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纪录片《学习的人》
这是一个纪录片《学习的人》的思维导图,介绍学习世界各国的学习之道。介绍了中国、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学习之道。
编辑于2021-09-08 17:03:45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纪录片《学习的人》,学习世界各国的“学习之道”
简介
学习是什么?怎样才是好的学习方式?世界各地的教育有着怎样的不同?韩国KBS广播公司横跨亚非欧美大陆,为期四年拍摄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学习的人》(英文片名:Homo.Academics)。
影片从四位哈佛学生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访了中国、韩国、印度、日本、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家长、学生和教育机构,其中不仅有世界顶尖的高中和大学(如麻省理工、牛津大学等),也有乡村学校以及城市中的课外补习班;通过不同地区教育方式的横向比较,以及教育与历史文化的纵向关联,最终引出“什么是好的教育”的思考和讨论。推荐给热爱学习的你,愿能帮你了解世界各地的教育,打开学习的视野,最终找到心中最好的学习方式。
1、韩国
现状:
在韩国,考大学是一场战争。
每天晚上上几个补习班,成了这个国家衡量学习好坏的尺度。 辅导课大部分是晚上10点下课,公交车占领了所有交通车道,孩子们最远的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回到家,16岁的学生表示自己通常凌晨一点才睡。
学习动机:
采访中发现,韩国学生有着相似的学习动机,
为了家庭,为了进同一所大学。
“所有人都想进一所好大学。”
“在韩国,大学决定着人生的很多部分,考砸了的话人生会很惨。”
而小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和社会生活有紧密关系:
“成绩不好的话朋友会看不起我。”
“如果谁的成绩不好大家会认为他是傻瓜,如果和他玩,我也会变傻瓜。”
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自我满足和幸福,而是在乎周围人的视线。
许善花表示自己从来都没有觉得学习有趣过,回忆起在紧迫的考试院复读时,也只是因为学习成果而快乐。
学习方法:
补习班的老师讲授、考试院的独自学习,
更多的是背诵。 西江大学学生许善花表示:
虽然小组讨论可以得到更多知识,但考试还是要以背诵为主要应对方式,小组讨论对考试无用。
2、中国
现状:
河南省信阳市状元村的中学里,学生们通常一天学12小时,周末不休息。
拼搏成功是他们的信念,挑灯夜战是他们的常态。
学习动机:
对于学校第一名的韩文昕而言,
学习是为了梦想,也是为了父母 ,哪怕是进入大学后的她,学习仍然处在家庭共同的框架内。
清华学子表示
为了国家努力学习奉献 ,清华精神深植在心中。
学习方法:
学生们认为大声的晨读,可以帮助完成大量的记忆任务。
3、印度
现状:
仍受种姓制度影响的印度人,
学习有特殊意义,是底层人民跨越阶层的唯一途径。 新德里贫民窟穷人集中居住的地区,莫妮卡所在的数学补习班,就算食不果腹,但父母们仍然把孩子送到这里,学习可以改变未来。
学习动机:
对他们来说,上一所好的大学或挣大钱并不是学习的目的,
而是为了成长为一个人,想吸收更多的知识而努力 ,教师说到孩子们希望通过学习摆脱贫穷,改善生活环境。
学习方法:
印度人们有着令人惊讶的的数学能力,这要归功于他们倒背如流的印度教经典贝塔数学公式,背诵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4、以色列 & 乌干达
现状:
不管是以色列还是乌干达,犹太人聚集的地方就会有专属他们的图书馆——叶史瓦。
图书馆很吵,没有独立学习的空间,人们都是三三两两地分配,大声地讨论 ,这就是犹太人独特的学习。
学习动机:
大多数父母问“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犹太人父母问“今天在学校提出了怎么样的问题?”就可以看出
学习是为了思考。
对于犹太人来说,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是和其他人分享意见进行沟通,可以更彻底地掌握书的意义,绝对不会自己一个人读或背,那只是冰山一角,不能说明未来的状况。
学习方法:
学习是提问和无尽的好奇。犹太人的学习方式是
通过提问创造出自己的意见,保持好奇心,不是单纯的接受信息背下来而是与人讨论,一直反思。
5、美国
现状:
在美国不少中学都采取了,哈尼克斯圆桌的学习方式 ,参加课程的人可以直视对方进行讨论,所有人提问和意见,想法都是平等的。
优点是,孩子们不是看着老师,而是孩子们之间相互看着,静静看着,有时引导学生,帮助对话。不会比较成绩,不会检查作业,只是努力学习,因为这门课是和成员分享知识,所有成员必须准备,因为不是讲课的形式,所以所有人都要准备一些有意义的知识分享。
学习动机:
更多是为了个人的兴趣与分享知识
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团队学习为主。
比如数学课上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解题,不懂的问题不依靠老师,而是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解答,学校里不只是学习,更是分享各自的知识。
6、日本
现状:
在日本社会,
学习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全家人的重要大事。 因此,每年三月,无数家长学生都会聚焦于东京大学的放榜日。日本人坚信笔记是学习好的尺度,东京大学合格者的笔记是最有人气的学习资料。
学习动机:
为了考最好的大学,为了家人。
学习方法:
做笔记。从小学就掌握了做各门学科的笔记方法。
7、英国
现状: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一对一小班课 ,进行合作和交流。小班课是牛津拥有的最大竞争力。
学习动机:
自己感兴趣。
学习方法:
与教授一对一地讨论交流。
8、法国
现状:
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法国社会,
会开展很多主题课 ,根据教师每节课给出的讨论主题,学生们面对面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师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课程目的是让他们学习如何聆听别人的意见。
(二)思考各国的差异
(1)在日本,学习好与坏被认为是家族发展的问题,这是美国文化中不存在的。
去寻找他们学习中隐藏着的文化遗产和对学习的热枕,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之下,欧美、犹太注重讨论,而亚洲以传统的背诵记忆为主。
韩国大学实际上是孤立竞争的延续,考试依旧以背诵为主要考查方式。西江大学学生许善花表示不少大学老师教导说:
(2)犹太人喜欢组队学习,韩国人更喜欢独自学习。
犹太人讨论能力出色,印度人背诵能力优秀,韩国大峙洞学生小小年纪就能解答很难的问题,中国学生有着令人惊叹的刻苦和专注力……
(3)世界最早的考试源于1500年前后隋朝的科举,而西方直至18世纪前都未曾出现考试。
“为了应对考试,要成为机器。”
实际上,是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古代的他们为了科举考试要把35万个文字倒背如流。这与西洋教育强调好奇和讨论大相径庭,
也许当代中国人学习动机是受到了古代“参加科举为了报效国家”这种共同体的使命感的影响,而西方人的学习动机更多是个人兴趣。
(4)印度文化中学习方法中以背诵为主,美国也会背诵,但学单词的时候,还有很多其他方法。
(5)哈佛大学里犹太人的比率较高,因为他们强调教育以及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理解、提问来获得知识。
采访的哈佛学生斯科特非常惊讶,因为哈佛的老师不会有这么强烈的要求。斯科特表示自己学习的时候要跟别人一起才行,哪怕只是在旁边看着都可以。在韩国这里学习太孤独,要领先别人才能取得成功,韩国人的学业在孤独中竞争。
美国的中小学重视课外活动,鼓励孩子们多到外面玩,体会音乐与体育的魅力,提倡实践。而中国中小学的知识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而不是学生亲身实践得来的。
个人感悟
通过纪录片,我们发现其实深藏于教育背后最大的差异是来自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现在我们有一种倾向,抨击目前教育的缺陷,但正如纪录片一直传扬的观点:“没有哪一种教育是最完美的,我们都在探索的路上”。 节目嘉宾莉莲的犹太人父亲在最后分享道:“我们国家的教育或方法有很多缺陷,同时也有很多的优点”。中国亦如是。 在科举制考试影响下的中国教育延绵千年,选拔性考试、大量背诵任务遭到了质疑,纵观中国教育而言,其实这也只是众多特点之一。科举仕途顺利所带来的家国兴盛使我们的先人把个人学习与家族、国家的命运捆绑,并坚定不移地传扬至今,也让如今的我们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去改变个人命运、家族命运、乃至国家命运。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改革,如何更好地发展我们中国学生的长处,培养更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孩子,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永恒关注的目标。 当下最为人们所畅谈的教育热点——新高考改革,又何尝不是一次崭新的挑战,也许它还很稚嫩,也许它尚未被所有人认可,但我们愿中国教育越来越好的心,从未改变。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一如顾炎武为国效力的决心,我们在这场教育改革中也决心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用生涯规划为莘莘学子引路。 愿我们年轻一代在面临这种困惑时,已经学会了适当的方法进行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