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银行学
金融专硕431—货币银行学思维导图(商行、央行、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政策)
编辑于2020-07-14 22:15:05商业银行
发展
混业经营
电子化
国际化
股权开放
金融科技
业务
资产
概念
过去发生、现在持有
通过负债所收集到的资金加以运用
未来可能带来现金及利益的流入
业务
现金-央行的负债
准备金
应收现金
存放同业
贴现
投资证券
贷款
负债
业务
自有资金
股票资本
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
外来资金
吸收的存款-被动
支票存款
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
定期可开放
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消费者传单
货币市场存单
同业拆借
商行之间短期借贷
央行贴现
证券回购
国际金融市场
发行中长期债券
概念
过去发生、现在持有
资金的来源
未来可能带来现金或利益的流出
表外业务
概念
不体现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借100亿,给20亿和80亿额度(有手续费)
业务
担保业务(银行只出信誉)
金融衍生工具
远期利率
互换
票据发行便利
贷款承诺、贷款出售
中间业务
概念
不使用自己资金
财务顾问,帮企业发行债券
收取手续费
异地取款、信用卡手续费
不作为信用活动搞得一方,是中介或代理
接近无风险
业务
结算业务
代理业务
保管业务
信托业务
交易和服务
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
代理债券承销
租赁
信息咨询
组织形式
单元制(美国1994年9月已取消)
不能跨州经营
分支行制
最常见(总行上海-省直分行-支行-二级网点(办业务的地方))
银行持股公司(先成立公司,在收购银行)
美国较多,集团控股,中国-中信
代理行制(相互代办制定业务)
国际间
连锁银行
表面上不是控股,实际上由某人或集团控制
作用
金融体系中最大的机构
经营项目最多,多样化程度高
与央行共同构成全国支票结算中心
货币创造者之一
经营活动强烈影响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管理货币、信贷的主要对象
货币政策传递的枢纽地位
经营纯贷款(只有商行可以接受活期存款),在金融市场中最大最重要的间接金融中介机构
贴现概念
贴现
个人把票据给商行
再贴现
商行把票据给央行
转贴现
商行把贴现过的票据给另一家商行
商行
职能
信用中介
存款、放贷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支付中介
收纳存款,起支付角色
加快资金流通
信用创造(区别于其他机构)
央行发行1000亿给商行
商行把1000亿扮演信用中介贷给企业
企业啊银行存在商行,以后购买材料直接支付,此时商行起支付作用
此时商行又有1000亿存款,要交保证金(100亿),剩下的900亿重复以上过程
企业能用超过原本的金额
宏观调控
金融服务
经营方针
安全性-风险
途径
资产规模、资产结构、资产风险及现金储备
合理安排资产规模和资产结构,注重资产质量
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比重
必须遵纪守法,合法经营
衡量
存贷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
指标越高,风险越大
杠杆比率=资产/资本
指标越高,风险越大
不良存贷款率
问题贷款/全部贷款
指标越高,风险越大
负债/流动性资产
指标越大,风险越大
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指标越高,风险越小
策略
准备策略
规避策略
分散策略
转移策略
金融衍生品
保险
盈利性
衡量
资产净利率=银行净利润/银行当年平均资产总额
总体盈利水平
净资产收益率=银行净利润/银行当年平均净资产
权益回报水平
利差收益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
银行特有盈利标准
资金成本率=(利息支出+其他费用)/总负债
银行成本水平
名义贷款收益率
贷款效益
真实贷款收益率
考虑了时间和通货膨胀
贷款名义保本线和实际保本线
途径
尽量减少现金资产,扩大盈利资产比重
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更多的资金
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
加强内部经济核算
严格操作规程,完善监管机制,减少事故和差错
流动性
途径
资产流动性:资产以较低的价值损失得到变现
次贷危机
负债流动性: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资金
欧债危机
衡量
存贷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
指标越高,流动性越低
流动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指标越高,流动性越高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性负债
指标越高,流动性越高
超额准备金
管理
集汇法
资金池
匹配法
三性统一面
流动性
是商业银行政策营业的前提条件
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安全性
是商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
离开安全性,盈利性就无法谈起
盈利性
商行的最终目标
是维持商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三性矛盾面
安全性与流动性成正相关
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成反相关
不可兼得
盈利↑,风险↑,安全↓
流动性↑,安全↓,盈利↑
商行
管理理论
资产
真实票据论:以活期存款为限
转换理论:将资金勇于变现强的
预期收入理论:以未来收入为限
超货币供给理论
核心:认为商行主要利润来自资产业务
负债
购买理论:购买资金
销售理论:客户至上
存款理论:安全性至上
核心:负债不是既定的,是银行可以扩张的
资产负债
利率敏感性缺口
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利率负债的差额
流动性缺口
期限匹配和利差
金融衍生品交易
原则
总量平衡原则:符合经济增长基础上的资产负债的动态平衡
结构对称原则:资产分配原则
分散性原则:分散风险
巴塞尔协议
是关于银行资本金问题的国际协议
国际金融业共同遵守的公约、标准
主要内容
资本的组成、资产风险及其加权计算、资本充足率和过渡期的实施安排
1995年《巴塞尔补充协议》
增加了市场风险的测定因素
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
资本充足率(最重要支柱)-考计算
总资本比率不低于8%
核心资本比率不低于4%
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总额
信用风险
监督市场
监管资本充足率
培育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加快制度化进程
三道防线
预防性风险管理
存款保险
最后贷款人制度
操作风险
市场约束
市场风险
缺点
顺周期效应
经济形势好,风险低,资本充足率高,愿意去贷款或者高风险业务,使泡沫变大
经济形势不好,风险高,资本充足率低,就会去收贷或低风险,是经济形势更差
巴塞尔协议三
资本留存2.5%(逆周期资本0-2.5%)
核心资本提升至6%
普通股(含留存收益)最低为4.5%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交易之前
道德风险:交易之后
央行
组织形式
单一中央银行制
单独的央行
复合中央银行制
一家银行担任央行和商行
准中央银行制
类似的监管机构(不发钞)
跨国中央银行制
欧洲央行-承认国央行行长轮流担任
辨别:发不发钞
央行独立与否
支持独立论
认为政府短视行为,不会注重长期目标,认为货币政策应交给更专业的人
主席两年一换、国外党派不一样,会容易变化目标
反对独立论
只有政府介入才可以产生权力的制衡,财政与货政配合,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国家经济目标
相对独立论
没有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二是在政府或机构的控制和影响下体现独立性
主要体现在央行和政府的关系上
职能
发行的银行
发行货币
政府的银行
代理国库
对政府提供信贷
管理金融活动
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银行的银行
保管商行准备金
给商行提供信贷(最后的支持)
次贷危机
办理商行之间的清算业务
目的:制定、实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资产-商行准备金增加的基本因素
政府证券
卖出证券,资产↓,准备金↓
央行向商行发放的贷款/贴现
放贷,资产↑,准备金↑
黄金和特别提款权(SDRs)
外汇储备
购买外国通货,资产↑,准备金↑
其他资产
负债-准备金减少的重要因素
流通中的通货(现金)
通货↑,准备金↓
银行存款
财政部存款
存款↑,准备金↓
外国在央行的存款
外汇存款↑,准备金↓
其他借款
属于商行、个人的资产
资产=负债+准备金+所有者权益(资本项目)
金融机构
政策型金融机构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契约型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
养老基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不是政策型机构
投资基金优势/特点
投资组合
风险风险
专家理财
规模经济
其他金融机构
证券公司(投行)
经纪人-服务型
研究所
投行
本源业务:证券承销
基金公司
公募基金
投研、买方
基金经理
销售 卖产品给商行为主
私募基金
信托公司
间接金融-与银行密切相关
保险公司
年金、精算师、大的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公司
财富管理公司
金融科技公司
货币供给
货币层次的划分
标准:流动性(变现力)
层次
M0=现金=通货=流动
M1=流通中的现金+商行活期存款(实际购买力)
M2=M1+商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我国把个人活期存款放在M2)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存款创造
条件
部分准备金率(存款法定准备金制度)
非现金结算
企业开支票进行支付支付职能,企业全部贷款成现金,就没法创造
只考虑准备金率
存款乘数

考虑现金漏损k(公司留一部分现金)
存款乘数
货币乘数
k通货比率
基础货币
影响因素
流通现金
公众收入和消费倾向
物价变动
经济发展和体质变动
存款和现金比例变动
信用开展程度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
流通现金
买卖信用证券及外汇数量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
由央行决定
由商行决定
k通货比率
由公众决定
没有任何理论的前提下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金
定期存款比率
超额准备金率
通货比率
前3个负相关,k一般都是负相关
货币供给
外生论和内生论
外生论
给定所有的经济因素,还可以调控反向是经济因素达到最优组合
货币供给这个变量不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的
凯恩斯学派
货币供给是垂直的,完全由货币当局决定
货币主义理论(弗里德曼-施瓦茨)
尽管货币供给与三个因素相关,但是央行可以抵消其相互的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
认为央行可以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
内生论
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控制不了,起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等因素
给确定的经济环境,一定存在一个最优供给
托宾
按费里德曼的三个变量,是交叉影响的。是由商行和企业的行为决定
温特劳布
不是货币供给决定经济运行,而是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央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
工资定理
货币供给只能以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程度相应增加
中国理论
外生论
经济体系中的全部货币都是从银行流出,可以把控
不管外来压力,严格控制通货物价稳定,货币供应就不会太快
内生论
目前的条件下,中国央行政策更多是根国家的目标
中国的货币供给
中国层次
M1=C+D
M2=M1+TD(准货币)
B=C+R
准货币
根据IMF划分,M1外的短期金融资产都是准货币
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和其他存款
代表了居民的潜在购买力,流动性较差的存款~定存或长存
中国的货币乘数
M=mB
货币乘数影响因素
超额准备金
影响最大60%,基本决定货币乘数变动趋势
通货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威力最大的调节工具
准货币和活存的比率
不稳定,有顺周期波动特征
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
央行对政府的债券
目前影响不大
商行再贷款数的变化
央行最后贷款人,商行有底,重盈利。最后为了商行,央行不得不放出货币
外汇储备的变化
买外汇就要放出去基本货币
货币需求
含义
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假如只有证券和货币,需求高即愿意持有更多货币
函数
传统货币数量论
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方程式)
B
100个苹果
C
100个苹果
A
100个苹果
1个苹果1块,需要多少货币量可以买完
多少货币量都可以,主要去决定于货币的流通速度
强调货币的交易能力,流量分析
MV=PT
货币需求x流通速度=商品价格x交易量
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
不管有多少人,一共有1200个苹果
分批买,我这个月想买多少买多少,取决于人民现金持有的比例
M=kPR
货币数量=R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x一般物价水平x真实资源
强调货币持有属性,存量分析
区别
费雪方程式
注重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
看中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强调货币的支出
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剑桥方程
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强调货币的持有
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认为流通速度和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比例是固定不变的,那么货币需求就只有物价有关
缺陷
传统货币数量论是以充分就业的假定为前提,这不符合现实
是一个长期的均衡理论和静态理论
将利率排除在货币分析之外,忽略了利率的作用
没有研究方程式中各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凯恩斯货币理论
交易动机
想持有现金是因为我要消费,有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
以防突发情况
与收入有关
投机动机
与利率有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货币
100万就100万
证券
100万因为利率10%有110万
M=M1+M2=L1(Y)+L2(r)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
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