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共党史(1956-2020)
中共党史(1956-2020)思维导图,中共八大至十九大期间重要会议的内容及意义,供公基考试背诵记忆参考。
编辑于2021-08-31 11:55:31中共党史
1956年
中共八大 北京
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确立了同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2年
七千人大会 北京
恢复经济,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6年至1976年 十年文革
1966年
八届十一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使左的方针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判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提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1年
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党内的胜利
第一次使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事实就是评价建国以来的功过是非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经济),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1-1990,温饱;1991-2000,小康;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
⭐南方谈话(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一个本质,两个手段,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计划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
“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共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将党的三步走战略具体化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共党史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一个建成,两个百年,三大自信,五位一体
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改革不走“两条路”
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进党的报告
首次提出三大自信:道路、理论、制度
“两个一百年”: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3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要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
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党的领导(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本质特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的优势: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执政为民(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2014年起)
2015年
十八届五中全会
十三五规划建议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永续发展必要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降成本 补短板
2020年全面脱贫
2016年
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内监督条例
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两个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中心)、看齐意识
2020年
十九届五中全会(总结十三五,规划十四五、2035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
疫情背景下: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六稳:稳就业、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 六保:保就业、保市场主体、保粮食和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
十个方面的成就: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期间)。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2020年GDP突破一百万亿元; 脱贫攻坚:9899万人、832个县、12.8万个村实现脱贫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九个方面远景目标。
十四五指导思想、原则: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十四五六个方面的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国家治理
12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科技、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市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文化、生态、 对外开放、社会民生、安全、国防军队
2019年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 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总目标:党成立一百年,各方面制度更加更加成熟定型;2035年,基本实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根本制度: 1.领导制度: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 2.政治制度:人大制; 3.文化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4.社会治理制度:共建共治共享; 5.军事制度: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2018年
十九届二中全会(修改宪法)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总体要求: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体系建设: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
十九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机构职能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改革原因:两个“还不完全相适应”(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改革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 ※改革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首要任务: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改革目标: 1.构建系统晚辈、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总体) 2.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党) 3.职责明确、依法执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政) 4.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军) 5.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群)
2017年
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国防和军队: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三严三实(2015年);推进两学一做(2016年,学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反腐败: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牢笼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处历史阶段没有改变,基本国情没有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地位没有变(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党最鲜明的品格: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
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强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三个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
三期叠加: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前期刺激消化期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一带一路:努力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2.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3.增强党自我精华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