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第十章的思维导图。给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了关于普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比较系统全面。
编辑于2021-09-10 01:43:52第十章 情绪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 P406
一、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P406
(一)什么是情绪
概念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之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
组成
主观体验
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
外部表现
表情: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
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
(二)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2、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3、组织功能
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4、社会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二、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P411
(一)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dimension)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极性(two polarity)。
情绪的动力性具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二)情绪维度理论
1、三维理论
19世纪末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
20世纪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椎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
三、情绪的分类 P413
(一)情绪的分类
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有支持应对、缓解压力、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三个适应功能。
消极情绪是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过于强烈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对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害。
(二)情绪状态及其分类
定义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景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
1、心境
心境(mood)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激情
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维持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3、应激
应激(stress)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节 情绪与脑 P418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P418
(一)前额皮层
1、正常人的研究
由情绪电影诱发的厌恶和恐惧能提高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感情能引发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在消极情感产生时,右侧的前眶额、前脑回的代谢率提高;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2、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比较左侧和右侧大脑损伤病人的心境,发现左侧前额叶皮层损伤后出现抑郁症。原因是这一脑区参与了积极情感加工,损伤后导致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缺失。
3、情绪障碍的研究
当社交恐惧症者期待公开演说时,与控制组相比右侧前额皮层被强烈地激活。同样右侧前颞区的激活也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左侧前颞区的激活低于控制组。
(二)杏仁核
杏仁核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
(三)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在情绪行为的背景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扣带回前下部主要与情绪加工有关,扣带回后上部主要与认知功能有关。
(四)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reticular structure)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证机体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响。
(五)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
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P422
(一)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产生时将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
(二)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是以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所形成的神经回路为基础的生理反馈系统,它支配和调节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
(三)情绪与分泌系统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外腺体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作为判定某种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三、情绪与唤醒模式 P424
有的研究者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独特的自主的活动模式,因此每种情绪的内部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所有情绪激起同样的生理唤醒,如爱、愤怒和恐惧都会使心率加快。
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P426
一、面部表情 P426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也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达尔文认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种族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姿态表情 P429
身体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
手势(gesture)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语调表情 P429
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
四、感觉反馈 P431
通过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第四节 情绪理论 P432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P432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情绪的外周理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在活动的结果。
评价:情绪的外周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二)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P435
(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该理论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的事情是行为最重要的条件。
(二)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的高度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初评价是指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以及关系的程度。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再评价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对自己的反应进行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P438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成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一)情绪是分化的
伊扎德假定存在10种基本情绪,每种基本情绪在组织上、动机上和体验上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情绪具有不同的内部体验,这种内部体验对认知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伊扎德认为,人格是由体内六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情绪系统是人格的核心动力。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力量。
(三)情绪系统的功能
伊扎德认为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和特定的适应功能。
第五节 情绪的调节 P440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P440
定义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一)具体情绪的条件
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二)唤醒水平的调节
个体对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高低的调节。成功的情绪调节就是要管理情绪体验和行为,使之在适度的水平。
(三)情绪成分的调节
情绪调节不仅包括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
二、情绪调节的特征 P132
(一)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情绪调节的恒定性是指维持适度的情绪体验和表达。适度的反应性主要是对消极会自己情绪反应程度的控制,也可能是调高情绪的过程。
(二)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等级组织是情绪是控制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情境来说,可能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有效的调节反馈环路。这些环路是按等级组织起来的,下级环路嵌在上级环路中。
(三)情绪调节的个体和文化差异
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个体和文化差异,其结构是按基本的个体维度来组织的。个性结构中的文化规范影响情绪调节。
三、情绪调节的类型 P441
(一)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
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面的调节。
(二)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修正调节主要指对负性情绪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狂怒的强度使之恢复平静。
维持调节主要指人们主动地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兴趣、快乐等。
增强调节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
(三)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整,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注意调整以及认知策略的改变等。通过改变自己的注意来改变情绪,对诱发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等。
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四)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当情绪调节使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叫良好调节。
当调节使个体失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并导致作业成绩下降时,这种调节就是不良调节。
四、情绪调节的过程 P442
格罗斯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关注前行环节的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原因调节:在情绪发生前
情境选择(situation selection):指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绪。
情境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指根据问题的特点控制情境,并努力改变情境,使个体的情绪得到调节。
注意转换(attentional deployment)指关注情境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包括将注意努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话题或任务,离开原来的话题或任务。
认知改变(cognitive change)指选择对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这种解释对特定情境中情绪发生的心理体验、表情和生理反应具有很强的影响。
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反应调节:在情绪发生后
认知重评
表达抑制
五、情绪调节的维度 P443
(一)生理调节
情绪的生理调节是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生理反应变化模式。
(二)情绪体验调节
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的进行调整。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三)行为调节
行为调节是个体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一是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情绪表达;二是呈现适当的交流信号。
(四)认知调节
道奇等人认为,情绪系统认知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两个子系统。
(五)人际调节
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在人际调节中,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号、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都起重要作用。
六、情绪调节的策略 P445
(一)回避和接近策略
回避和接近(avoidance or approach)策略也称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
(二)控制和修正策略
控制和修正(control or modification)情绪事件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它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的,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
(三)注意转换策略
注意转换(attentional deployment)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分心是将注意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者将注意从目前的情境中转移开;专注是对情境中的某一个方面长时间的集中注意,这时个体可以创造一种自我维持的卓越状态。
(四)认知重评策略
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即认知改变,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
(五)表情抑制策略
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表情(expressive suppression),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是反应调节的一种策略。
(六)合理表情策略
也称作情绪转换策略,采用恰当的表情(rational expression)是情绪调节的最为关键的策略,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个体并不是压抑自己的表情,而是能够在瞬间迅速改变自己的不利情绪。
七、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P446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