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思维导图,包含教育的概念、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三要素、教育的属性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
核心观点:教育 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与人类谁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动物界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代表人物
沛西.能(英国教育学家)
心理起源说
核心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孟禄(美国教育史家)
劳动起源说
核心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者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教育范畴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直接理论基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基本特征
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
古代中国的教育
古代学校的萌芽——夏商时期“成均(与劳动脱离)”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 滕文公上》“庠、序、校”
西周时期
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
形成了“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格局
有国学(设在王城、诸侯国度)与乡学之分(地方、闾里)
形成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背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为教育发展开辟新途径
教育特征: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儒、墨、道、法
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显学
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
两汉时期:对以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起到规范化和定性化的作用
发展的三个基本社会物质条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新的教育手段,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
汉武帝“独尊儒术”
学制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习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教育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为后代奠定基础
官学、私学并行,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设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
私学中的书馆、经馆不仅对春秋战国私人讲学传统继承,也是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察举制与征辟制并行,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魏晋时期
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对学校教育消极影响)
九品中正制
严士庶之别(地主阶级内部)
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颇大
汇释众家经学、注重义理之学,吸收佛、玄思想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盛行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中央官学发展为“六学二馆”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
课程内容采用分科教学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成“四书五经”,书院开始盛行
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础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明中期,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教育思想盛行(200多年)
明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开学堂
古印度教育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的教条是指导思想;经典《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
僧侣是唯一老师;背诵经典、专研经义是主要活动
古埃及教育
教育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寺庙学校、文士学校
文士学校是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
古希腊、古罗马教育
古希腊两个最大的国家雅典和斯巴达形成了早期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体系
雅典
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在西方社会,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斯巴达:重视军事体育训练
罗马:家庭教育是罗马教育的主要形式
欧洲中世纪教育
教会学校(学习内容为神学和”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骑士学校(内容,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
人文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1)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养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私食物的人;(2)主张恢复古代希腊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3)反对经院主义的强迫注入,主张启发学习兴趣,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物主义主要代表:维多利诺、埃拉斯谟、拉伯雷、蒙旦、莫尔、康帕内拉等;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创办了”快乐之家“,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老师
近代社会的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后);(2)初等以为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实用功力的世俗教育目标);(3)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律的心事规定和提供保证;(5)出现双轨制;(6)形成较为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6-12随子女入学
现代社会的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倡导”两基“工作的完成,及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运动)、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育特点: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未来性、公共性、终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