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微生物学复习导图-四体真菌
微生物学复习导图-四体真菌,期末复习使用,可配合课堂使用,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9-06 10:03:33支、衣原体
支原体概述
概 述
定义
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0.45μm)、含DNA与RNA、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二分裂)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学特性
形态
高度多形性
Giemsa染色呈淡紫色(革兰染色为阴性但很难染色所以一般看姬姆萨染色)
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生物
结构
基本结构
药物
特殊结构
培养特性
培养要求
营养要求较高:10%~20%的血清以提供胆固醇与其他长链脂肪酸, 多数还需要添加酵母浸液、组织浸液等
pH 低于7易死亡,但解脲脲原体最适pH为5.5-6.5
兼性厌氧
微氧环境(含5% CO2和90% N2)中生长最佳
繁殖方式多样,生长缓慢
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固体培养基2~7天长出 “油煎蛋样”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清亮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异同点
相同点:
缺乏细胞壁,形态多样,能通过滤菌器
琼脂培养基菌落呈油煎蛋样
临床表现相似,间质性肺炎、泌尿生殖道感染、不育等
不同点:
抗原抗体
抗原特异,少交叉,有鉴定意义;抗原抗体可相互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糖脂类抗原
ELISA试验可检测蛋白质类抗原
血清抗体鉴定:
生长抑制试验(growth inhibition test, GIT)
代谢抑制试验(metabolic inhibition test, MIT)
抵抗力
敏感的地方
理化性质
化学消毒剂
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和交沙霉素等敏感
对作用于DNA旋转酶而阻碍DNA复制的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旋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等敏感
耐受的地方
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结晶紫、醋酸铊和亚碲酸钾天然耐受
致病性
致病机制
黏附素 黏附于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的黏蛋白受体上,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生物被膜 具有抗吞噬作用并形成多重耐药性
毒性代谢产物 如神经毒素、磷脂酶C、核酸酶、过氧化氢和超氧离子等均能引起宿主细胞损伤
脂蛋白 经机体TLR2识别后激活固有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和介质的表达而参与免疫应答
穿透支原体能黏附并侵入CD4+ 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损伤
所致疾病
免疫性
体液免疫特别是sIgA,在局部黏膜阻止支原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免疫 特异性CD4+ 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和GM- CSF,活化巨噬细胞而清除支原体感染。
其他特点
G+C mol%低,仅25%~40%
肺炎支原体
生化反应
能发酵葡萄糖,不能利用精氨酸与尿素,能产生过氧化氢
致病性
物质
外毒素: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community-acquire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oxin,CARDS)可激活炎症小体,分泌IL-1引起炎症反应
顶端结构吸附于呼吸道上皮表面,一般不侵入细胞和血流
脂蛋白、黏附因子、H2O2、超抗原等
疾病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或支原体肺炎。主要经飞沫传播,多发于夏末秋初
机制
生长时摄取脂质和固醇破坏了宿主细胞膜
超敏反应
普通方法和概述一样。快速诊断的方法
应用P1蛋白和P3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ELISA从患者痰、鼻洗液或支气管灌洗液中检测肺炎支原体抗原
用PCR技术从标本中检测肺炎支原体的16S rRNA基因或P1蛋白基因
防治原则
可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脲原体
生化反应
能分解尿素,不分解糖类和精氨酸
致病性
条件致病菌,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所致疾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尿路结石等
致病机制:(不重要内容)
黏附,吞噬胆固醇,分解尿素产生氨气等
LAMPs趋化吞噬细胞到炎症部位的同时,诱生大量的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区分
生殖支原体:能发酵葡萄糖,不分解尿素。其致病性与男性不育相关,可引起子宫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解脲脲原体:能分解尿素。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和流产
穿透支原体
衣原体概述
定义: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于细菌范畴
衣原体的共同特性
衣原体是有衣服(细胞壁)的
革兰阴性,呈圆形或椭圆形
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像麻风杆菌一样是严格的胞内寄生菌——具有独立的酶系统,但不能产生代谢所需的能量,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
(可接种鸡胚卵黄囊培养)
生物学特性
发育周期
两个形态
原体(elementary body, EB)——小而致密,有核质及细胞壁,中央有致密的类核结构。位于胞外,为成熟的典型的衣原体,有感染性,无繁殖力,DNA:RNA=1:1
网状体(reticulate body, RB)——大而疏松,无核质及细胞壁,位于胞内,为衣原体的分裂象,无感染性,具有繁殖能力,代谢能力强。DNA:RNA=1:3
又被称为始体
染色
胞膜在原体周围形成空泡,原体增大形成网状体,并进行二分裂
注:包涵体是由宿主细胞膜包裹EB和RB形成的的空泡状结构
含有大量(子代)EB
抵抗力
耐低温和干燥。不耐热
抵抗力较弱
对常用消毒剂敏感,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致病性
致病物质
MOMP(外膜蛋白)
• 与吸附、入侵及阻止吞噬体和溶酶体融合有关
• 易突变,可逃避机体的免疫应答。
内毒素样物质
直接破坏宿主细胞
Ⅲ型分泌系统(T3SS) 可分泌效应蛋白与毒力蛋白,与致病有关
热休克蛋白HSP等超抗原
所致疾病
免疫性
免疫力不强且短暂(反复感染持续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以细胞免疫为主
可出现免疫病理损伤, 如性病淋巴肉芽肿等(迟发型超敏反应)
沙眼衣原体
汤飞凡等首次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
生物学性状
分型
根据侵袭力和引起人类疾病部位的不同
沙眼生物型(Biovar trachoma)
生殖生物型(Biovar genital)
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Biovar LGV)
特点
包涵体中含有糖原,碘染可见棕褐色,用于鉴定
对磺胺敏感
致病性 (记住五种疾病)
沙眼
沙眼生物型和C血清型引起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眼-眼或眼-手-眼传播
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而得名
早期症状是流泪、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晚期出现结膜瘢痕、眼睑内翻、倒睫等;也可引起角膜血管翳,导致角膜损害,影响视力或致盲
包涵体结膜炎
由沙眼生物型和生殖生物型引起
传播途径
婴儿结膜炎——经产道感染,引起急性化脓性结膜炎(包涵体脓漏眼)
成人结膜炎——经两性接触、经手至眼或污染的游泳池水感染,引起滤泡性结膜炎
所以又被称为游泳池结膜炎
症状类似,不产生角膜血管翳和瘢痕(不会有致盲的沙眼后期作用)
泌尿生殖道感染
由生殖生物型引起
经性接触传播
男性多表现为非淋菌性尿道炎、附睾炎、前列腺炎、直肠炎等。
女性各种炎症,可以导致不孕不育,早产死胎,异位妊娠等
性病淋巴肉芽肿
由沙眼衣原体LGV生物型 引起
人是LGV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侵犯男性腹股沟淋巴结,引起化脓性淋巴结炎和慢性淋巴肉芽肿,常形成瘘管
亦可引起引起会阴-肛门-直肠组织狭窄。
LGV也可引起结膜炎并伴有耳前、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婴幼儿肺炎
生殖生物型引起
相关疾病
可以促进HIV的感染,协同促进HPV诱发的宫颈肿瘤
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Giemsa、碘液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观察有无衣原体或包涵体
分离培养:接种鸡胚卵黄囊 , 用IFA或ELISA检测培养物中的衣原体
快速诊断
①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ELISA检测临床标本中沙眼衣原体LPS或MOMP抗原;
②以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或链接酶链反应(LCR)等扩增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DNA
肺炎衣原体
特点
肺炎衣原体的原体形态不是圆的,而是梨形,是其最特殊的一个点
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唯一宿主
致病性
经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
肺炎衣原体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可重复感染
治疗:磺胺禁用
关于MIF(非重点)
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F)
金标准
MIF可测定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有助于区别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也有利于区别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以上,或单份血清IgM抗体滴度≥1∶ 16,或IgG抗体滴度≥1∶ 512,可确定为急性感染,IgG≥1∶ 16表示为既往感染
鹦鹉热衣原体
特点
自然宿主是鸟类或者家禽
主要经呼吸道吸入病鸟粪便、分泌物或羽毛的气雾或尘埃而感染,也可经破损皮肤、黏膜或眼结膜感染
防治原则
严格控制传染源,对饲养的鸟类与禽类加强管理
第19章 立克次体
概 述
共同特点
①为革兰阴性细菌;
②形态多样,有细胞壁;
(东方体、埃里希体和无形体没有肽聚糖)
③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④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共同构成定义
⑤多数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在人类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
⑥对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敏感性高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球杆状 革兰染色阴性(不易染),常用Giemsa染色法(紫红色)
膜表面有微荚膜样蛋白层,由多聚蛋白OmpA或(和)OmpB组成,具有黏附宿主细胞和抗吞噬作用
培养特性
无性二分裂繁殖;需动物、鸡胚、组织细胞培养(程序繁杂)
不同种类立克次体在宿主细胞内的位置不同
抗原结构与抵抗力
脂多糖是群特异性抗原、外膜蛋白是种特异性抗原
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变形杆菌某些X菌株的菌体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可用这些菌株的菌体抗原(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交叉凝集试验
近几年因为敏感性低,特异性差已较少使用
抵抗力
56°C,30min可以杀灭(近年来很热的两个数字,因为也是新冠肺炎的灭活条件)
对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敏感性高
耐干燥,可在节肢动物粪便里活很久
磺胺类药物可刺激立克次体的生长
致病性
流行环节
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感染脊椎动物宿主,其中啮齿类动物常成为寄生宿主和储存宿主
所致疾病
引起人兽共患病,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肌痛、皮疹、肝脾肿大等为主要特征
皮疹是其中最特征的
致病机制
(1)入侵门户和到达部位:
①经皮肤、结膜或黏膜侵入人体
②通过淋巴管及血流播散至全身
立克次体穿入宿主细胞并生长繁殖,导致细胞肿胀、坏死,释放立克次体,引起第一次菌血症。立克次体经血流扩散至全身组织器官的小血管内皮细胞,大量繁殖后再次入血,导致第二次菌血症。
③立克次体属主要侵犯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埃里希体属和无形体属主要感染骨髓来源细胞
(2)主要致病物质
不重要的
①黏附素OmpA和OmpB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②磷脂酶A的溶膜作用;
③Ⅳ型分泌系统(T4SS)将立克次体的DNA和蛋白质转运入宿主细胞浆
④立克次体进入胞浆大量繁殖,产生脂多糖等毒性代谢产物,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病变
主要
(3)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性
细胞免疫为主
普氏立克次体
流行环节
传染源 --病人
传播媒介 --人虱
感染途径
虱粪—皮肤伤口
呼吸道吸入
流行性斑疹伤寒
虱型斑疹伤寒
致病性
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
微荚膜黏液层
与概述一样的
OmpA和OmpB等表面蛋白
磷脂酶A
脂多糖等毒性物质
临床特征
病理改变为血管有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剧烈头痛和肌痛、皮疹
微生物学诊断
标本采集
分离培养需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
细胞培养
鸡胚接种
动物接种
外斐试验OX19强阳性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流行环节:其中鼠虱不叮咬人,在鼠与鼠之间传播
传染源
鼠、病人
传播媒介
鼠蚤、人(鼠)虱
对比:鼠疫的传播媒介只有鼠蚤
感染途径
虱/蚤粪—皮肤伤口
呼吸道吸入
地方性斑疹伤寒
鼠型斑疹伤寒
OX19强阳性
恙虫病东方体
流行环节
传染源 鼠、兔和鸟
传播媒介 恙螨
感染途径 叮咬皮肤
细胞壁没有肽聚糖,脂多糖和微黏膜样黏液层
OXk强阳性
主要是在外国
自学(几乎不考)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传染源 --鼠
传播媒介 --蜱
感染途径 --叮咬皮肤
查菲埃里希体
传染源 --哺乳类动物
传播媒介 --蜱
感染途径 --叮咬皮肤
第21章 螺旋体
思考题
总
定义
螺旋体 (spirochete) 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地位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生物学特性
基本结构及生物学性状与细菌相似,有原始核质、类似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二分裂方式繁殖、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菌体细长、弯曲有螺旋,内外膜之间有内鞭毛(轴丝),用来运动
既可以体外生存,也可以胞内寄生
分类
钩端螺旋体 :螺旋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密螺旋体属 :螺旋较为细密规则,两端尖细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 :3-10个稀疏不规则螺旋
钩端螺旋体
生物学性状
形状:一或两端弯曲呈C、S或问号状
结构(从外到内):
外膜
内鞭毛(轴丝)
柱形原生质体
染色:常规染色难着色
直接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旋转状活泼运动
镀银染色法,菌体呈金黄色或棕褐色。
培养:
Korthof (科索夫?)培养基28℃培养
Korthof含有兔血清或牛血清
基因组:有大、小两个染色体。
抵抗力:较弱。在酸碱度中性的湿土中存活时间比较长
流行特征
宿主众多,其中野鼠和家畜危害较大
动物感染后影响轻微,但持续从尿液排出钩端螺旋体,直接或经土壤间接污染水形成疫水,人接触疫水感染后均发病
7-9月为高发季节。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中重点监控的传染病之一
我国主要流行的是问号螺旋体
致病性
物质
强大的侵袭力
钩体结构(黏附素和轴丝)
黏附素和侵袭性酶
毒性物质
内毒素样物质(endotoxin-like substance,ELS)
类似脂多糖,毒性较低
溶血素
引起贫血、出血、黄疸、血尿
疾病:钩体病!
致病机理
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
特点:临床表现差异非常大
感染途径
疫土疫水的接触
胎盘感染
免疫性
同一血清型有持久免疫力,但不同血清群之间无明显的交叉保护作用!
微生物检查
病原学检查:发病7~10天取外周血,两周后取尿液,离心集菌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血清学检查:单份血清显微镜凝集试验 (MAT) 效价≥1:400、双份血清MAT效价呈4倍及以上增长为阳性。
防治原则
预防:防鼠灭鼠,保护水源;各血清群交叉保护作用有限,故采用多价疫苗
治疗:首选青霉素(赫氏反应——引起寒战高血压等等,可能与螺旋体裂解毒性物质有关)
密螺旋体
分类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病原体,故又称梅毒螺旋体
梅毒syphilis
其他
苍白密螺旋体极细亚种 :雅司病 (yaws) 病原体,我国无
品他密螺旋体 :品他病 (pinta) 病原体,我国无病例报道
梅毒螺旋体
生物学性状
形状:小螺旋,两端尖直,3~4根内鞭毛。
结构和染色法:与钩端螺旋体相似。
动力:移行、曲伸、滚动等方式运动。
培养:不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一般用动物,细胞培养非常繁琐复杂
两种株
抵抗力极弱!!!但侵袭力非常强
外面一条虫,体内一条龙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荚膜样物质、黏附因子、侵袭性酶、免疫病理损伤
尚未证明有内外毒素
所致疾病
获得性梅毒
I 期梅毒:外生殖器硬下疳 ,传染性极强。
(无痛性硬下疳,渗出液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
局部淋巴肿大
II期梅毒:硬下疳出现2~3个月后,皮肤及粘膜梅毒疹 (依然含有大量螺旋体) ,传染性强、组织破坏小。全身淋巴结肿大 。依然会消退,但会反复发作
III期梅毒:
感染数年后发生
已经侵犯到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传染性小,组织破坏大。
皮肤和黏膜结节性梅毒疹和树胶肿(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和慢性肉芽肿)
传染源:病人;传播方式:性接触、垂直传播(先天性)、输血
先天性梅毒
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皮肤病变、马鞍鼻、锯齿牙、骨软骨炎、先天性耳聋等体征,俗称梅毒儿
免疫性
传染性免疫或有菌性免疫
已感染梅毒螺旋体的个体对梅毒螺旋体再感染有抵抗力,若体内梅毒螺旋体被清除,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微生物检查
涂片检查:暗视野显微镜、直接免疫荧光法
病原学检查:硬下疳、梅毒疹渗出液,淋巴结抽出液标本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查:RPR或TRUST初筛,TPHA或TPPA确诊
RPR试验使用抗原是牛心肌心脂质
反应素(reagin):类脂质抗体。非特异性抗体,无保护作用,只用于初筛
还可以用于检测治疗效果
一定时间内血清反应素抗体转阴者为治愈,否则继续治疗
分子生物学试验
早期梅毒、神经梅毒、胎传梅毒
预防:加强性卫生教育和性卫生,但目前尚无疫苗
治疗:去正规医院尽早治疗,青霉素可以彻底治愈
疏螺旋体
①伯氏疏螺旋体
生物学
形状结构:两端稍尖,与钩端螺旋体相似,但螺旋少且不规则。
动力:扭转、翻滚、抖动等方式运动。
染色法:镀银染色法、Giemsa或Wright染色法。
培养:微需氧,BSK-II培养基32-35℃培养(温度较高)
抗原构造:外膜表面的外表蛋白(outer surface protein,Osp)OspA、OspB和OspC为主要表面抗原
分类
莱姆病病原体(广义伯氏疏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
伽氏疏螺旋体
我国主要
埃氏疏螺旋体
流行特征
动物宿主:宿主众多,以野鼠和鹿较为重要
传播媒介:多种硬蜱 ,如亚洲全沟硬蜱
叮了动物再叮人传染
致病性
致病物质
OspB等黏附和侵袭因子、内毒素样物质
所致疾病
莱姆病(慢性全身性感染)
早期局部性感染:疫蜱叮咬处出现移行性红斑(ECM),伴有发热、肌肉和关节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
早期播散性感染:继发性红斑、面神经麻痹等
晚期持续性感染:慢性关节炎、神经炎和萎缩性肌皮炎,多脏器损伤
免疫学
体液免疫为主(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
微生物学检查
不用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体内螺旋体数量较少,难以分离培养
血清学检查:常用ELISA和免疫荧光法,但结果仍需用免疫印迹法确定其特异性
PCR检测皮损及血液、关节液等标本中DNA片段,但阳性率不高
防治原则
预防:避免蜱叮咬,目前尚无疫苗
②回归热疏螺旋体
生物学性状:细长有疏松螺旋 ,运动活泼。
致病性:回归热,反复周期性急起急退高热。
机制是免疫系统和反复变异的抗原多次对抗
①流行性回归热:体虱传播
②地方性回归热:软蜱传播
微生物学检查:发热期外周血标本涂片Giemsa染色镜检。
防治原则:
避免虱和蜱叮咬 ,尚无疫苗产品
③奋森疏螺旋体 :与梭形梭杆菌协同引起奋森咽峡炎、牙龈炎、口腔坏疽等疾病
是正常寄居于人体的菌群,免疫力下降才致病
第34章 朊粒
概念
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但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力和传染性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一、朊蛋白的基因定位
1. 人类朊蛋白基因定位于第20号染色体
2. 小鼠朊蛋白基因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
3. 正常朊蛋白的生理功能
尚不清楚,可能与细胞跨膜信号传导有关
二、正常朊蛋白和异常朊蛋白
1. 细胞朊蛋白
cellular prion protein
(1)生理功能:不清楚
(2)分子构象:α螺旋
(3)理化特性: ①对蛋白酶K敏感;②溶于去污剂
(4)致病性和传染性: 无
2. 羊瘙痒病朊蛋白(异常朊蛋白——朊粒)
scrapie prion protein
(1)分子构象:β折叠
(2)理化特性: ①对蛋白酶K不敏感;②不溶于去污剂 (与一般病毒相比还耐热耐辐射)
(3)致病性和传染性: 有。
(4)PrPC转变为 PrPSc的因素:
①外源性朊粒侵入(见于传染性朊粒病);
②体内PrP基因突变(见于遗传性朊粒病);
③PrP的异常自发性折叠(见于散发性朊粒病)
结构上二者除了空间折叠构象外完全相同
异常朊蛋白作为模板(正反馈地催化)正常朊蛋白变构为异常
主流
三、朊粒的本质、理化性状、细胞培养及动物感染模型
1 .本质——异常折叠的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电镜下呈纤维状或杆状
分子量27k~30k
不能算作病毒体
2. 阮粒抗性非常强
(1)抵抗蛋白酶K的作用;
(2)对热力作用的抗性;
灭活条件:压力蒸汽灭菌(134°C,2小时以上)
(3)对辐射、紫外线及常用的消毒剂也有很强的抗性
对酚类、乙醚、丙酮、强去污剂和漂白剂等敏感
但是!!!额外知识
3. 朊粒的细胞培养及动物感染模型
第二节 致病性
朊粒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
(1)增长缓慢,潜伏期长;
(2)临床表现:亚急性、进行性加重,以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慢发病毒感染
(3)病理学特征:
大体观可见脑组织疏松呈海绵状;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空泡变性,星型胶质细胞增生,局部组织可见淀粉样斑块
没有炎症反应!
(4)免疫原性:弱,朊粒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5)传染:可水平或垂直传播
是唯一具有传染性的遗传病
主要的动物和人类朊粒病
动物朊粒病:
(1)羊瘙痒病
最先发现
(2)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 BSE)
贝斯
牛饲料里添加了羊骨粉导致
人类朊粒病:
(1)库鲁病
土著吃人导致
(2)克-雅病
( CJD)
刺激的
主要是散发型
(3)变异型克-雅病
( vCJD)
最新发现
脑电图和病理改变和克雅病不同而与疯牛病相似。多发于年轻人,可能是和年轻人吃牛肉比较多导致,嘻嘻
(4)GSS综合症,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FFI
龟虽寿
家族遗传性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法(非重点)
一、免疫学检查法
1.免疫组化: 最可靠的方法,可直接检出PrPC和PrPSc在脑组织中的分布。
先利用差异失活正常朊蛋白再用抗体检测
2.免疫印迹: 常规检测方法,可用于脑组织PrPSc及脑脊液中生物标记物14-3-3蛋白的检测
3.ELISA: 快速、简便方法,适用于脑组织匀浆液或脑脊液中的PrPSc及生物标记物14-3-3蛋白大批量样品的筛查
二、分子生物学检查法
1.基因分析: 包括PrPSc基因的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和测序等,主要用于协助诊断遗传性朊粒病
2.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 PMCA):灵敏度高,可用于血液等体液中PrPSc的检测
3.实时振荡诱变实验: 快速且灵敏度高,可用于血液等体液中微量PrPSc的检测,有望用于人类CJD的早期诊断
第四节 防治原则(理解)
医源性朊粒病的预防
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手术器械等进行灭菌,彻底销毁含病原因子的动物尸体、组织块或注射器。
严禁朊粒病及任何退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器官移植。
医护人员及实验室研究人员应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BSE及vCJD的预防
禁止用牛、羊等反刍动物的骨肉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牛、羊等,以防止病原因子进入食物链。
对从有BSE的国家进口的活牛(包括胚胎)或者牛制品,必须加强监测工作,严格检疫,防止输入性感染
治疗
没有疫苗也没有有效治疗方法
第35章 真菌学总论
概 述
组成:
有完整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单细胞(少数)或多细胞(多数)
细胞壁由几丁质或纤维素组成,不含叶绿素,不分化根茎叶
与细菌的比较
致病性:多数对人类有益;少数可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的疾病
分类
与医学有关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接合菌门
壶菌门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单细胞真菌
酵母型真菌
无菌丝,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菌落与细菌的菌落相似
类酵母型真菌
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出芽产生的芽生孢子持续延长,连接成藕节状较长的细胞链,即假菌丝。其菌落与酵母型真菌相似,培养基内可见假菌丝。
芽生孢子持续延长连接成细胞链,而不是孢子上长出芽管
多细胞真菌
多数
菌丝
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为菌丝。菌丝可长出许多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
分类
(1)根据隔膜的消长分为:①有隔菌丝,曲霉为代表②无隔菌丝,毛霉为代表
(2)根据功能不同分为:①营养菌丝,②气生菌丝,③生殖菌丝
(3)根据形态不同分为:
①单纯菌丝 ,②球拍状菌丝,③破梳状菌丝,④螺旋状菌丝,⑤结节状菌丝,⑥鹿角状菌丝等
孢子
真菌的生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是鉴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1)无性孢子
不经两性细胞配合而产生的孢子。病原性真菌大多数产生无性孢子
分为
①叶状孢子:
芽生孢子、关节孢子、厚膜孢子
②分生孢子:
大分生孢子
有隔
小分生孢子
没有隔
③孢子囊孢子
(2)有性孢子
细胞间配合(质配和核配)后产生,绝大多数为非致病性真菌所具有
分为①接合孢子,②子囊孢子,③担(子)孢子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主要形式有:①芽生,②裂殖,③芽管,④隔殖
注:孢子不能二分裂
有性繁殖
培养
要求
三低
1. 培养基
营养要求不高
常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
也被称为沙保弱培养基
SDA培养基上,可形成3种类型菌落
① 酵母型菌落
单细胞真菌形成,镜下可见单细胞性芽生孢子,无菌丝。像细菌
例如新生隐球菌
② 类酵母型菌落(酵母样菌落)
其他与①相同,不同点是可见假菌丝
例如白假丝酵母菌(俗名白色念珠菌)
③ 丝状型菌落
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并形成孢子
形态多样,菌落的外表具有鉴定意义
其他培养基还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察氏培养基(CDA)、脑心浸膏琼脂培养基(BHI)等
2. 温度
37℃(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25~28℃(丝状真菌),由于大多培养的都是后者所以常在低温度下进行
3. 最适pH
偏酸,pH4.0~6.0
两高
湿度和含氧量
特性
生长速度
多数病原性真菌生长缓慢,1-4周出现典型菌落
容易发生变异
变异性与抵抗力
变异性
双相性真菌:因环境条件的改变,一种真菌发生两种形态的互变
人体内或动物蛋白培养,37°C时酵母型菌落
沙堡弱培养基,22-28°C→丝状型菌落
例子
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牙生菌、孢子丝菌和马尔尼菲蓝状菌
抵抗力
对热抵抗性不强(孢子60℃经1 h即杀灭)
耐受:干燥、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等
敏感:1-3%石炭酸、2.5%碘酊及10%甲醛液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真菌感染
①原发性感染:常为外源致病性真菌引起
②继发性感染:常为内源性真菌,较多见,由机会致病性真菌如白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等引起
真菌性超敏反应
按性质分类
①感染性超敏反应:感染,Ⅳ型;
②接触性超敏反应:吸入或食入,Ⅰ~Ⅳ型
按部位分类
①皮肤超敏反应: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
②呼吸道超敏反应:农民肺(farmer’s lung)
③消化道超敏反应
真菌毒素急性或慢性中毒
肝、肾、神经、造血系统等损伤
致癌(如黄曲霉毒素导致原发性肝癌)
免疫性
固有
适应
第三节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取材4原则:用药前,无污染,新鲜,足量
形态学检查
1. 直接镜检:黏稠或甲屑类的标本要用10%KOH溶液加温后软化,直接或涂片染色观察
2. 分离培养:含抗生素和放线菌酮的SDA中进行(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生长)
① 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 37℃,革兰染色
② 丝状真菌:25℃,乳酸酚棉兰染色
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 皮肤癣菌:
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接触
局部使用特比萘芬、酮康唑、咪康唑或克霉唑
2. 深部真菌病:
去除各种诱因,提高抵抗力
常用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
3. 真菌性食物中毒:
严禁食用发霉食品
第36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非重点)
皮肤癣菌
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引起表皮,毛发,指 (趾)甲的感染
疾 病:皮肤癣 ,手足癣最多见,接触传播,一般引起慢性感染。
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 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
分类
表皮癣菌属
侵犯部位:侵犯表皮、甲板,不侵犯毛发
不引起头癣,记:头皮居然不是表皮
小孢子菌
侵犯部位:毛发,皮肤,不侵犯甲板
记:吃小包子不要用指甲抠
毛癣菌属
侵犯部位:侵犯表皮、甲板,毛发
角层癣菌
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不接触组织细胞。可能会影响美观,但不会影响健康
引起角层型和毛发型病变
花斑癣:皮肤角质层由于感染马拉色菌属而出现的慢性浅表感染,使皮肤出现黄褐色汗渍样斑点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非重点)
孢子丝菌
特点:
腐生性
感染途径:创伤皮肤接触染菌土壤或植物经口或呼吸道侵入
所以农业、采矿、园业容易得病
双相型
SDA(25℃):灰褐色皱膜丝状菌落
含胱氨酸血平板(37℃):芽生酵母型菌落
疾病:
孢子丝菌病
外伤感染
口鼻或呼吸道
治疗:
口服饱和碘化钾奶液或伊曲康唑,深部感染可口服两性霉素B
疾病特征:
局部皮肤出现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淋巴管出现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性下疳
着色真菌
分 布:土壤、植物中
疾 病:着色真菌病
侵入途径:外伤
感染部位:颜面、下肢、臀部等暴露部位
感染多发于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呈境界鲜明暗红或黑色区,潜伏期长,病程长
皮下肉芽肿病变,免疫力低下亦可侵犯CNS(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行播散
疾病特征:
颜面、下肢、臀部等部位容易被感染,感染部位的皮肤为暗红色或黑色
肢体橡皮肿
呈多态性,鉴定困难
第三节 地方性流行真菌(非重点)
种类:
引起肉芽肿性病变的
厌酷球孢子菌
皮炎芽生菌
巴西副球孢子菌
AIDs易感染的
荚膜组织胞浆菌
马尔尼菲蓝状菌
马尔尼菲青霉病,好发于东南亚,广东广西也有
播散性感染
特点:
双相型真菌
第四节 机会致病性真菌
假丝酵母
致病菌种:10个种,最常见的是白假丝酵母,俗称白色念珠菌。
生物学特征:
形成类酵母型菌落
在组织内可形成芽生孢子及假菌丝
菌体圆形或卵圆形,以芽生方式繁殖
培养时形成厚膜孢子可作为鉴别依据
玉米粉培养基
致病性
正常存在于口腔、上呼吸道、肠道与阴道黏膜,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假丝酵母病(内源性感染)
所致疾病
(1)皮肤、黏膜感染:口疮、肛门和阴道炎 (潮湿褶皱部位)
最常见
(2)内脏感染:肾脏、肝、支气管、肺炎(也就是也易形成继发性感染 !!!)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多由原发病灶转移
(4)过敏:念珠菌疹
注:鹅口疮:口腔内散在分布的白色柔软小斑点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点,用力擦掉后露出红色糜烂面,有轻度渗血。是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继发性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镜检
圆形或卵形芽生孢子、假菌丝
(2)分离培养
SDA培养基:乳白色酵母样型菌落镜下:假菌丝、成群的卵圆芽生孢子
(3)鉴别和鉴定
芽管形成试验:血清,37℃, 1.5-4h
厚膜孢子形成试验:1%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25℃, 24-48h
动物试验
隐球菌
代表菌种:新生隐球菌
生物学性状:
圆形的酵母样细胞(没有假菌丝)
外周有一层肥厚的胶质样荚膜(因此墨汁负染,一倒下去能鉴定了)
致病性
往往在鸽子的便便里,吸入感染
感 染:
外源性(多数)
内源性(少数)
感染途径:呼吸道
所致疾病:肺部感染
致病物质:荚膜多糖
播散感染:最易侵犯CNS,引起慢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
噬神经性,感染了记得腰穿检查
检查法
(1)直接镜检
墨汁涂片见圆形有折光性的菌体
外周有透明的肥厚荚膜
乳胶凝集试验(荚膜抗原)
15min出结果
(2)分离培养
培养:SDA培养基
菌落:酵母型菌落,细小菌落(乳白色→桔黄色→棕褐色)
曲霉
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主要机会致病菌
烟曲酶:最常见
其他
黄曲霉
黑曲霉
土曲霉
构巢曲霉
生物学性状
毛霉
机会致病菌,可以引起食物霉变
重症疾病晚期容易患病
鼻→眼眶→脑或全身
无隔菌丝,羊毛状菌落
治疗:两性霉素B,很难治疗
镰刀菌
有隔菌丝,分支
耐药性高
肺孢子菌
特 点:单细胞型,兼具原虫及酵母菌特点,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证实属于真菌
致病性
呼吸道入侵,多为隐性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肺孢子菌肺炎(间质性肺炎)、中耳炎、肝炎、结肠炎等。AIDS最常见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对多种抗真菌药物不敏感)
患者可以采取隔离,治疗首选磺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