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哲学简史 上
这是一篇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思维导图,包含道家第一阶段:杨朱;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道家第二阶段:老子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04 11:01:42中国哲学简史 上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总括: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宗教与哲学 相同点:都是思想能力 追求更高价值
彼此区分:佛教与佛学 道教与道家(甚至相反)
相比宗教,中国更重视伦理——入世的哲学
结论:人可以不是宗教的,但应当是哲学的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出世与入世
出世哲学:脱离生死——佛家
入世哲学:道德价值——儒家
中国哲学
内圣外王(柏拉图哲学王)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写意、暗示——与中国艺术理想相通
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语言一旦达到目的,就不再需要
语言障碍
译文无法展现原文暗示意境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中国是内陆国家
天下 四海之内 世界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农业——土地
农业——生产 商业——交换
上农
农民 淳朴 财产不易搬运
商人 狡猾 财产易搬运
道家儒家 皆为农的渴望和灵感 两极
中国哲学的内容——反道者之动
农耕受日月运行、寒来暑往影响 极端对面是另一极端
中庸之道 “毋太过”为两家共同格言
自然的理想化——道
属于天者为幸福源泉
属于人者为痛苦根子
家族制度——儒
家族制度可用于理解社会关系
祖先崇拜为家族团结象征
儒家大部分为论证这种社会制度合理
入世和出世——儒道关系
儒家 重“名教” 社会组织
道家 重“自然” 人与自然
相互补充、给中国人良好平衡感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道家影响山水画、田园诗——*出世不得意时
*儒家影响艺术门类不多,因为入世时并无闲心?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诺斯罗普概念类型
用直觉得到的概念
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儒 有和有限
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道 无和无限
区分的概念
用假设得到的概念
中西方哲学根本区别
西方 从假设出发 偏爱有区别
中国 从直觉出发 偏爱无区别
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农的概念
知识论 强调主客观区别
连续体 认知者与被认知者是一个整体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海洋国家 知者
商业为主业
接触账目与抽象数字 发展数学和谁推理、知识论
社会组织以城市利益为基础 人人平等
鼓励创新、变化
大陆国家 仁者
农业为主业
接触具体事物 顺应自然 连续体 没有工业革命
社会组织以家庭利益为基础 高低有别
容易满足、谴责人为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部分
现代化世界中的中国必须现代化
经济条件改变 “社会一般”内容认可留下
中国哲学改变 不再限于“直觉得到的概念”
各家的起源
司马谈和“六家”
阴阳家 宇宙生成论
儒家 传授典籍的教师
墨家 严密组织严格纪律
名家 名实之辩
发夹 强调成文法典
道德家 形上学与社会哲学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周朝前(前1122~前225)只有官学 无私学
周朝后 王室丧失权利 官吏流落 以私人身份教师
儒司徒 道史官 阴阳羲和官 法理官 墨清庙 纵横行人 杂议官 农农稷……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从政治社会环境寻求各家起源
“家”暗示与私人有关 从官到私
修正六家分类
儒 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儒家)
侠 战争武艺专家(墨家)
辩者 说话艺术(名家)
法术之士 顾问政治家(法家)
方士 占星、巫医(阴阳家)
隐者 有学问但躲进自然(道家)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和《六经》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
易 诗 书 礼 乐 春秋
不是著者也非注者 纠正偏离传统的标准和做法
没想为后代留下著作 不是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孔子作为教育家
基本任务 向弟子解释古代文化 成为“成人”
解释文化 由自己价值观推导
“以述为作” 创作新东西 儒家
正名
对个人、社会、天人的理论
名与实相符 “正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履行相应责任和任务
仁、义
义
绝对命令
义与利相对
仁
社会义务
本质为“爱人”
忠、恕
仁之方 忠恕之道
推己及人
肯定方面 忠 尽己为人
否定方面 恕 勿施于人
行为在本人自身
知命
义 无所为而为
做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而不在于外在的结果
知命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道德与超道德 道家认为孔子限制于道德
三十而立 言行得当 四十而不惑 成为知者——道德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受天指派唤醒世人——超道德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不同时代对孔子的地位评价不同
生前 教师中的一员
死后 至圣先师
公元前2世纪 继周而王
公元前1世纪 人群中的神 汉朝中为宗教
公元1世纪初 理性占上风 不再是神
民国 声望下降至“至圣先师”下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起源:周天子的军事专家
与儒区别:儒家礼乐 上层阶级 墨家军事 平民阶级
与普通游侠区别
不是什么仗都打 反对侵略 严格自卫
不限于职业道德条规 论证期合理、正当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具体内容
儒者不信天鬼
坚持厚葬 浪费精力财富
强调音乐 浪费
儒者相信前定命运 使人懒惰
分析
显示出社会背景的不同
天鬼的信仰上层阶级有反思 下层则较迟缓
儒家命定为人力范围外之物,有误解
兼爱
仁人、义人皆为兼人
兼士与别士
三表断兼别 理想世界只能通过实行兼爱而创造
天志和明鬼 宗教
说服大家实行兼爱——大部分人短视
天帝奖赏实行的人
作恶的人将生病——但不是必要条件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儒、墨对待鬼神态度都有矛盾
儒家不信鬼神但强调祭祀
墨家信鬼神但不祭祀
实际并无矛盾
儒家祭祀为祖先 诗意非宗教
墨家鬼神是为了使大家执行 极端功利主义观点
国家的起源 政治
除了宗教还需要政治
国君权威来源于人民和天帝意志
国君任务为监察人民行动——绝对权威
结论:国家必须为极权 目的即为结束混乱
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的原理
《易传》之道:可名
道家之“道” 统一的“一”
易传之道 宇宙万物遵循的原理 共相
正名学说 从伦理到形而上
卦、爻结尾共相的道 事物负责但道容易
万物生成的“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阳 主动成分 刚健 生此物者
阴 被动成分 柔顺 生此物之资料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道”为太极
“阴阳”为两仪
万物变化的“道”
宇宙万物都在变化中
事物要保持或臻于完善 运行需恰当
正 恰当
中 不太过又不不及 过为大恶
六十四卦含义
宇宙一切形成连续链条
演变中每个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
演变中“物不可穷也”
谦卑是美德
中和
中
时间 恰到好处
欲望情感 调和不和
和
调和不同达到和谐统一
同与异不容 和因异而生
要达到和 各种异需有合适比例 即为中
庸常
普通而平常 重要 如吃喝 伦理道德
“教”是“修道”
所有人都在循道 但不能完全 所以需要教
觉悟而完全 “明而诚”
明诚
完全明白或完全做到 圣人
做不到即不完全明白 不完全明白也做不到
成己成人 通过人伦才尽其性 完全明白后与天地参
韩非和法家
西周社会两条原则
礼 不成文 控制“君子”的行为
法 成文 孔子庶人、平民的行为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法家的社会背景
西周 诸侯半独立 权力不靠忠君得 自行处理封地
周后 阶级固化瓦解 各国需要集权进行并准备战争
各国诸侯需要的不是理想纲领(儒)而是现实方法
法术之士 组织领导的理论方法 但极权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三派
慎到 孟子同时 以“势”为政治最重要因素
申不害 “术”势最重要因素
商鞅 重视“法”法律和“势”权利 “术”政治手腕
韩非:三者缺一不可 明主行制也天,用人也鬼
法家的历史哲学
其他家对历史
农业印象,尊重过去的经验
孔子 认可周文王和周公
墨子 认可大禹
孟子 认可尧舜
道家 认可伏羲神农
历史退化论 黄金时代在过去
法家对历史
认识到时代变化的要求 及其现实地看待
承认古人更淳朴 但认为是因物质条件 当今人更多
新问题要用新方案解决 批判:守株待兔
治国之道
第一步骤 立法 奖惩有道
君主治民不需有特殊道德或才能 凡人即可
君主最主要是有“术”
会用人 正名“循名而责实”
“实” 担任政府职务的人
“名” 这些人的头衔
评判是否称职:赏罚严明 考核效果
人性恶 法家治国建立于人的恶 非荀子人为的善
道家和法家
道法共同:无为而无不为
君主 无为 用天下 不自虑 令人替他虑
臣子 无不为即有为 为天下用
道法不同
道家 人天性完全天真 个人绝对自由
法家 人天性完全邪恶 对社会完全控制
道家对法家的批评
君主要公正无私 可罚亲奖敌
并非凡人能做 也是圣人
法家和儒家
儒家
保守:坚持传统治道 但环境已变
革命:君子小人区别为道德非阶级
治理百姓应以礼以德不以法以刑
理想主义
道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贵族也需用法用刑
现实主义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孟子思想的对立面
孟子 左强调个人自由 右重视超道德价值 接近宗教
荀子 右强调社会控制 左发挥自然主义 反对宗教
人的地位
性恶说 价值来自文化 文化是人的创造
孟子认为圣人要“知天”
荀子认为 天地人各有职责 人要利用天地创造文化
人性的学说
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善
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孟子 仁义礼智四端天生 充分发展
荀子 人生来有欲望恶端 但有智能可向善
道德的起源
人性恶 道德从何来
人不能脱离社会组织而活
活得好需要互助
需联合才能应对危险
一起生活需限制欲望 尊礼
功利主义 与墨子相似
天地与人的区别
精神、文化、社会创造是人
论证与孟子相似
礼的综合概念
礼节、礼仪
社会行为准则
调节欲望
礼、乐的学说
丧礼和祭礼在礼中最为重要
人心分两方面
理智 知道人已经死了 也没有灵魂不灭
情感 在亲人过世的时候 还希望可以复活
将祭祀的宗教意味诗化
宗教把祭祀当真
诗知道自己不是真 但不反对科学
音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
逻辑理论
孔孟的“正名”只对伦理有兴趣
荀子也有逻辑的兴趣
人的认知能力
耳目 天官 接受印象
心 接受印象并赋予意义
名的起源和功用
上以名贵贱(伦理)下以辨同异(逻辑)
逻辑功用 给予事物
逻辑分类
共名 推理综合过程的产物
别名 分析过程的产物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
名家、后期墨家 是逻辑的诡辩术
三类谬误
用名以乱名 “杀盗非杀人” 盗的外延包含人的范畴
用实以乱名 “山渊平” 以个别例外否认一般规律
用名以乱实 “牛马非马白马非马” 名不等但实相符
谬误原因:今圣王没
反映了动乱时代对统一的渴望
两个学生
李斯 助秦国完成政治的、思想的统一
韩非 为这次统一提供了理论的辩护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分类
天文 历谱 五行
耆龟(占卜)杂占 形法(看相 风水)
与科学共同愿望:以积极态度解释自然
对中国思想贡献:自然物事只用自然力做积极解释
两条路线
阴阳家(方士)强调五行不谈阴阳
儒家《易传》讲阴阳但无五行
后期两条思想路线混合
《洪范》所讲的五行
公元前4或3世纪内
实际物体 金木水火土
五者按正常秩序则丰收
“天人感应论”君主行为导致自然现象
目的论 君主恶行使天发怒 反映术数根源
机械论 君主恶行造成自然界混乱 科学精神
《月令》
公元前3世纪末《吕氏春秋》
小型历书 每个月君民该做什么
南夏火午 北冬水夜 东春木晨 西秋金傍 土居中
邹衍
公元前3世纪主要人物 孟子后不久
兴趣集中于地理和历史 从小推大至无垠
历史观点:五德转移
一套历史哲学
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
土德黄帝尚黄 木德夏尚青 金德商尚白 火德周尚赤 水德秦尚黑 土德汉尚黄(有争议秦太短)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五行解释宇宙结构 阴阳解释宇宙起源
阴阳二道相互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八卦六十四卦 起源于伏羲
“易”为变易
后期阴阳家试图将五行于阴阳联系起来
卦象中 连线为阳 断线为阴 乾坤二卦生另六卦
后期墨家
哲学分类
名、道 常识的常规相反的哲学
儒、墨 尝试的哲学家 逻辑学和知识论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认识能力需与对象接触才有知识
知识来源
亲身经验
权威教授
推论演绎
知识(认知对象)
名的知识
达名 一切实必用名
类名 此类的一些实必用名
私名 只限用与此实
实的知识
相合的知识
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相合
行为的知识
如何做一件具体事的知识
关于“辩”的讨论
“效”的方法
演绎推理
用事实或实验检验
例:某病菌是某种病的原因
“推”的方法
归纳法
从论断归纳推理
例:凡人皆有死
澄清兼爱说
功利主义哲学传统 取利避害
人类行为规则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义,利也,利,所得而喜也
兼爱 周 爱儿子不一定周爱人 但害人者必不爱人
辩护兼爱说
反对意见
人无穷无法全部爱
若有一人不爱就不算爱人,则不应杀盗
用“辩”反驳
人若未充满无穷地区则有穷尽
若充满无穷地区,则无穷也有穷
盗与人不是同一概念 杀盗非杀人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
惠子 万物毕同 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同”有四种 重 体 合 类
万物毕同 同类 类同
天地一体 有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体同
公孙龙 离坚白
从物理世界的坚白石出发
坚白共存,不外相也,必相盈(互相渗透)也
老子 绝学无忧 学无益
有学必有教 绝学则绝教
教若优异,则学就不会无益
“学无益”为教 则证明学为有益
庄子 辩无胜 言尽悖 应无知 批评应受谴责
辩即是有不同 定会有一方获胜
言尽悖若成立,则此句话则成立
有知识才有关于知识的讨论 没有知识则无此凭借
不能谴责批评的话,此句话也不成立
后期墨家试图创造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纯系统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 于孟子、惠子同代
《庄子》为公元3世纪郭象编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相对绝对
自由发展本性可得到相对幸福
对事物自然本性更高一层理解得到绝对幸福
幸福痛苦
顺天为幸福之源
顺人为痛苦之源
政治、社会哲学
反对政府机器治天下 因人为反自然
老子 物极必反 反者道之动
庄子 以人灭天 痛苦不幸
政治目的:每个人得到相对幸福
情和理
发挥自然得到的幸福是有限制的相对幸福
生老病死皆为苦 是情感
人理解的范围越大,感情越不受影响
圣人了解万物本性 得到绝对幸福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人与宇宙“同一” 得到绝对幸福
超越自己与世界、我与非我区别
有限的观点
知识的较低层次
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根据有限的观点
辩论无法决定是非——皆建立于有限观点
更高的观点
“照之于天”“明” 超越有限 从道的观点看事物
每物刚好为每物的样子 虽不同但可“通为一”
更高层次的知识
“一”是不可言说的 否则言说就变成了一之外
“无竟”为得道之人境界 有一的知识 实际体验到一
全生避害——天地存在 圣人存在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不知之知 忘记区别 与“大一”合一
知识的任务是区别 弃知得内圣之道
“无知”与“不知”不同 有些道家尚不清晰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老子》形成于惠施、公孙龙之后
老子其人可能在孔子同时期 成书较晚
道,无名
“形象之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
“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并非无名——共相
无名者都一定超乎形象——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逻辑上的,非实际经验 本体论 非宇宙发生论 先与时间、实际没有关系)
自然的不变规律
“常” 不变的东西 可认为定规的东西
物极必反 到了极端即到反面
并无绝对界限 人人不同 “骄”是人到了极端的标志
知常 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处事的方法
袭明 想得到些东西就要从反面开始
骄傲是前进极限 谦虚则相反——知足
作为过多,反而起到反作用
道是万物之所从生 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放弃欲望 放弃知识 慧智出,有大伪
政治学说
圣人应为王
儒家 有为
道家 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国君应效法道
愚
孩童 自然产物
圣人 精神创造
名家
名家和“辩者”
东方名实 西方主客
起源 诉师邓析 重名不重实 对哲学无贡献
创建名家
惠施 无厚 强调实的可变
公孙龙 坚白 强调名的绝对
惠施的相对论
著作失传 由《庄子·天下》惠子十事推演
《庄子·秋水》
名 脱离经验 可定大小
实 依赖经验 无法定大小
大小 同异 南方无穷 今昔 连环可解——相对 可变
万物间没有绝对不同界限 应泛爱万物
公孙龙的共相论
白马非马
内涵不同 马指动物 白指颜色
外延不同 马为一切马 白马只有白马
共性不同 马为一切马的本质属性 不含颜色
坚白论
坚白石
坚固是触觉
白色是视觉
形而上学
坚白为共性 可脱离于一切坚白事物
坚白为独立共相 坚而不白 白而不坚皆有
指物论
物 具体事物
指 抽象共相
汉语 普通名词与抽象名词无区别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分析名实 发现超乎形象的世界
惠子 一切无外 不能经验 经验者不在“外”
公孙龙 一切有名共相都在超乎形象世界 反之不然
内圣外王之道 由道家发扬 反对者+真正继承者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孟子是孔子孙子的门徒
人性善
为什么行仁 人性本善
人性为善 需扩充仁义礼善四端
动物性为恶,需控制
儒墨的根本分歧
杨朱无君 利他反仁义 墨子无父 兼爱
儒家 有差别的爱 墨家 消除差别的爱
行仁义之因 墨子以宗教政治强迫诱导 与儒不合
政治哲学
国家起源于人伦(墨有用 儒应当)
人是政治动物 国家是道德组织 领袖是道德领袖
圣君则拥戴 无道之君则革命
圣人行王道 武力行霸道
经济上 井田制度 精神上 教化恻隐之心——行忠恕
孔子内圣 孟子外王 发展恻隐心即知人性
神秘主义
宇宙是道德的宇宙 理解宇宙即“知天”
不忍 有仁德 行忠恕 减自私 逐步无天人之别
浩然之气
知道 提高精神境界
集义 天民在宇宙中的事
不能有勉强 偃苗助长
人人可养 充分发展本性即可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杨朱 墨子之后 孟子之前
早期道家和隐者
隐者 个人主义 败北主义者
杨朱 极端纵欲主义 真相不可考
杨朱的基本观念
为我、轻物重生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许由不接受尧的禅让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老子 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吕氏春秋 天下可以复得但人死不能复生
老子 贵重自己身体超过天下的人 天下可予
庄子
行为过坏 将受到惩罚
行为过好 枪打出头鸟 不是全生之法
材与不材 善与恶之间 才得全生
道家的发展
基本情况:各阶段不出于单人之手 互相渗透
第一阶段 杨朱 出发点:全生避害
第二阶段 老子 解释宇宙规律 调整自己行动以避害
第三阶段 庄子 总有预料外的因素 需从更高观点看生死——取消自我
总结:从为我发展为反面 取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