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原理第五章教育内容
教育类考研教育原理第五章教育的内容笔记,包括教育内容的内涵、演进、构成,学校课程的内涵、形态、设计、开发等。
教育原理第六章教育的途径讲述了学校教育、校外教育、课堂教学的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践等,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教育类考研第四章教育主体笔记,包括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和师生关系三部分内容,知识点列举比较详细,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第五章 教育的内容
主题一:教育内容
一、教育内容的内涵
教育内容是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它是指学校在教育目的的制约下,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是对受教者提出的、受教者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育内容的特点
①高于目前水平的差距性
②历史和社会的规定性
③构成内容的相对系统性
教育内容的类型
①存在空间区分
课堂教学内容
课外活动内容
②载体形式区分
固定型教育内容
活动型教育内容
③所涉领域区分
物质领域
精神领域
制度领域
综合领域
二、教育内容的演进
教育内容的中国发展
教育内容的西方发展
三、教育内容的构成 ——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德性保证)
德育是通过施加德性的知识与方法,让学生提高认识、熏陶情感、锻炼意志、促进行为的教育,为其他各育提供德性保证。
智育(知性基础)
智育是授予学生智能和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的教育,它是其他各育的知性基础。
体育(身体基础)
体育是传授运动智能和体育道德,促进学生获得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风尚的教育,它是其他各育的身体基础。
美育(提供保证)
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现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育(现实需要)
劳育是劳动教育的简称,它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心育
心育是指学校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问题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
六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各育是相互独立的,有独特作用的。
第二,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促进的。
第三,各育要并举推进,但又要特长发展。
主题二:学校课程
一、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而确定的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所有学习科目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其核心是学校中旨在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的、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媒介。
课程的特点
第一,合乎目的性
第二,经验概括性
第三,严密系统性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教学的目的与人物,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等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课程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
在文本结构上
在课标内容上
从实施需要出发
是研制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
二、课程的形态
课程分类的视角
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技育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正规课程,潜在课程,悬缺课程
课程类型的代表
学科课程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培育不出卓越的人才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
潜在课程
课程分类的统整
三、课程的设计
课程设计的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
过程模式
斯坦豪斯
自然设计模式
瓦克
情境分析模式
课程设计的取向
其一,强调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过程发展取向。
其二,强调教学组织及效能的科技取向。
其三,强调个人成长的自我实现取向。
其四,改革的社会重建取向。
其五,教学内容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
其六,强调人与环境关系的生态整合取向。
四、课程的开发
课程开发的资源
①泰勒,根据课程设计程序
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制订评估方案的资源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校内、校外、信息化课程资源
③功能
素材性、条件性课程资源
(教材是素材性资源)
④空间分布或来源
校内、校外课程资源
⑤与人的关系
生命载体,非生命载体
⑥性质
显性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
⑦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
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⑧存在方式
显性、隐性课程资源
⑨课程设计和目标
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
课程开发技术
需求导向策略
因地制宜策略
五、课程的改革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共性特征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二,在学生发展上,强调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第三,在智能方面,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第四,在态度方面,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
第五,在国际视野上,重视国际理解的教育。
基本理念
第一,注重基础学力训练。
第二,重视信息素养养成。
第三,强调培养创新素质。
第四,强调培育德性素养。
第五,重视尊重学生经验。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
①深刻反思、重新确立课程目标
第一,改变课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
②系统整合、综合考虑课程结构
第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第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第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③关注过程、促进教学转变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④转变评价、确立新教育质量观
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第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四,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第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第一,课程价值寻求促进人全面发展。
第二,课程文化追寻科学人文主义。
第三,课程生态谋求回归生活世界。
第四,课程政策体现民主决策。
第五,课程实施走向缔造取向。
第六,课程评价凸现多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