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与货币制度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货币与货币制度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比较系统详细地归纳总结了关于货币与货币制度的基础知识点。干货满满。
编辑于2021-09-10 10:06:19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出现与货币形式的演进
一、货币的出现及起源
货币的出现
1. 世界最早的铸币--公元前800年前-中国的(布币(铲币)、刀币)等
2. 中国最早的圆形铸币是战国中期的(圜钱(环钱)
3. 西方最早的钱币--公元前7世纪-又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铸造的-(金银铸币)
4. 从殷商时代开始--(金属货币)就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
5. 汉代开始--实行(银两制度),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
6.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
对货币起源的探讨(4方面)
中国
1. 先王制币说
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创造出来的
2. 交换需要说 (司马迁)
司马迁 货币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
西方
1. 创造发明说(J.鲍鲁斯)
公元2-3世纪古罗马法学家J.鲍鲁斯 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
2. 便于交换说(亚当-斯密)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货币是解决直接物物交换困难而产生的
3. 保存财富说(J.西斯蒙弟)
法国经济学家-J.西斯蒙弟 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马克思货币起源学说
历史的:交换发展史
阐明货币是价值形态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逻辑的:劳动价值论
揭示货币与商品的对应关系:两极的均衡
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货币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从商品价值表现和实现的角度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性。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从商品价值表现和实现的角度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表明→(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现代西方学家
交易成本角度研究货币存在的意义
认为(成本优势)是货币存在及发展的推动因素
什么是货币(本质)
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历史的发展看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 :计价
具有与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购买
计价和购买是货币本质的一种体现
货币外在形式的变化不改变货币的本质,也不改变货币与商品的对立均衡关系。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M):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 价格(P) 、 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 、 货币流通速度(V). PQ=MV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
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币材的特质(特征)
价值高
易分割、保存、携带
供给弹性
(币材)的数量可以随(商品交换)的数量的变化调整
货币演变形式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以币材为标准对货币形式的种类划分
货币
商品货币
货币本身都是普通的商品,具有作为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
实物货币
两个要素(特点)
罕见或相对珍贵(才能被广泛接受)
容易转让
牛、羊、可可豆、烟草、盐 刀、贝、弓、箭等
弊端(特点)
形体不一,不易分割、携带、保存,而且价值不稳定
金属货币(铜、银、金)
特点
价值稳定、易于分割、储藏
金属充当货币材料采用过两种形式
称量货币(银两制度)
铸币(孔方兄)
弊端
由于金属的(开采)、(贮藏)和(稀缺性)的限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待交换商品量)和(保存财富的)需求,很难保持同比增长。 1.在经济急速发展时期,大量商品因货币的短缺难以销售或价格下跌,引发萧条。 2.同时大额交易时,不易携带,影响了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
1.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 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2.这些货币发挥职能主要依赖于发行机构信用作为基础,若作为普通商品,几乎没有价值
纸质货币(纸币、银行券)
存款货币
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银行存款。
活期存款
企业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
可以直接进行(转账支付)。
电子货币
是指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金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传输电子信息的方式实现支付和存储功能的电子数据,
电子货币需要借助电子支付工具来发挥货币功能
电子支付工具
卡基支付工具
包括借记卡、贷记卡、储值卡
网络支付
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支付
移动支付
利用移动电话采取编发短信和拨打电话的方式实现电子货币的支付,eg:微信、支付宝
发展趋势
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比传统的信用货币更方便、准确、安全和节约,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不断进化的表现,代表着信用货币形式的发展趋势。
数字货币
数字化形式的货币
两类
非中央银行发行的经常被用于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数字货币
大多数人将数字黄金货币和密码货币称为数字货币 eg:比特币、莱特币、维卡币、元宝币、天元币等
中央银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回答货币是什么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一、货币的职能
色诺芬
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和(积累财富)的
亚里士多德
指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亚当斯密
从交换起源说推论认为货币的职能就是(交换媒介)
马克思
金币职能按顺序(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245是属于交换媒介职能,3贮藏手段则为保值增值的资产职能 交换媒介职能不仅是贮藏手段的前提,还产生货币需求。
金属货币制度下
本书
交换媒介职能
货币独有的职能,也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影响的是商品的价格,货币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下降,销售困难
1.就是货币在商品交易中,作为交换手段、计价标准和支付手段,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便于商品交换的职能。 2.交易媒介职能是货币独有的职能,也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发挥职能的方式
交换手段
定义
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中介,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货币作为交换手段的特点
1. 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
2. 作为交换手段的货币不停的在买卖者手中流通,因此人们关注的是货币的购买力,而非货币本身的价值。
作用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计价标准
定义
是指用货币(计算)并(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从而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特点
只是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作用
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各种不同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各种交换对象都用货币进行(标价),以此确定(交换比率),(降低价值衡量,比较成本)
极大的便利交换,降低交易成本
价格
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内在决定因素是价值, 外在决定因素是供求, 市场上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
支付手段
定义
是指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的关系。
特点
货币作为跨期交换行为的结清环节,没有(商品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成为在信用交易中补足(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
发展
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领域,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等, 使货币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不一致,
改变了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作用
积极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 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消极
但也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出现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的可能性;
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成为可能,货币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而货币过少又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导致价格下跌。
资产职能
影响资产的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
是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殖的一种手段。
因为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货币等于贮藏社会财富,同时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可随时用于购买,货币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变成现实购买力而不受损失的能力)。
为什么货币会发挥资产职能
作用
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
二、货币的作用
(一)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 与职能相对应)
积极作用
一是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降低了商品交换的信息搜集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二是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为顺利实现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
三是可以通过支付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进而节约流通费用,还可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四是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
五是通过发挥支付手段时形成的活期存款和发挥资产职能所形成的定期存款等,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集中,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货币出现后克服了实物财富的转移相对困难,人们的活动领域大卫扩展,思想也就不在我受某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和创作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积极作用。激发人么创造财富的欲望,为资本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消极作用
由于货币的出现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环节,使得商品买卖脱节和供求失衡成为可能。
货币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形成了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债务链条,产生了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成为可能,货币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而货币过少又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导致价格下跌。
此外,把货币神话为主宰操纵人生和命运的偶像加以崇拜的货币拜物教,会扭曲人类的思想行为,祸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币值稳定
币值稳定货币才能正常发挥计价标准职能,才能稳定充当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
如果币值剧烈变动(不稳定)(影响两个职能)
无论升值、贬值都会影响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
人们难以选择货币作为财富价值的贮藏手段,难以利用货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2.有限的调节机制
有一个有效的调节机制使货币流通量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和商品市场状况的变化→货币需求量也在变化→这就要求货币供给应该具有弹性→才能实现货币供求均衡和正常流通。
货币供给弹性:货币供给量能够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在商品和金属货币制度下,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供求具有自发的调节机制
自发调节:多余的货币自动退出流通作为财富保存下来,货币不足时进入流通。
但信用货币没有自我调节能力,需要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使货币供给量能够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否则货币难以发挥作用。
(三)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
货币中性观
早期:货币面纱论(萨伊)
认为货币仅是商品的交换媒介,不会对实体经济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
因为商品供求关系主要受商品价格变化,货币数量变动只是在总体上改变全部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不会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体系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故无法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实际产出。
理性预期学派
认为货币不可能对经济生活中的就业量、实际产量/收入产生实质性变化 认为货币唯一能影响的只是名义变量
这是由于公众的理性预期和防御性政策,使得名义变量的变动不会对实际变量发生作用,只有货币数量剧烈变动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暂时影响,一旦人们做出理性预期,短暂的影响也会随之消失。
货币非中性观
凯恩斯学派
认为货币不仅对经济活动和交易起传递和媒介作用,还可通过对工资、物价、利率汇率等变量的影响对经济运行起能动的促进作用。
他们认为,人们普遍存在货币幻觉,注重名义价值忽略实际价值,但政府增加货币供应量后,随着货币工资的增加,人们就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提高实际消费水平,由此刺激经济、扩大产量、就业量、增加收入等真实变量变化的效应,名义货币量的变化可以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货币学派
认为“货币最重要”,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 货币数量是决定物价产量和就业量的最主要因素。
总体上看,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货币在现代信用经济中是非中性的。
第三节 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与计量
一、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
(一)划分信用国币层次的 必要性
信用货币=现金+存款货币
中央行对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去其他存款的控制和影响力不同。
因此,进行货币统计时既要考虑货币统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又要兼顾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需要,就必须对信用货币划分层次统计分析。
(二)信用货币层次划分依据
以”流动性“为依据和标准,对信用货币进行层次划分
从信用货币层次划分标准的角度看,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作为交换媒介的方便程度 体现为金融资产随时以其全部的面值进行支付的能力。
(现钞)流动性最强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主要国家的货币层次划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通货(M0)
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企业或单位持有的现钞, (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流动性最强。
狭义货币(M1)
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构成。流动性仅次于通货
狭义货币量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直接购买力, 它的增减变化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会形成直接的影响。
广义货币(M2)
狭义货币+准货币
准货币(QM)
是能够转化成狭义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 (准货币)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潜在的或未来的购买能力。
主要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准货币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故又称之为“亚货 币”或“近似货币”。
范围大于狭义货币,不仅包括直接购买力,还包括潜在的和未来的购买力, 因此广义货币量总指标可以更全面的反映货币流通状况。
流动性总量
广义货币+广义货币以外的具有一定货币性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种类更多范围更广。
我国
M0=流通中的现金
M1(货币)=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从1994年进行划分,
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
M1=M0+活期存款
M0=流通中现金
M2=M1+准货币
=M+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它存款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M1)=现金+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量(M2):M1+准货币
从货币结构的角度分析
货币流量:某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
货币存量:某时点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
关注不同时期货币流通的状况
中央银行统计和公布的货币总量指标都是存量数据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
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货币存量的差额。
从数量变化角度
对货币流通状况的考察
信用货币层次划分:是指对流通中的各种信用货币形式 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第四节 货币制度
一、国家货币制度的内容与演变
货币制度
是针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以国家法律形式或国际协议形式(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能。
(一)货币制度的内容和构成
1. 规定货币(材料)
1||| 不同货币材料构成不同货币本位
2||| 黄金当币材就构成金本位,白银充当币材就构成银本位。
2. 规定货币(单位)
1||| 货币单位是指货币(计量)单位
2||| 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3||| 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3. 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1||| 主币
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一 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主币最小规格通常是1个货币单位。
2||| 辅币
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分。
4. 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1||| 无限法偿
无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买东西、还账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金属制度)下,(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下,中央银行发行的(纸质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 有限法偿
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金属货币制度下,不足值(辅币)通常为有限法偿 信用货币制度下,(没有明确规定)
5. 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顺序)
1||| 自由铸造和限制制造
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法定规定的金属币材送到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属货币,公民也有权把铸币熔化,还为金属。
限制铸造是指只能有国家来铸造金属货币,特别是(不足值的辅币)必须由国家铸造。
这个是金属制度的规定,不是信用货币制度
2||| 分散发行和垄断发行
分散发行是指允许(私人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发行(信用货币)。 (早期的银行券允许各商业银行分散发行)
垄断发行是指(信用货币)只能由(中央银行)或(指定机构)发行。
是信用货币出现后,货币制度必须对发行权作出规定
6. 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1||| 是指(发行者)必须以(某种金属)或(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
2||| 目前各国(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又两类
一是(现金)准备
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
二是(证券)准备
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券)等 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
货币制度
1. 金属货币制度
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
单本位制
银本位制
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2. 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16世纪以后至今国家货币制度主要种类
(金属制度)发展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二)国家货币制度演变
银本位制
(本位币)币材:(白银)
(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 其名义价值与本位币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相等)。
银币可自由(铸造熔化)自由(输入输出)
(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
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法定币材)的制度
(金、银)铸币(自由铸造)、自由(输入输出)、有(无限法偿)能力
(金银)之间可以(自由兑换)
是不稳定制度
平行本位制
金银按市场价值流通,市场容易出现金银两种价格,引起价格混乱
双本位制
金银按法定价格流通,会出现劣币追逐良币的现象---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
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追逐良币的规律成为格雷欣法则
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 (黄金)自由(输入输出。)
(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金币
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金币本位制----(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
因为帝国主义矛盾加剧战争,金币流通基础不断削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停止金币流通,自由兑换、输入输出 战后难以恢复金币流通,只能改行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又称生金本位制
(不铸造)(不流通)金币, (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大国实行
(金汇兑)本位制
又称虚金本位制
货币仍有(含金量),国内(不铸造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或银行券)
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国家)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到该国(兑换黄金)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行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瓦解后,各国货币与黄金无直接关系, 意味着金属货币制度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三个特点
一是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二是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流通)中去。
三是(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一国多币”的特殊货币制度
法定货币
内地 :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发行 “元”是法定计价、货币单位
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信用货币
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
(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
(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
香港 :港元
澳门 :澳门元
台湾:新台币
二、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历程: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一)国际货币制度内容
国际货币制度
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三个方面内容
1. 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即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 (哪些资产)可用作(国际储备资产)
2. 安排(汇率制度)
即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
3. 选择(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即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弥补),各国之间的(政策措施)(如何协调)等。
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应该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国际货币秩序的稳定、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够得到有效的调节。
(二)国际金本位制
是指(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 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即(金平价)决定, 在“黄金输送点”的作用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
金平价
两种货币含金量或代表金量的对比
黄金输送点
金本位制度下,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一些经济变量就会出现相应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也有所差异。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若外汇汇率上升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则本国商人不再用本币购买外汇付给商人,而是直接用黄金支付给外国出口商,这样黄金就大量流出。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国际收支改善。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够自发调节,用不着任何人为的干预。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其自动调节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各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已。)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实行固定汇率制
各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的1%的幅度内浮动, 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外汇行市的稳定。)
外汇平价
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家对他们货币之间汇率规定的固定比价
多种方式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积极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但也有不能克服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
①指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 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 ②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 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①国际储备→收支逆差→信用→危机
②收支平衡→ 断绝储备来源→清偿力不足
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稳定。
IMF为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事先作出安排;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
(四)牙买加体系
内容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黄金)完全(非货币化),各国可(自行选择)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依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 (SDR)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储备货币)。
份额
IMF的份额指每个成员国在参加基金组织时,都要认购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一种会费,即份额。其作用包括,第一,组成基金总库,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第二,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借款数额)和定期分配(特别提款权的数额);第三,决定成员国的投票权。
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亦称“国际通货”。指在国际经济交易中被普遍接受、广泛使用的货币。具有可兑换性、价值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接受性三个基本特征。目前国际货币主要指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国际储备货币
国际储备货币,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国际通用的货币资金。是政府为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能随时动用的对外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黄金支付或干预外汇市场的一部分国际清偿能力。
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最早发行于1969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其价值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组成的一篮子储备货币决定。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汇率安排多样化
浮动汇率为主,盯住汇率并存的混合体系。亦称“无体制的体制”,各国可自行安排汇率。
盯住汇率制
指一国使(本币)同(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一篮子货币指由多种国家货币按特定的权数组成的货币单位。
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一是运用(国内经济政策),通过改变国内的(供求关系)和(经济状况), 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
二是运用(汇率政策)影响(本币币值),通过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 (国际竞争力),减少(经常项目)的(逆差)。
三是通过(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
四是通过加强(国际协调)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五是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积极作用
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
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
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灵活性和自主性)
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需要、
为各国(调节国际收支)提供了(灵活性)
灵活多样的(调节机制)使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缺陷
一是国际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可以享受“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却不承担(稳定)国际储备货币)及其(所致风险)的责任
铸币税
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
第二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汇率)经常出现大起大落(变化不定)(加大外汇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活动) (极易导致)(国际金融投机的泛滥)。
三是目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 各种(调节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因此国际货币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区域性货币制度
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欧洲货币制度)是区域性货币制度的一个(典范),欧洲统一货币的名称为“欧元”,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欧洲货币制度的实施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欧元区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问题、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问题等直接影响了欧洲货币制度的稳定。
理论依据是“蒙代尔”提出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他认为要使浮动汇率制度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放弃各国的国家货币制度而实行区域性货币制度。 “区域”是指有特定含义的最适货币区,由一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比较接近),(经济政策比较协调)的国家地区组成的一个(独立货币区),在货币区内通过协调(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什么样的国家→货币区→通过协调→达到什么样
货币需求
货币交易性需求
是(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货币投机性需求
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分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名义货币需求)和(剔除价格影响)下的(实际货币需求)等两种形式。 凯恩斯在凯恩斯总模型中指货币是为了交易目的和保值目的。 货币的“投机需求”(ls)并非是为了投机的资产,而是为了降低损失风险而以货币形式保值的资产。货币的“投机需求”有机会成本。
货币预防性需求
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密切的关系,当利率低,人们持有的成本低,人们就会持有较多的货币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当市场利率足够高,人们可能试图承担预防性货币减少的风险,将这种货币的一部分变为生息资本,以期获得较高的利息。
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最早发行于1969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其价值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组成的一篮子储备货币决定。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标注
重点
子主题
不会