增强肌肉的收缩力量与放松能力。
加大动作幅度的途径,一是提高肌肉力量;二是改进动作技术;三是改善运动装置的柔韧性
发展移动速度主要采用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法进行
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的多种练习
练习负荷应以能保证以最大速度完成为基本原则。
周期性竞速项目移动速度的训练要点
在非周期性竞技项目中,运动员移动速度的表现具有一次性或间断性或多元性及多向性的特征。
在各种球类及体操、技巧等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在一次快速移动之前常常伴有原地的停顿或者改变为较慢的运动,其身体的位移以间断的形式进行。
与周期性竞速项目运动员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不同,许多非周期性竞技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断地在前、后、侧、上、下多种方向上产生位移。
使用器械的项目比赛中,还会出现多种性质的位移现象,如篮球运动中,运动员的跑动、变向、急停、投篮等。
非周期性竞技项目移动速度的训练要点
6、速度素质应注意的问题(基本要求)
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
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
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和时间
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
有效地转换能力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1、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耐力素质对人的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均有重要的影响。
2、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耐力素质与运动员其他方面的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一个多元素的能力。影响耐力因素,除先天性的身体组织结构,如红白肌纤维的组成比例和神经系统特征外,还有: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有机体活动时能量获得和交换的能力
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
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和力量合理的分配
3、耐力训练的训练方法
(一)发展一般耐力的训练方法
决定一般耐力水平的因素
一般耐力的好坏,取决于运动员的有氧代谢的能力、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存、支撑运动器官承受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以及运动员的心理控制和对疲劳的耐受程度四个方面。
发展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 保持运动员体内适宜的糖原及脂肪的储存量, 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 以及加强运动员心理调节控制的能力, 改进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充分动员机体潜力, 坚持继续工作的自我激励机制, 是发展运动员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径。
长时间、小强度是发展一般耐力训练负荷的基本特点
发展一般耐力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持续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
发展一般耐力常用手段
(1)长时间单一运动项目练习:如 越野跑20-120分钟;自行车骑行40-80分钟等
(2)多种变换的、组合的耐力练习:如跑步过程中,走跑交替,快慢交替,各分段长短不一,要求各异等。
(3)在各种练习器上完成的耐力练习:如在跑步机进行锻炼等
进行一般耐力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一般耐力练习的内容较为单一,最好组织集体练习,避免单调枯燥。
(2)野外活动和训练时要注意安全,并携带少量的饮料,保健用品、钱等必需用品。
(3)空腹晨练时,如进行发展一般耐力的训练,应控制负荷的量和强度,以免损害健康。
(二)发展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
决定专项耐力水平的因素
如同一般耐力一样,运动员专项耐力水平也是由能源物质的储存及供能能力、支撑运动器官的功能及运动员对疲劳的心理耐受度所决定的,但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特征。
发展专项耐力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主要表现为以最大强度重复完成完成比赛动作的能力。因此,其发展专项耐力的训练内容与手段,则应以多次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项练习为主,在实践中多采用极限或极限下强度完成负荷。
(2)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有耐力性和速度性两个项群。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专项耐力的要求,是用尽可能高的平均速度通过比赛的全程。除超长距离之外,专项耐力的主要供能形式为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其主要训练方法为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及比赛训练法。其负荷的主要特征为:采用超个体乳酸阈强度直至在较短段落中超比赛强度进行训练。 速度性项目运动的主要供能形式为磷酸原代谢供能,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和比赛训练法提高专项耐力。
(3)技心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表现为以最佳技术重复完成完成比赛动作的能力
(4)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比赛时间较长,要求运动员能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持续表现出最佳技能和体能。
4、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耐力训练应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思想作风的培养和心理方面的训练与调控结合起来。
耐力训练要注意针对专项的特点,从专项的需要去发展专项耐力,如摔跤、柔道运动员需要发展力量耐力和心血管耐力等。
耐力训练中要注意呼吸的科学性
在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需注意协调地发展有氧耐力
耐力训练应注意全年系统的安排
5、处理好有氧和无氧耐力的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区分耐力的类型,掌握好耐力的时间范围,其中3分钟工作是有氧与无氧工作的一个时间界限
正确确定不同运动项目和各种耐力练习手段发展不同能源的比例关系,使所选耐力训练手段与运动项目能源的比例互相对应和协调
正确了解不同负荷强度时,机体氧代谢的比例关系,使所选练习手段与负荷强度的发展能源比例互相对应和协调
耐力训练应注意加强医务监督,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疲劳,并注意减轻体重,尽力消除肌肉中过多的脂肪。
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
考试大纲1.5: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技术训练常用方法;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第一节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1、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运动技术的构成
动作要素
身体姿势:指在动作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
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包括轨迹形状、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
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
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里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
动作力量:指在完成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所用力的大小,是人体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动作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动作节奏: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
技术结构
动作基本结构:由动作基本环节和环节之间的顺序构成
技术组合:由若干独立的技术动作联结组成的集合
3、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运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运动技术与运动员人体的不可分割性是运动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最显著的特征。运动技术只能通过运动员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在任一特定时刻,运动技术的规范要求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随着运动员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运动器械设备的不断改进,运动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即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之中。
运动技术的相对稳定与及时应变的统一性:运动技术应具备相对稳定的动作结构。在比赛中,应力求保持这种结构。同时,随着比赛环境及比赛对手的变化,有效的运动技术应能随这些变化而有所调整。
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不论何种运动技术都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都具有运动的规范性和公认的动作规格。然而,由于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等许多方面具有不同的个人特点,所以,运动技术还具有个体差异性,对每个具体的运动员来说,最合理的技术动作都不会完全相同,而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
4、运动技术原理
运动技术应符合哪些原理?
生物学原理
生理学原理:目前一般认为,运动技术形成的生理机制,是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是以大脑皮质运动为基础的。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生理学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
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生物力学认为,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就是身体各基本要素合理适宜匹配的结果。
心理学原理
运动技术的心理学机制,目前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例如,运动技术学习与形成所需要的心理能力,认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学原理
运动技术服从于美学原理。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类项群技术训练中,对技术美的要求尤为严格。
5、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
(一)决定因素
1.主体因素
人体结构力学特征:运动技术必须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表现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作为基础。
感知觉能力: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需要各种感知觉的参加。其中,肌肉运动感觉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员能够清晰地知觉自己的动作,使动作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协调性。运动员感知觉能力的高低,在很多情况下,同其技术水平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员动作技能贮存的数量越多,越能顺利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掌握新的技术动作。
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动作速度、力量、柔韧等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技术完成过程中时空、节奏特征及各部分肌肉用力的协调配合。运动员技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运动员学习掌握和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与注意力、思维、信心和意志等心理品质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高难技术动作的掌握,更受到这些心理品质很大的影响。
2.客体因素
竞赛规则: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任何运动技术,只有在竞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和发展。
技术环境:是指运动员(队)周边相关群体的整体技术水平。良好的技术环境对于运动员学习、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器材设备与场地:在特定的情况下,运动员所使用的器械设备是否先进,是决定其运动技术水平高低乃至其运动成绩好坏的重要原因。
(二)客观评价
1.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
目的任务: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评价者在科学评价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或依据自身经验发现、描述与评价运动员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为运动员实现理想的或满意的技术状态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技术评价的任务,旨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创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
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2.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
生物学与社会学指标:评价运动技术可以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角度进行。
质量与数量指标:运动技术的数量反映着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运动技术的质量可以用内外两组指标进行评价,内部指标是指技术动作是否合理和经济;外部指标是指技术动作是否“实效”。现在的技术评价大多是质量评价。
3.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于运动技术的质的特征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以观察法为主要手段
定量评价。是对于运动技术的特征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依靠各种仪器设备,对运动员运动技术的各种生物学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评价。
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
运动学评价。包括对技术动作的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及两者共含的时空特征的描述与评价
动力学评价。包括对人体惯性特征、动力特征及运动能量特征的描述与评价
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多维测试指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从多种角度对运动技术进行测试
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
不同项目运动技术各有自己的特点,对其评价的工作也有不同的要求
第二节 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
1、协调能力:运动技术的合理性依赖于参加动作的肌肉群的协调程度,而这种协调程度又依赖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合理而精细的支配,即协调能力。
第三节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教练员和运动员为完成技术训练任务,必须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技术训练是否成功,训练效果是否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训练方法的先进性和运用的正确程度。
直观法与语言法
直观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员建立起对练习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借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常用的训练方法。
语言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运动员借助语词明确技术动作概念,纠正错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 语言法以“讲解”为主要手段。讲解时,应力求目的明确、通俗易懂、精简扼要、富于启发性,并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对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可适当多使用语言法。
完整法与分解法
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其优点在于一开始就使运动员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不致影响动作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多用于学习简单的技术动作或不能分解的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分解法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使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减少运动员开始学习的困难,在掌握了完整技术动作中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后,再进行完整练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掌握动作的信心。主要用于较复杂的技术及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的成套技术动作练习中,在改进动作、提高动作质量时亦可使用。
想象法与表象法
想象法是指在练习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种痕迹,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
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是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
减难法与加难法
减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加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
2、运动技术创新的目的
直接提高运动成绩
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及因素间组合水平
有效地制约现有运动技术
满足战术发展的需要
更有效地发挥人体潜能
构成运动项目竞争战略的主要因素
3、运动技术持续创新的定义与特性
第五节 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难、新、美、稳”仍是运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处理好技术加难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极为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更加注重运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技术细节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
规则的变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整体性影响
(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发球、接发球”技术地位极为重要
极为重视“精细技术”的训练
技术和打法的交互作用
进攻性技、战术与防守性技、战术交替发展
影响技术和打法演进的因素
(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类项群
极其重视身体对抗技术和在强身体对抗中运用其他技术
合理处理“技术全面”和“位置技术”的关系
更为关注“组合技术”
要求教练员根据项群的特征,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比赛情景安排训练内容,同时还要求运动员有随机应变、在复杂的环境下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四)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训练理念中运动技术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极端重视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考虑实效性的同时兼顾合理性与经济性
技术发展以质量提高为主要途径
技术的现代科技含量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考试大纲1.6
第一节 竞技技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
1、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2、竞技战术的构成
战术观念
是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动条件等进行的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战术指导思想
是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战术指导思想是战术活动的核心。
战术意识
又称战术素养。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战术知识
是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两种形态,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战术形式
是指战术活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战术行动
是指为了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统或动作组合。
3、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4、战术的分类
第二节 战术训练方法
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分解战术训练法是指把一个完整的战术组合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分部分进行练习的方法。
完整战术训练法是指完整地进行战术组合练习的方法。
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减难训练法是指以低于比赛难度的要求进行训练的方法
加难训练法是指以高于比赛难度的要求进行训练的方法
虚拟现实训练法
虚拟现实训练法指运用高科技设备,将未来可能出现的比赛场景提前在电脑屏幕上“虚拟”出来,从而帮助运动员提高预见能力及在各种情况下灵活有效地运用战术的能力的训练方法。
想象训练法
想象训练法是一种心理学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运动员大脑内部语言和套语的指导下进行战术表象回忆,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大脑中建立丰富而准确的战术运动表象。
程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是近年来从教学领域引进的一种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实战法
实战法是指在比赛中培养战术能力的方法
第三节 战术方案的制订
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
确定战术原则
己方的战术行动
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
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2、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第四节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
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
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重视战术组合
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第九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考试大纲1.7
第一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1、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运动员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的关系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与其体能及技战术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必要的心理技能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
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特点同样也对其训练及竞赛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观察力敏锐的选手,善于在比赛中抓住战机;想象力丰富的选手更富于创造性;而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选手则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反过来,体能和技能、战术能力又是心理能力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训练必须与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目标设置技能
想象技能
放松技能
注意技能
意志品质训练
第二节 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1、运动智能:是智能中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运动智能的重要作用
具有较高运动员智能的竞技选手,对于本专项竞技的特点和规律有着较为深刻的把握,对于训练的理论和方法也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和体验。
具有较高运动智能的竞技选手,他们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运动战术的精髓和实质,在比赛中善于灵活机动地运用战术;善于动员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保证在竞技中更为出色地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表现出更高的总体竞技能力。
3、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一般智能的训练
运动智能的提高是以一般智能为基础的,而提高运动员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想象力等是提高运动智能的基础。
观察力训练
培养运动员的观察力最基本方法就是在比赛、训练时经常布置观察任务、传授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记忆力训练
发展记忆力的做法有:经常布置记忆任务;及时把感觉记忆转化为短时、长期记忆;学习记忆方法,掌握记忆术。
思维、想象力训练
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有: (1)在学习、工作中进行思维训练:学习知识是训练思维的理想途径。 (2)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也是锻炼自己思维的方式之一 (3)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性的训练。
(二)运动智能的训练
运动智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和开发智能
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1)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一般方法:阅读自学、教师讲解辅导、小组讨论、完成作业、专题研究等
(2)结合训练实践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
(3)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
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的能力
(1)提高应用理论知识的自觉性
(2)认真做好专题研究
第三节 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
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将心理训练付诸实施
变自发使用为自觉运用
由个别、零散运用变成系统运用
持之以恒,融会贯通,全面发展
第十章 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考试大纲1.8 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运动训练的基本结构;多年运动训练计划;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 1.9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计划的制定。
第一节 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
1、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应该包括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活动的实施、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实现6个基本环节。
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
训练目标的建立也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进行的目的,也是检查评定运动训练过程发展的标准
根据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所确定的训练目标以及训练的条件等因素制订的运动训练计划,是对整个运动训练的进程和实现状态转移的通路所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
通过训练计划的实施,将这一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付诸实践,并对其进行检验
通过若干个特定指标的测定对训练的效果进行检查评定,并将评定的结果与训练的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异
据以对相应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以使运动训练获得满意的效果,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
2、运动训练计划:就是在运动训练过程开始之前对训练活动预先做出的一种理论设计,在状态诊断的基础之上,为实现训练目标而选择的通路。
3、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部分
1.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不同类型的训练计划各有特定的要求,在内容上也各有侧重,但不同时间跨度的运动训练过程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因此,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计划其基本点是相同的,一般包括以下十个内容
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确定训练指标
划分训练阶段,提出各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
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对策
安排比赛序列
规划训练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
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
确定各手段、练习的负荷要求
制订恢复措施
10 规划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内容、时间和标准
2.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部分: 根据上述十项基本内容,可以将运动训练过程归结为准备部分、指导部分、实施部分和控制部分。
准备部分:训练计划的准备部分主要包括对运动员训练起始状态的诊断和建立训练目标。
指导部分:在训练计划的总体中,指导部分属于全局性的整体决策,是与训练目标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内容
实施部分:这一部分涉及训练的具体手段和手段负荷的大小,用于训练活动的具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考虑运动项目的竞技特性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
控制部分:要想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首先必须通过有计划的检查评定,客观而可靠的训练诊断,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有关信息
第二节 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
1、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至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2、制订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体能、技能和战能,还是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艰苦的训练和激烈紧张的竞赛,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优秀运动员所具备的高度发展的心理自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都需要在合理的多年训练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得到发展。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阶段性特点就决定了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决定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完整过程是由若干个彼此相连的不同阶段组成的,各个阶段有着各自特定的核心训练任务、关键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要求等,并在总体上实现协调发展以保证训练过程的整体连续性。
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先天性遗传是运动员获得意技能力的基础,具有适合专项竞技需要的先天性遗传性状,可为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
运动员的生活环境,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最理想的多年训练组合是,当运动员处于最适宜的专项竞技阶段时,应该在该专项的技能、体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等各方面接受了足够的专门训练,使其获得充分的发展。
全面掌握
书上所有的知识点背N遍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画导图,提纲式默写,模拟考场,加快笔速的同时对知识进一步巩固,给自己出题,同样,多问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做 为什么破二的生理学基础是有氧代谢?把知识串线 跟唐迟阅读的逻辑做中心主旨题一个意思
重点突击
把所有的章节背诵完,当然是结合考点和大纲,比如有一些漏掉的认为不会考的点捡起来理解复习,重点再次突击当然可能整本书都是重点 不过每个人复习都会有自己复习的节奏和对知识的敏感度 真题敏感度 无聊猜猜题应该也挺有意思
章节递进
背诵!每个章节每个章节的背,也就是按书上的顺序背,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层层递进,背诵复习背诵复习
真题透析
结合近十年真题,所有考到的题都要在书上一一找到、一一对应,对重难点有一定的直觉和敏感度
全面扫盲
知识点熟悉!也就是把书过一遍,精读,结合考试大纲,大概眼熟一下,知道是什么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