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思维导图,包括细胞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发育中的个体、减数分裂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06 13:01:30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细胞分裂
原核生物:二分分裂方式增殖
真核生物: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调控
G0期:在G1期中心粒完成复制,酶和细胞器和微管蛋白大量合成之 后
三种情况:进去出不来一人的神经细胞 进去过一肝细胞和淋巴细胞 直接不进去-植物茎间,分主细胞,造血干细胞
检控点(3种):G1-→至少3种 G2期--1个 M期 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件的分离)一动粒信号---APC (延迟 末期的信号) (粘着蛋白的解案)
时钟:成熟促进因子[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和 周期蛋白激酶(CDK激酶)]
细胞周期:从细胞分裂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开始之间的时间 G1期(时间最长)、G2期(G1,G2: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器的复制)、S期(中心体的复制、DNA的复制)、M期
间期 G1期 S期(DNA合成期) G2期
前期
染色体出现且变短变租(着丝粒,动粒,纺名体,中心体,中心体是形成做管的中心,星状丝),2个染色单体, 核仁解体
前中期
核膜破碎,核纤层解案,染色体凝集,缩短变粗,纺锤体在细胞中央。动粒微管长度基本相等
中期
染色体都排列在纺钻体中央,赤道板 微管有3种类型:1.星体微管(中心体向外) 2动粒微管(连接中心体和染色体) 3.极微管(两级向赤道板交汇)
后期
染色体分开,动粒微管变短,极微管延长,纺锤体两极的距离也加长
末期
抵达两极时,动粒微管消失。极微管进一步延长, 染色体间距离进一步拉长 核膜重新出现,染色体伸展延长成染色质 核仁开始出现
胞质分裂
动物
细胞表面 微丝环带,环沟
植物
细胞内部 成膜体(纺锤体参与的微管) 细胞板--小泡--多糖 --初生细胞壁和果胶质的胞间层膜--新生的质膜 高尔基体有关 胞间连丝
其中的变化
核被膜
时期:前期、末期 核纤层 核被膜 核孔
纺锤体 许多纤维组成、微管组织中心
染色体行为
前期:两个染色单体组成 晚前:着丝粒两侧分别出现动粒 前中期:2 (染色单体动粒+动粒微粒) 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上(拉力平衡) 后期:着丝粒分裂意味着DNA复制已经完成,该复制可能发主有M期 (两个染色单体分离开--移向两级)
细胞器(大多数在间期) 线粒体、叶绿体--自身分裂;其他--小泡(囊泡)
染色体【数目、组型(一套染色体)、带型】
染色体带型
G带一富含AT一水解酶吉姆萨染色 R带→富含GC-一热碱吉姆萨染色 原始一Q带一奎纳克林 稳定的,可以区分不同的染色体, 相对保守 其变化也往往是某些遗传疾病和肿瘤等的特征和病因
无丝分裂
不涉及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体变化 意义:独特的优越性,耗能少,分裂迅速可能同时形成多个核,分裂时细胞核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不利条件下仍能进行细胞分裂
发育中的个体
细胞分化
定义: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新生的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性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过程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管家基因
所有细胞均可表达的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对分化起辅助作用的基因
奢侈基因
影响因素
胞外信号分子 细胞记忆与决定 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性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的作用 染色质的变化与基因重排
干细胞
全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骨髓中
淋巴干细胞: B细胞、T细胞
髓样干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单能干细胞
细胞衰老
定义:指细胞在正常环境下发生的生理功能和增殖功能的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趋向死亡的现象
特征:核被膜内折,染色体固缩,线粒体和内质网减少,膜流动性降低、细胞体积增大等
细胞凋亡
定义:由一系列基因控制并受复杂信号调节的细胞自然死亡的现象,细胞程序性死亡
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凝集、边集,裂解形成核碎片;凋亡小体;细胞质浓缩,细胞器改变:线粒体变化,内质网膨大,溶酶体增多,细胞骨架紊乱;细胞膜表面微绒毛和细胞连接减少
意义:对于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稳平衡的保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坏死
定义: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射线、渗透压、化学试剂以及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影响,导致细胞死亡的病理过程。常表现为成群细胞的丢失或破坏,是细胞被动死亡的过程
细胞死亡
定义:细胞生命现象不可逆的停止及细胞生命结束
有丝与减数分裂的区别与联系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DNA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DNA复制一次 分裂一次 产生4n 产生2n 联会及联会复合体 没有联会 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两个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得到与亲本相同的一组染色体
减数分裂
G1
G1前期
细线期
染色体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
偶线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联会复合体出现 联会复合体的功能:使两个同源染色体稳定在一定距离中,这是染色体配对的必要条件;可能在适 当条件下激活染色体的交换 (注:联会复制出于偶,熟于粗,消于双线)
粗线期
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成→二价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双线期
联会复合体消失,非姐妹染色体间出现交叉结(交叉互换的结果)
浓缩期 (终变期)
螺旋化程度更高,分裂进入中期
特点:时间很长
分裂期之后两个同源染色体分开时,交叉也消失,核被膜,核仁解体中心粒完成复制,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两级,纺锤体形成。 (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形成中心体)
中期
后期
末期
间期2 时间较短,无DNA合成
G2
前期
中期-后期
后期重要变化 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的染色体的着丝粒分为二并彼此分开,走向两级。只含有一条核蛋白纤丝
末期
不同生物减数分裂发生事件不同
终末的减数分裂
发生在形成配子之前 动物的二倍性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单倍性的配子
起始的减数分裂
衣藻绿藻等 减数→n→有丝→n(两个n)→2n
中间类型的减数分裂
植物 合子经过有丝分裂而成为二倍体的孢子体植物--产生孢子母细胞一减数--单倍体的配子体植物(花粉粒或胚囊)
意义:在有性生殖中,维持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产生可遗传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