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生理
通气和换气,气体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一些化学因素对呼吸系统的调节,知识满满,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哟。
主要掌握炎症基本病理变化中的渗出;以及各型炎症。抗损伤:渗出(早于增生出现:相当于血细胞和蛋白质通过血管被快速运输至战斗现场的过程)+增生; 损伤(变质):变性+坏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包含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是一种主动过程,进食后的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时骨骼肌充血;妊娠时子宫充血等等
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与修复:包含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的细胞死亡,坏死部位不见原有组织轮廓,无结构嗜酸性颗粒状物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理
呼吸生理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
外界环境和肺泡间的气压差
肺内压
平静呼气末或平静吸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胸膜腔内压
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
原动力
呼吸机的收缩和舒张
主要吸气肌
膈肌
肋间外肌
主要呼气肌
腹直肌
肋间内肌
辅助吸气肌
胸锁乳突肌
斜角肌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70%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本身的弹性阻力 1/3
肺泡表面张力 2/3
肺泡表面张力过大会降低肺的顺应性,增加吸气阻力,甚至会造成肺水肿(抽吸作用过强)
吸气困难
鉴别于肺气肿
肺气肿是肺弹性成分的大量破坏,导致不能回缩,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由肺泡2型细胞分泌
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
胸廓弹性阻力
顺应性
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非弹性阻力 30%
气道阻力
与气道口径的4次方成反比
惯性阻力
组织的粘滞阻力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肺容积和肺容量
肺容积
潮气量 TV
余气量 RV
用力吸气量 IRV
用力呼气量 ERV
肺容量
肺总量 TLC
功能余气量 FRC
肺活量 VC
用力肺活量 FVC
深吸气量 IC
时间肺活量 FEV
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肺通气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500✖️12~18=6~9L/min
肺泡通气量
肺通气量减无效腔气量
无效腔150ml
肺换气
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气体的扩散
气体的分压差
是气体扩散的关键因素!是气体扩散的动力!
气体的分子量
气体的溶解度
二氧化碳的扩散系数是氧气的20倍
是一型呼吸衰竭不产生高碳酸血症的原理
扩散面积和扩散距离
温度
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不同
肺换气的过程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呼吸膜
组成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
肺泡上皮细胞层
肺泡基底膜层
间质层
毛细血管基膜层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厚度和面积影响
通气血流比值Va/Q 正常值0.84 主要表现为缺氧
血流相对不足
即无效腔气量增大
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
通气相对不足
功能性动静脉分流
ARDS
缺氧
氧气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分压差较二氧化碳要大,故发生动静脉短路时即动脉血和静脉血融合,动脉血中的氧气就不足,因为没有经过肺换气,即缺氧。而二氧化碳影响不大。
二氧化碳的弥散系数要远高于氧气的弥散系数,所以二氧化碳不易潴留
动脉血的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的升高会刺激化学感受器,然后增加肺通气这个时候二氧化碳就不易潴留,但肺通气无助于氧气的摄取。(和氧解离曲线有关)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物理溶解
气体的分压
化学结合
血红蛋白无论与氧气还是二氧化碳结合都不需要酶的参与,都是直接氧合
氧气的运输
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
1分子珠蛋白
4条多肽链
4分子血红素
每分子中心有一分子二价铁
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特征
迅速,可逆
氧合非氧化
一分子血红蛋白结合四分子氧气
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去氧血红蛋白呈蓝紫色。
到血液中的去氧血红蛋白达50g/L,皮肤黏膜呈暗紫色称为发绀。
常提示缺氧
氧解离曲线成S形
一个亚单位与氧气结合,其他亚单位更易于氧气结合
协同效应
血红蛋白结合氧气后由紧密型转变为疏松型
氧解离曲线(是描述血液氧分压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60~100 上段
氧饱仍能维持在90以上
具有缓冲作用
40~60 中段
氧分压对氧饱影响较大
安静状态下,供氧情况
15~40 下段
氧分压对氧饱影响显著
运动,氧储备能力
氧解离曲线的影响因素
氢离子浓度升高
温度升高
2,3DPG(红细胞内)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波尔效应
PH和二氧化碳分压对血红蛋白与氧气亲和力的影响
何尔登效应
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可以促进二氧化碳的释放
释放氧气后,血红蛋白更易与二氧化碳结合
二氧化碳的运输
碳酸氢盐 88%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7%
排出比例最高的运输形式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适宜刺激为氢离子浓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下降
颈动脉体
呼吸调节
主动脉体
循环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分压的调节反应快,所以不易适应,调节迅速
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氢离子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但由于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所以对二氧化碳的通气反应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突然增高的调节反应慢,易适应,不会调节。
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
主要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次要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二氧化碳浓度大于15%,二氧化碳麻醉,意识丧失
氢离子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
血液中的氢离子主要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低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
仅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像在贫血或CO中毒时,血氧含量下降,而非氧分压下降,故不能加强呼吸
肺牵张反射
促进吸气转为呼吸
呼吸浅快
切断双侧迷走
呼吸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