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考-逻辑判断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公考-逻辑判断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判断推理是考察考生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种测验方式。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实际所面对的问题,情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是判断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简单命题
矛盾关系
两个命题永远满足一真一假
三组矛盾关系
所有A是B&有些A非B
所有A非B&有些A是B
a是B&a非B
解题关键
找互为矛盾关系的命题,绕开这对矛盾命题判断其他命题真假
上反对关系
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三组上反对关系
所有A是B-所有A非B
所有A是B-a非B
所有A非B-a是B
下反对关系
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三组下反对关系
有些A是B-有些A非B
有些A是B-a非B
有些A非B-a是B
直言命题的推出关系
所有A是B推出a是B推出有些A是B
所有A非B推出a非B推出有些A非B
PS;推出关系不可逆,有些A是B不能推出有些A非B
点拨:如果题干只有一假,则找矛盾关系或上反对关系;如果一真,找矛盾或下反对;或假设法
概念间关系及三段论
概念及其关系
表达了一类事物的词语叫概念(水果)
概念间关系
全同关系:概念为同一类事物(北京市:中国首都)
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动物:猫)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中国人:知识分子)
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属于两类,非此即彼)(男人:女人)
反对关系:属于一类,两者相加小于属概念(老人:小孩)
三段论
两个直言命题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命题作为结论,两个前提包含3种概念,每个概念都出现两次
四种标准形式
所有A是B,所有B是C,则所有A是C
所有A是B,所有B不是C,则所 有A不是C
有些A是B,所有B是C,则有些A是C
有些A是B,所有B不是C,则有些A不是C
考察结论的三段论:可画文氏图,先画所有,后画有些,所有画圈,有些画点,有些表示至少一个,点可以无限扩大
考察前提的三段论:每个词出现2次,前提与结论肯否定形式一样,两个前提肯则肯,一肯一否为否, 两否得不出结论,两个包含有些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两个前提有一个包含有些则结论也包含有些
削弱、加强型题目
常见削弱方式
切断联系:指出论据与结论间无必然关联
另有它因:指出结果的出现未必是论证者认为的原因导致的, 而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因果倒置:把原因当结果,或错把结果当原因
常见加强方式
建立联系:补充论据与结论间明显缺失的关联
排除它因:排除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其他原因
解释因果:解释原因导致结果的原理或过程
常见论证模型
类比关系推出结论
事物A与事物B在某些属性上相识, 事物A具有另一些特性→事物B也有另一些特性
削弱
两类对象有根本不同
加强
两类对象在本质属性上相同
枚举归纳推出结论
例子:18世纪,他们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此当时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样本数量小,误差大
样本选取不科学
样本数量大,就有代表性
样本选取科学(尽量保证总体中的不同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进入样本)
求异论证推出因果
同中求异,某一种现象在一种场合下出现,另一场合下不出现,而在这两种场合里, 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 这个唯一不同的条件,就是某现象产生的原因
切断因果:指出题干所述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因果倒置:指出题干错把原因当结果,把结果当原因
另有它因:指出存在其他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削弱程度相对较弱
解释因果:指出原因与结果之间确实存在因果联系,加强程度最强
排除他因:除了题干原因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结果不构成影响,加强程度较弱
根据现象分析原因
给出现象,结论推测改现象发生的原因
因不致果
另有他因
建立因果联系
排除他因
发现问题提出方案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提出一个方法
达不到目的:提出的方法达不到目的
方法不可行:方法缺少可操作性
能达到目的
方法可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数据比例推出结论
平均数陷阱
百分比陷阱
数据不可比
复言命题
联言命题
表示多个肢命题同时为真的复言命题叫联言命题:p且q
矛盾命题:非p或非q
p且q为假,同时p为真,则q为假
选言命题
表示选择关系的联结词联结而成
相容选言命题:至少一个肢命题为真的复言命题,p或q
不相容选言命题:只能一个肢命题为真的复言命题,要么p要么q
矛盾命题:相容非p且非q;不相容要么非p且非q,要么p且q
推理规则
相容:p或q为真,同时p为假,则q为真
不相容
要么p要么q为真,同时p又为假,即q为真
子主题
要么p要么q为真,同时p又为真,即q为假
要么p要么q为假,同时p为真,即q为真
要么p要么q为假,同时p为假,即q为假
假言命题
陈诉事物间条件关系的复言命题
假言命题联结词
前推后
如果,那么;只要,就;一……就;若……则; ……必须……;……是……的充分条件
后推前
只有,才;不……不……;没有……就没有……;除非……否则不……; ……是……的必要条件;……是……的前提/先决/基础条件
假言命题矛盾命题
假言命题p→q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先判断题目的推出关系,再进行矛盾否定
假言命题推理规则
如果p→q,那么非q→非p。即肯前比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或肯后不能进行有效推理
假言命题连锁推理
已知p→q,q→r,r→s,那么就能得出p→s 已知p→q,q→r,r→s,可以得到非r→非p
假言命题的二难推理
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作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
二难推理常见四种形式
如果p,那么q;如果r,那么q;p或r;所以,q。
如果p,那么q;如果p,那么r;非q或非r;所以,非p。
如果p,那么q;如果r,那么s;p或r;所以,q或s。
如果p,那么q;如果r,那么s;非q或非s;所以,非p或非r。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陈诉事物存在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
模态词
必然命题
必然,一定,必定
可能命题
可能,或许,也许
模态命题转化
并非必然A=可能非A,即不必然=可能不。
并非必然非A=可能A,即不必然不=可能。
并非可能A=必然非A,即不可能=必然不
并非可能非A=必然A,即不可能不=必然
简记为:必然和可能互换,肯定和否定互换。
模态命题的推理
必然A→A→可能A
必然非A→非A→可能非A
前提 结论 解释 评价型
前提型
题干的前提一定是对题干的加强,但能对题干加强的不一定是题干的前提
解题方法
搭桥法
将论据和论点的讨论对象联系起来
反向代入法
将选项的反面代入题干,如果题干不成立那就是隐含假设
结论型
正确选项
与题干信息相符
语气较弱,如含有可能,有些的选项可能性比较大
错误选项
无中生有,与题干无关或超出题干范围
过度推断,由题干信息无法客观推出或过于绝对化
偷换概念
违背规则
与题干信息相矛盾
解释型
转折前后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评价型
结构比较型
常规评价型
逻辑判断概述
题量一般为10道
省级可能侧重可能性推理
朴素逻辑常用解题方法
代入排除法
选项给出的对应关系较为明确时,可代入选项排除
假设法
假设某个条件的真假,多用于题干条件存在多种不确定情况,不能直接推理的题目
图表法
通过表格或图将元素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元素两类就列表, 涉及位置关系考虑画图,3类且无顺序时考虑连线法
找突破口法
找确定性条件和关联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