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闻评论
这是一篇关于新闻评论的思维导图,从出镜记者、电视评论、广播评诉、广播访谈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需要可收藏。
编辑于2021-09-04 14:44:49中心主题
本台评论
特征与要素
类似社论
是广播电台 电视台规格最高最具权威的电视评论
代表编辑部
就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发言
针对性 政策性 指导性
功能与地位
体现广播电视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社会现象的 基本判断、观点和态度,是广播电视评论中规格最高的评论形态。
政策性 思想性 权威性
代表媒体的声音
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态度
表现形态与要求
表现形态
口播
口播+字幕
口播+画面
庄重感 “号令”
节目形态
篇幅短小
不独立存在
配合某个重要的新闻报道
传达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就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某些问题和社会现象播发短篇评论
针对性 时效性 思想性
以编辑部的名义播发 主持人播读为主
表现形式
配音员播报+字幕
最传统、较常用的一种方式
形式比较呆板
借助于字幕,观众的理解会更深入
主持人纯口播
有一定的交流感
比较僵化
有很大的距离感
主持人播报+字幕
双窗口展示更加全面
声音、图像、文字共同呈现
观众看起来比较舒适
主持人播报+影像资料
信息量更丰富
更有画面感
画面过多会冲淡观众对评论本身的理解和关注
要求
1.数量要少而精
不要频繁刊播,防止过于频繁而降低本台评论的权威性。
2.选题有普遍性
选择事关全局或公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政策、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作为自已评论的对象
3.内容讲导向性
本台评论的基本态度、立场和观点应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主流价值要求,立场鲜明、导向正确。
自身要求
1.数量要少而精
不要频繁刊播,防止过于频繁而降低本台评论的权威性。
2.选题有普遍性
选择事关全局或公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政策、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作为自已评论的对象
3.内容讲导向性
本台评论的基本态度、立场和观点应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主流价值要求,立场鲜明、导向正确。
4.表达宜口语化
在用语措词方面,既要体现用词的规范化,又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习惯,适度使用口语化的表达,增强贴近性。
概要
短小
精悍
↓
有力
即有说服力
本台短评
与本台评论的区别
地位次于本台评论
抓住事实中的关键一点进行评论
起到画龙点睛、深化报道的作用
篇幅短小,使用灵活,刊播频率较高
形式
配音员播报+字幕
主持人纯口播
主持人播报+字幕
主持人播报+影像资料
邀请评论员发表评论
连线
现场
即兴演讲
概念
在新闻报道的现场或演播室内,针对某个特定的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所发表的简短评论。
它可以是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或提纲在现场所作的点评。
记者或主持人事先无稿的情况下,在事发现场或演播室即兴发表的评论。
价值体现
即兴点评使新闻信息得到拓展和深化 有态度 有温度
重要性
解读了新闻事实,有利于观众理解事实。
有效地引导了观众如何去认识事实
挖掘了新闻信息,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价值。
直接将事实的传播价值提炼和呈现出来
释放了传受双方的情绪,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并不一定代表媒体的观点,主要 还是主持人的个人观点,具有鲜 明的个性风格
分类
准备程度
带稿(提纲)式点评
内容可控
触及核心
有层次感
有逻辑性
即兴发挥式点评
对主持人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
有一定风险性
主持人配备
独白式点评
”单兵作战”独立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话式点评
互动完成
片刻思考
相互启发
节目位置 分量比重
串联式 (导语、串联语、结语)
作为导语:核心事实和主要观点
作为串联语:承前启后
作为结语:升华、拔高
独立成篇时
基于新闻,又独立于新闻
自成一体
与新闻报道相辅相成
新闻选择
公众关注度高
有一定空间
情绪流露
自然表达
特点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即兴所致,情感丰富
高屋建瓴,切中要害
临场发挥,如走钢丝
电视述评
电视评论节 目的主流形态
定义
夹叙夹议的报道形式
融新闻报道和评论于一体
组成
画面
同期声
论述语言
字幕
既报道事实,又对事实进行分析评价的节目形式。
地位和作用
融新闻与评论于一体的一种体裁
介于新闻与评论之间
兼有两者的特点
信息处理
整合
延伸
深化
地位
份量最重
所占时间最长
影响最广
特点与要求
述评结合
电视新闻报道
电视新闻评论
有述有评 述评结合
事实陈述是基础
分析评论是目的
只有给评论以应有的份量,新闻述评才能回 归评论的体裁,体现评论的价值。
只有给评论以应有的份量,
新闻述评才能回归评论的
体裁,体现评论的价值。
以评统述
新闻述评的“述”是为“评”服务的
评论的观点为主线
选择事实素材
安排叙述结构
创作前期
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新闻 事实的真相科学严谨地作出判断
创作后期
基于事实作出的价值判断
科学选材
挑选出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的事实作为“评”的依据
录音评论
录音述评
作用和地位
定义
广播中使用音响和人物谈话录音所做的评 论,播出时多数情况下称之为录音述评
广播录音评论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的评论 形式,所以,也称其为音响评论
作用
新闻事实呈现
注重展示事实过程信息
观点信息表达
对事实进行分析、解释
证实的作用
使评论变得生动活泼
特点
具备更丰富的元素
现场音响
专家点评
人物采访
更加立体 有说服力
充分的实证性
事实记录的音响回放
广播的优势之一就是音响,录音评论巧妙 地运用音响使评论具有现场感和实证性
采访评论的观点实录
录音评论观点的呈现往往通过采访实录进行。
事实与评论交织呈现
碎片化的特征
具有完整性
事实陈述作为评论的基础和依据
观点表达直接针对事实而展开
要求
述评结合,观点明确
处理好述与评的关系
避免述多评少,以述代评
要让听众迅速抓住评论的主要观点
面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我们需要更宽广的民族胸怀 -广播评论《和平的赛场需要更宽广的民族胸怀》
音响烘托恰到好处
“响”得合适
“响”得得当
遵守论证的基本要求
论点明确
论据丰富
立论集中,层层递进
广播对话
广播对话
广播对话不同于广播访谈,它没有明显的提问与回答,而是更多地体现于对话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这种交流可以是主持人与嘉宾一对一的对话,也可以是主持人与多个嘉宾之间的对话,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广播对话往往围绕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而展开,每个参与对话的人都既是提问者,也是回答者和评论者,双方或多方的意见交流,有助于问题探讨的深入,也因为意见碰撞而新意迭出。
访谈节目与对话节目的区别
广播访谈节目更倾向于对人物的“访问”,而广播对话节目更注重对话题的“讨论”与“沟通”;广播对话通过创设对话的情境,实现主持人与嘉宾,嘉宾与嘉宾之间的双向或多向沟通;对话,顾名思义是有问有答,各抒己见。广播对话节目通过参与者之间多回合的互动,实现对节目选题的深入探讨。
广播对话的节目形式
1.两人对话
定义
主持人与一位嘉宾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并非一问一答,而是针对某个主题共同交流,主持人不是单一的提问者,而是意见表达者,其观点表达既起到话题引导的作用,也因为参与交流,因此主持人实际上也同时扮演了评论员的角色。广播对话有时也在两位主持人之间展开,它不是就播报新闻的简单点评,而是就某一话题的深度交流,因而这种对话具有较长的篇幅,分为若干层次。两人对话的互动频率比较高,因而每个人的意见表达都很充分。虽然这种对话只能诉诸声音,不能见到对话者的形象,但因为对话者只有两个人,所以辨识度还是很高的。
2.多人对话
定义
类似于召开圆桌论坛,主持人邀请几位嘉宾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热门话题进行评析和交流,多人交流的优势就在于多视角聚焦、多元化解读,进而形成多样化观点,有助于丰富解析的内容,有助于听众去理解。但这种多人交流也有明显的劣势,就是广播媒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点,对于听众造成的辨别对话主体的难度,无法对某一对话主体的观点一致性,形成准确的判断。因此,多人对话中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三个人比较好,这时候的声音就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在对话的过程中,主持人也可以通过介绍讲话者让听众知道是谁在发表观点。
优势
多视角聚焦
多元化解读
多样化观点
劣势
不易辨别对话主体
广播对话的特点和要求
话题
具体集中
“形散而神不散”
说明一个道理,阐述一种观点,宣传一种思想
如何避免对话“跑题”
主持人要起到引导话题和控制节奏的作用
主持人应事先定好对话规则
内容
思想清晰
对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的评析,因而它要求对话具有思想性,对话的观点对听众要有启发性。同时,对华观点的陈述要有层次性。
广播对话的层次需要主持人引导,通过提问或话题引导,从一个层面过渡到另一个层面。
表达
亲切自然
打破“播音腔”和“高高在上”的姿态
做到亲切、质朴、自然
同时话也要说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容易为听众接受。
电视辩论
辩论式电视评论:
辩论式电视评论是指主持人、嘉宾和场内外观众或听众,共同就当下某一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展开讨论,甚至形成双方对垒式辩论的电视评论节目形式。
在这一过程总,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个持不同立场,敞开言路,直话直说,从而营造出一种公共话语空间。
电视辩论的节目形式
在电视辩论中,参与话题讨论的嘉宾会分成不同阵营,就某一具有较大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讨论。
虽然激烈的辩论本身就具有直观性和观赏性,但辩论式评论节目,也会在观点辩论过程中,插入事实过程画面,这些事实画面有些是具体的事实过程,有些是数据图表,都是用于引出相关讨论的话题,引导话题的走向和讨论的层次。
主要职能
营造讨论的氛围
引导讨论的走向
节目特点和要求
突出特点:不同阵营的意见主体之间的激烈辩论(有序而热烈,理性而深刻)
辩论式评论的这一特点对其选题、主持人、嘉宾选择以及辩论过程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选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2.主持人有较强的现场调控能力
搭建意见表达的宽阔平台
营造意见表达的良好气氛
激发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谈话热情
实时调整话题走向
保持理性
倾听观点
演播台上的主持人与嘉宾所构建的核心谈话场
主持和嘉宾与场内观众共同构建的第二层谈话场
场内人员与场外参与连线评论的网友共同构建的第三层谈话场
3.嘉宾选择要兼顾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
选择有不同观点的嘉宾
选择有表达能力的嘉宾
选择有自控能力的嘉宾
4.场内外观众的参与
有锐度的思想才有锋芒,才能直指问题的要害。
走出人云亦云的思维模式,以“另一种视角”探讨社会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电视对话
有交流 和论辩 的对话
概念:
主持人与对话嘉宾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进行即时沟通、交流和互动的电视谈话节目。
节目中可以进行较为充分的思想碰撞、观点争鸣,具有阐释事实、解读政策、引导舆论的功能。
电视对话中的参与主体
定义
在电视对话节目中,主持人主要扮演着发问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是根据节目话题有针对性的提问,以引出访谈对象真知灼见的对话人。作为对话人,主持人必须对目标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有洞见,能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针对这些症结提问,并与对话的嘉宾进行观点的碰撞。
主持人
主持人的提问实际上也是观点的表达
电视对话中的主持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评论员
嘉宾
嘉宾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他们扮演着评论员的角色
既展示观点的价值,也展示逻辑的力量
观众
现场观众也是对话的参与者|
主持人与访谈嘉宾都保持 这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话语均衡
电视对话的 原则与效果 保障
对话就是沟通和交流。
1.宽容与理性对待多元主张
宽容不同意见是实现协调对话的最基本前提
意见的理性表达是多元观点对话协商的重要前提
保障参与者的话语均衡
平等对待每个参与主体
座位安排不分主次
表达时长大体相当
重点与注意事项
异质观点的表达是电视对话节目的典型特征。
电视对话不是个人意见的情绪化表达,而是诉诸理性的分析和交流。即使有意见分歧时,应有理有据地阐释。
对话过程中每一种意见表达都要展现出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说服力,展现的是理性的力量。
只有做到了各抒己见才有充分的意见表达和充分的对话协商。
概要
电视对话是电视媒介平台优势的体现, 它让不同的意见主体处于同一时空, 进行同步交流。要提高电视对话的效 果,理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广播访谈
特点
即兴交流的互动性
人际交流的表达
口语化的即兴表达
观点呈现的深刻性
有访有谈的对话式评论
“访”
“谈 ”
访谈所针对的问题可以分为若干层次
提问的设计-围绕主题→问题的核心
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要素
评论:言之有物,评论深刻
主持人
提问者
提问实际上也是评论,是带着观点的提问和评论
交流者
包括提问,也包括直接阐述观点,与嘉宾形成 讨论,从而使交流引向深入
语言:干净利索,准确到位
主持人
提问简洁而明确
嘉宾
针对性回应
评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形散而神不散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广播评述
特点
夹述夹议
融新闻与评论于一体
观众
在“述”中获取新闻
在“评”中汲取观点
基本结构
流程
新闻事件
事件回顾
分析和评述
提出解决方法
结构
先述后评
特点
最常见
实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评论画龙点睛
用事实说话
好处
喻论断于叙事
接受事实中接受节目的观点
边述边评
夹述夹议
事实
主要以现场音响、采访同期声等形式呈现
评论
可由主持人在呈现事实之前、之中、之后承担, 也可以由采访对象通过回答记者的提问来承担
事实呈现 质疑和思考+
呈现
一人多处呈现
多人多处呈现
基础特征
事实与观点并行
述评主体多元化
要求
述评结构的平衡性
述与评结合
结构平衡
述评逻辑的缜密性
逻辑清晰
逻辑关联
述评深度的渐进性
陈述事实
讲清道理
问题分析
观点表达
问题提出
出镜记者
概念
对现场信息进行梳理、分析
让观众了解电视镜头不能直观呈现的深层内容
记者针对自己报道的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发表的简短评论
分类
事前点评
发生之初 或之前
意义
记者根据自已此前掌握的信息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相关人物、事件的发展走向等所作出的前瞻性点评。
公众的关注与期待 记者的预测和判断
重点
所评对象
较为全面深入的把握和理解
事实发展
较为准确的预测
切记把话说得太满,太绝对
事中点评
意义
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对现场所见所闻发表简短评论。
重点
有感而发
感慨
提出疑问
思考和展望
事后点评
意义
事实过程与采访过程结束
出镜记者在事实发生后的现场进行点评
记者被请进演播室阐述对事实问题的理解
重点
更理性
更客观
更准确
特别强调观点表达与理性分析
意义
凸显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
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记者像全能型人才迈进
对记者要求
新闻采访功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整合能力
深度分析能力
随机应变的能力
电视读报
电视主持人选择整理电视中有代表性的新闻
导读+点评 进行评述
电视读报的产生
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
我国最早的电视读报节目
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电视读报节目
创办于2003年
主持人:杨锦麟
由评论员担任主持人
前世今生
报纸
深度性
广阔性
思想性
搜罗 整理 提炼
分类
节目形态
读报栏目
《有报天天读》
天天头条
天天浮世绘
天天速报
天天焦点
天天点题
读报板块
《 马斌读报》
《媒体广场》
《报天下》
《秋 声读报》
主持人姿态
坐姿
亲切感
站姿
体态语言丰富
特点和要求
整合 报道 加工→ 观点 消化 评论
“再次编码”和“二次传播”
读出新意、评出特色
要求
述与评
不是对报纸内容的简单复述
是基于报纸提供的信息和观点进行再整合,然后进行评述
“评论”主要体现对事实、事 件和现象的观念与态度。评 论应该是一种内容,不是一种形态。
深与浅
口语化、聊天式的方式
不是“报纸版面+电视配音”
选择值得推介和分析的报纸内容,抓住新闻的核心,快速形成观点
锐与度
评论精髓:有锐度才有新意
有一定的度的把握
不能为了锐度挑起情绪发表过激的言论 不能复述报纸的观点而缺少评论的锐度 不能过度解读过度评论
电视访谈
划分
人物性
话题性
情感性
事件性
定义
电视访谈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嘉宾采用双向交流互动的方式对某一新闻事件、话题或新闻人物进行解读、阐释看法、发表评论的节目形式。
它是由主持人和嘉宾双方共同完成的电视评论。
节目形式与类型
以新闻事件为核心
节目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梳理和解读,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在访谈中评点新闻事件。
以热点话题为核心的访谈
对国内国际的热点话题、舆论焦点进行深度访谈,邀请相关的嘉宾做深入的解读、分析和评点。
以新闻人物为核心
通过对新闻人物的访谈,深度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节目邀请新闻当事人做客访谈,以“当事人”、“亲历者”、“见证人”的身份和视角,去剖析事件原委,透视背后的成因。
访谈式评论的典型形式是主持人提问,评论 员或者嘉宾回答,双方在一问一答中实现对 事实的评论。在这一过程中,评论员就某一 事实或者话题进行解读、分析或发表评论 是核心。但关键却在于主持人的提问,即 “访”没有提问,就没有访谈。
节目特点和要求
提问的精准性
主持人提问必须抓住问题的要害和受众的关注点。
提问的深入性
主持人提问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拨开表层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核心实质,就事实的核心问题提问。
回答的简洁性
评论员的回答不能拖泥带水,外围打转时间过长而不得要领,要简明扼要,直奔主题。
回答的深刻性
评论员对问题的分析应该直达事实的核心实质,体现出请评论员来发表意见的价值。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符合认知规律
个别到一般
具体到抽象
感性到理性
表象到本质
分析点评
主持人应在读报过程中权衡好述与评的关系,避免有 述无评,否则就失去了电视读报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电视读报
电视台取得竞争力的突破口
搜集报纸焦点内容和话题
对观点进行整合
以读报的形式讲出
加以特色的评论
形为读报,实为评报
独特视角 + 全新风格
评论色彩
媒体的“旗 帜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