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思维导图,这本书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编辑于2021-09-02 10:44:18思修法基
序论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二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思想道德素质
法制素养
思想篇
人生的青春之问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生观
人生目的
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
内涵
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重要作用
决定人生道路
决定人生态度
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人生态度
回答了人应当如何活着
人生价值
回答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含义
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层次
自我价值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
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关系
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人生观与世界观
世界观的内涵
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关系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需要(利益)与社会需要(利益)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应
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 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什么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为什么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等道理
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根本尺度
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要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方法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实现条件
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树立正确的
幸福观
得失观
苦乐观
顺利观
生死观
荣辱观
反对错误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
反对享乐主义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成就出彩人生
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
理想
内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分类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近期理想和勇气理想
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
政治理想
特征
超越性
实践性
时代性
信念
内涵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特征
执着性
多样性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离开理想这个人们确信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无从产生
离开信念,这种对奋斗目标的执着向往和追求理想寸步难行
在此意义上,理想和信念难以分割的连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正因如此,人们常将理想与信念合称为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作用)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的一面
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统一的一面
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
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实现理想的过程具有
长期性
艰巨性
曲折性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概念
个人理想
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
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辩证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方面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为指引
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正确的个人理想不是以个人主观意愿随意确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
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
因此,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是从属于社会理想
另一方面
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密不可分
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的个人理想基础之上的
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弘扬中国精神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表现
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的核心
改革创新
时代楷模
精神脊梁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要求和特点
要求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民族的胎记,精神基因,摇篮
“爱自己的国家”
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特点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
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一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基本要求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持国家发展主体性
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做忠诚的爱国者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促进民族团结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国家安全为宗旨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增强国防意识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意义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道德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重要性
作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先进性
人民性
真实性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扣好人生的扣子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勤学
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修德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明辨
要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笃实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什么是道德
道德的起源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规范功能
调节功能
作用
道德的变化发展
不同时期的道德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基本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发扬中国革命精神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社会主义道德
核心
为人民服务
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原则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重点
诚实守信
基本要求
社会荣辱观
不同领域的道德
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的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
社会交往必然的道德要求
助人为乐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护公物
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保护环境
当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大学生应当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成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正能量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职业道德
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
概念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作用
无论是社会的和谐有序,还是个人的人格健全,都有赖于个人品德的不断提升
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
知行合一
积善成德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法律篇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有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完备的法律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地位
法治的地位
法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德治的地位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作用
法治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德治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实现途径
法治
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律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德治
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关系
相互促进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
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制思维及其内涵
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普遍适用性
优先适用性
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
公平公正
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救济公平
司法救济公平
行政救济公平
社会救济公平
权利保障
宪法保障
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
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
关键环节
司法保障
最后防线
正当程序
合法性
中立性
参与性
公开性
时限性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政治权利
选举权利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表达权
民主管理权
监督权
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
住宅安全权
通信自由权
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
继承权
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
休息权
社会保障权
物质帮助权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
信仰宗教的自由
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
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文化教育权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