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人教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老教材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思维导图,主要包括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单元的内容。
编辑于2021-09-06 19:30:51文化生活思维导图
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实质
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与人的关系)
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与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地位: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图书出版、影视图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内容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文化具有其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并不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可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易错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民族凝聚力源于民族共同的生活条件和生产过程,源于民族共同的语言、风俗、知识、道德、思想等文化内容
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为民族创造力的形成提供了必需的精神平台和思想起点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文化所提供的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国在文化发展竞争中应当如何做?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影响人
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的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
潜移默化
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表现: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
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
深远影响
特点:持久性与相对稳定性
表现
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精神世界
内涵:强调优秀文化通过特定的环境或者一定的形式的活动,使人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宽,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人的主观领域
获得途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标志词:感受、享受了、体会到、领略了、境界等
增强精神力量
内涵:只要是通过强调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并在这一精神的作用下产生特定持久的表现
标志词:增加、鼓舞、激励、振奋、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教材P20)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基础与前提的
人的全面发展也在推动着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共同点
二者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都改造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精神世界
二者具有统一性
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丰富成果
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性,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民族文化的特性
世界性(共性)
民族性(差异)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
世界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界性通过民族性表现出来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认同的只能是本民族文化,其他民族文化可以尊重但不能认同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传播途径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其他途径
主要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开始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印刷术的推广
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功能:文化传递、沟通、共享
易错点: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而非途径
文化交流,中国应当如何做
倡导交流互鉴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文化的性质
继承性
传统习俗的继承
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地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
影响: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
影响: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位: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历史性
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从静态上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的发展
正确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动态上发展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过程,不是先继承后发展
二者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原因: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影响文化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重要原因:科学技术
重要原因:思想运动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原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作用
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途径
基本要求与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克服错误倾向
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的两方面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博采众长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文化创新与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当如何做(教材P54)
在文化创新中,我们应当如何做(教材P55)
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两大特点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
独特性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容、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实用性与综合性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区域性
各地区文化带有鲜明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留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
民族文化的地位,意义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价值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地位
中华民族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锐气不减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
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民族精神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
民族精神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中国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地位: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影响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创造精神
团结精神
梦想精神
奋斗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形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意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兴国之魂
爱国主义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内容
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含义
方向上:面向广大人民
性质上: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形式上: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表现形式:常以传统习俗表现出来
态度: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危害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
侵蚀民族精神
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
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态度: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联系(共同点)
①都是文化糟粕
②都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③都与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明相对应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原因
历史
传播发展
市场自发
奏响主旋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文化激荡中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内涵
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客观历史条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质属性与发展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原因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引领方向
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什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怎么做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
思想方面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行为方面
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文化自信
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来源
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三表现
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联系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心
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乃至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地发展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必要性(为什么)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掌握
①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②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识和磅礴力量
③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易错点:不能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政治化,也不能将政治原则问题当作一般学术观点和思想认识问题来对待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内涵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地位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层次
国家
社会
公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 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怎么做
核心价值观方面(教材P108)
引领作用
紧密渗透
文化方面(教材P109)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要性(教材P109)
怎么做
理想信念
引导方面
教育方面
思想道德
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落后腐朽文化侵蚀
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