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思潮与运动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现当代文学30年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系统归纳总结了关于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有利于期末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1-09-03 14:41:13文学思潮与运动
20年代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维新运动
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晚清
白话文的提倡
清末民初
域外翻译小说盛行
辛亥革命后
新文化运动背景: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列强放松统治,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报刊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新式知识分子的群体
1915.9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动过程
过程
1915《新青年》创刊,标志运动开始 1917胡适,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义》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运动真正开始 1918.1首刊胡适等白话新诗,5月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 1920白话文取得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将其作为国语
内容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 反对封建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
文学革命的论争
序幕:双簧戏
与林纾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文学革命的收获与意义
收获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外来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学理论建设得到初步成果
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实绩
意义
文学观念上,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追求表现人生、反应时代,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文学内容上,体现出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上,摈弃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试样,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合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大众读者
外国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峰起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趋向
服鹰于思想启蒙
感伤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追求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潮流
1917.1-1919五四
(准备阶段)革命初期,新文学创作萌芽阶段,小说粗浅,就文学痕迹重,多为反对文言文才尝试写白话作品
1919五四-1926三一八惨案
(最活跃耀眼期)思想最开放,创作最活跃,开始形成流派,各类文体也有交大发展,新文学站住脚
1926三一八-1927四一二事变
(沉淀期)许多新文学作家投身北方革命和北伐战争 创作沉寂,但这一时期开始发展的革命文学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奠定基础
30年代 (革命文学)
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背景
国民党政治独裁,思想失败;共产党军事受挫,思想占优 二者争夺思想主导权
文艺发展
右翼文学
1929.9国民党维持思想统治的产物,主张“三民主义文 学”,主要是为了反对革命文学。没有什么建树
左翼文学
发端:1928.1太阳社创刊《太阳》月刊,创造社《文艺批评》倡导“革命文学”
1930.3左联成立
第三种文学 (不受政党左右)
自由主义文学:与国民党接近而又保持距离
民主主义文学:与左翼接近而又保持距离
革命文学论争与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论争
理论来源:1927四一二事变。苏联和日本的左倾机械论影响
主张:文学工具论 因为左的思想和宗派情绪,开始清算五四作家(论争开始)
与鲁迅的论争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全盘否定五四 “阿Q时代早已死去” 认为鲁迅的创作没有现代意味 认为他是“封建余孽”
鲁迅:反感革命文学家的唯我独尊,片面宣扬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认为文艺不等于政治
矛盾的反对
反对文学工具论,拒绝“即兴小说”,反对标语口号化,批评创造社和太阳社对五四的全盘否定
1928倡导无产阶级文学
1929.9国民党“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来扼杀革命文学。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结束
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以“左翼”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时间:1930-1936
成就
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其的翻译,介绍和研究 (1930年代最新进最有影响力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加强了与世界文学,尤其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苏联作品翻译最多)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 (鲁迅“拿来主义”) (作用:对“欧化”倾向和“左倾”的纠偏,缩短文学与群众的距离)
革命现实主义
革命文学初期:独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于政治立场
1929“新写实主义”
1932.4瞿秋白 矛盾“唯物辩证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两大文艺思潮
马克思主义: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指导思想
自由主义:对主流文学起制约和补充的作用
自由主义文艺观:文艺的超功利性和独立性,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
二者论争
(自由主义)新月派:①以人性论否定阶级论 ②天才论 ③批判的特点:印象的批评和宽容的态度
自由主义作家:刘西渭 沈从文 朱光潜 苏雪林 李之长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影响因素:①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②新人作家的涌入,导致作家结构变动
三大文学流派形成:左翼 京派 海派
文学特征
文学题材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拓
①城乡资本主义化②殖民地化威胁的中国民族的命运③特殊境遇下的特殊人生④30年代社会全貌百科全书式反映
从抒情为主到偏重叙事
艺术表现上的新特点
性格小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左翼: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
京派:人性
海派:环境与人的对立导致的异化
社会结构剖析和心理结构剖析结合
寻找自我,形成个人风格
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结合
继承批判吸收传统文学
40年代 (战争文学)
背景:十二年战争,社会动荡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国统区文学概况
抗战初期(抗日战争)
时间:1937.7.7卢沟桥事变-1938.10武汉失守
主张: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的主题 爱国主义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方向发展
文体:报告文学 通讯,诗歌“广场艺术”发展,墙头诗 传单诗和枪杆诗,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
缺点:廉价的乐观主义 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相持阶段
基调:沉郁苦闷(沉郁,凝重,博大的风采)
变化: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探讨民族命运,追求历史的厚重感
文体:长篇小说 多幕剧 长篇叙事诗 抒情诗 (追求史诗格调的创作)
抗战结束-全国内战
时间:191946.6-1949.12
时间: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领域:①对黑暗的诅咒和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②积极分子在新旧时代交接前的反省
基调:紧张激愤,嘲谑痛苦,期待不安等
文体:讽刺性的喜剧主调
解放区文学概况
基调:明朗 素朴
群众性文艺运动,新文学作家二者结合
主张:对新社会制度的赞美和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求
文体:民间文艺形式 民歌体叙事诗 新歌剧
缺点:服务于政治,忽视文学发展规律,忽视文艺中高雅优美的部分
上海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概况
上海孤岛文学:1937.11上海沦陷-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
戏剧运动最活跃,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部
沦陷区文学:1931九一八事变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七七事变后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
对日常平凡生活的肯定 永久的人性“反英雄,反浪漫”
民族主义,乡土气息的浪漫,英雄主义作品
雅俗文学的接近趋向(雅俗共赏)
文协
时间:1938.3.27 武汉发起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抗战文艺》1938.5.4-1946.5 是抗战时期唯一刊物
影响:标志1930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国共作家联合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1942.5.2-23
文艺为群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如何为群众:作家的思想改造,对知识分子低估,作家与工农兵结合(文艺大众化)
性质:文艺从属于政治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的论争
时间:1940前期-1948
胡风理论:①到处都有生活说②精神奴役创伤说③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